高建成
(甘肅省隴劇院 甘肅 蘭州 730030)
國內的打擊樂的發展歷史比較悠久,具有非常強的藝術表達力與感染力,在提高戲曲表演藝術效果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打擊樂演奏效果,演奏者除了要熟練掌握各種各樣的打擊樂演奏技巧外,還要在演奏中對自己的心理與情緒進行有效調控[1]。無論是演奏技巧,還是心理調控技巧,都是打擊樂演奏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需要進行專項訓練。
打擊樂是一種獨特的音樂,表現力非常豐富,其音響色彩具有多樣化特征,伴奏作用也非常突出。以戲曲表演為例,打擊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的演奏樂器可以使用于不同的場合,并且可以展現不同的演奏含義、特性與魅力。在戲曲表演中,打擊樂器種類眾多,如小鈸、銅鑼、板鼓以及鐃鈸等,它們可以發出不同特色與風格的聲效,彼此之間可以有效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戲曲伴奏音樂[2]。其中,板鼓在戲曲表演中扮演著指揮的角色,貫穿于戲曲表演的始終;銅鑼有大、小之分,其中,大銅鑼有粗獷的音色,而小銅鑼具有輕柔的音色;鐃鈸可以和銅鑼一同演奏;小鈸體型相對較小,可以發出清脆的音色,這些多樣化的打擊樂器豐富了打擊樂的演奏效果。可以說,在戲曲表演中,打擊樂處于核心地位,許多無法利用戲曲表演者的語言或肢體動作進行表達的情緒或情境,都可以巧妙地運用打擊樂演奏的方式進行生動、傳神的表達。如果戲曲表演缺乏了打擊樂演奏的支持,那么,整個戲曲表演藝術的效果會被極大地削弱。
在訓練打擊樂的演奏技巧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規范演奏動作,具體要點包括:其一,握槌手法。演奏者只有準確掌握握槌的手法,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演奏技巧,并對自身的演奏表演進行持續改進及完善。根據握槌方式不同,握槌這一手法可以分為直腕、扣腕以及正反腕等不同形式,其中,正反腕式是一種基本方式和標準方式,主要是用左手手掌的虎口部位握住鼓槌的1/3 處,并利用食指將鼓槌環住,中指保持彎曲狀態。在演奏中要注意確保手掌掌心朝向鼓面,使鼓槌在垂直方向上做上下運動;扣腕式也就是對稱式,主要是左右兩手采用相同的握槌手法,即都按照上述的標準式進行運動;直腕式主要是利用雙手的中指、食指以及拇指握住鼓槌的1/3 處,五指一同蜷縮,保持握拳姿勢,掌心相對。其二,擊鼓動作。在慢速擊鼓狀態下,擊鼓動作要大一些,并以肘關節為中心,使小臂、手腕與鼓槌三者維持一條弧線,同時,在訓練中要保證小臂得到充分運動,以此使演奏產生飽滿的音質。但是,在擊鼓過程中要避免使手腕部附加上下動作。在擊鼓過程中,在快速小動作期間,要以手腕為動作中心,確保腕部關節敲出速度、力度一致的音色。而在擊鼓時保持密集動作的過程中,要以雙手大拇指與食指為核心,使其余手指緊貼鼓槌,每敲擊一下就借助彈回的力量快速多敲擊幾下。在進行擊鼓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使手腕部保持放松,保證每次擊鼓之后都可以使鼓槌保持良好的自然彈起狀態[3]。
為了鍛煉演奏者左右兩手演奏的獨立性,可以采取單音訓練方法,使雙手在演奏過程中維持平均力度,這樣才能演奏出流暢、自然的音色。在演奏中,打擊樂演奏者的雙手是否可以施加平衡的力度,會對最終的演奏效果產生極大影響,所以,演奏者可以靈活運用單擊、輪擊等方式進行單音訓練。其中,單擊訓練實際上就是在擊鼓速度較慢的狀態下,維持開放的節奏,并進行訓練,在單擊訓練過程中,要使鼓槌在一條直線軌跡上做上下運動,并且,要以最慢的速度進行訓練,可以將節拍器對應地調整到30 節拍/分鐘,這種單擊訓練可以有效鍛煉打擊樂演奏者掌控演奏節奏與演奏力度的能力,避免打擊訓練方式過于復雜而影響最終的訓練效果。而輪擊訓練實際上是一種雙手單擊訓練方法,實際訓練過程中要注意確保維持音量的均衡,并使音色展現出顆粒感,這也是打擊樂訓練富有特色的地方。在實際的打擊樂訓練過程中,同樣要考慮打擊樂演奏者自身的演奏能力,對演奏的頻率、組數及間隔時間等進行合理確定,避免采用固定不變的訓練方案,否則,最終的訓練效果會大打折扣。
梯形木琴、定音鼓及馬林巴琴等打擊樂器都是雙手交替單擊進行演奏,所以,在實際演奏中會因為震音而產生長音效果。在打擊樂演奏中,音頭非常關鍵,不同的音樂具有各自獨有的特色與風格,所以,在運用滾奏法這種演奏技法進行演奏的過程中,要通過音頭控制突出相應的音樂特色與風格。單一音頭無法有效展現音樂的內在之美,所以,打擊樂演奏者在實際的演奏中要對演奏思維進行及時調整,在碰到力度比較輕柔的音符時,不能把音頭調整到過重的狀態,同時,要對手腕高度進行合理調整,下槌的速度也不能過快。在對音樂演奏中的激情部分進行演奏的時候,要確保音頭有力而干凈,鼓槌下擊速度要快,相應地,力度也要維持在恰當的狀態。
任何一首音樂作品都包含許多小節的長音,在打擊樂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要通過滾奏這一演奏技法對這些音符進行持續填充,在演奏過程中,演奏人員要注意保持滾奏的連貫性與自然性。以梯形木琴為例,其具有較寬的音板間距,實際演奏中的滾奏要想維持連貫和自然銜接狀態的難度比較大,為了保證滾奏連接的效果,演奏人員要對音程與音階進行合理調整。在實際的打擊樂演奏訓練中,演奏人員可以對演奏時值與力度進行合理調整,使滾奏保持良好的連接,同時,使手腕處于放松狀態,并用大臂帶動手腕,從一個音板快速向另一個音板轉移,以達到流暢自然的演奏效果。此外,在演奏結束環節,演奏人員要注意對結束環節中的音樂表現風格與節拍位置進行合理確定,如果為弱拍,那么,音程會涉及較大的跳動,此時,要保證手臂處于放松狀態,否則,結束音會過重。而在結束部位彈奏強拍的時候,要避免使聲音過于生硬,相應地,尾音要稍微加重一些。
在演奏打擊樂的過程中,演奏者往往會過于緊張、焦慮,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控,那么,這種心理狀態會對最終的打擊樂演奏效果帶來不利影響。心理調控方法可以幫助打擊樂演奏者調節內在的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4]。在心理學中,常用的心理調控訓練方法如下:一是實際面對法,主要是鼓勵打擊樂演奏人員在日常演奏訓練中在矚目的環境中開展訓練,配合反復鼓勵的方式來幫助他們適應登臺演奏的環境,逐步克服對登臺演奏的畏懼、恐懼和焦慮,當他們適應了臺上演奏的表演環境時,就會在面臨臺下觀眾的時候不再過于緊張,以平和的心態進行打擊樂演奏表演;二是身體鍛煉法,這也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心理調控方法。人的情緒與人的身體狀態有非常緊密的聯系,緊張情緒也不例外。在演奏打擊樂之前,演奏者可以借助身體鍛煉的方式使身體保持放松,使心情保持愉悅,以便以放松的姿態進行登臺表演;三是轉移注意力法。在演奏打擊樂的過程中,演奏者注意力不集中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會對最終的演奏效果帶來不利影響。此時,演奏者可以運用轉移注意力法,想象自己處于一個獨立的環境和空間中,摒棄外在環境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全身心投入演奏中,并以該種方式來減少心理層面和意識層面的波動。
為了進一步提高演奏信心,打擊樂演奏人員除了要在平時注重掌握有效的心理調控方法外,也要具備過硬的打擊樂演奏實力,包括要對演奏的音樂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及分析,明確其中的重難點與注意事項等,避免因為不熟悉演奏內容而直接影響自己的演奏自信心。只有對所演奏的音樂作品“爛熟于心”,才能夠沉著、冷靜地應對。然后,要注意保持“統一”意識,即在演奏中使腳、眼、手彼此協調一致,提高打擊樂演奏的協調性。打擊樂演奏人員要在演奏中進行想象,包括對情感與聲音進行想象,并在想象過程中認真、深入地探尋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以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并運用有效的演奏方式提高情感表達的效果。
打擊樂演奏是一門表演藝術,需要登臺演奏。為了做到常規乃至“超常”發揮,演奏者除了要掌握豐富的打擊樂演奏技巧、方法及技術外,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如果演奏者的心理素質不好,就非常容易在后續的登臺演奏過程中出現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這會直接影響打擊樂表演技巧與方法的靈活應用,這樣一來,最終的舞臺演奏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打擊樂演奏效果,就必須技術與心理素質兩手抓。在鍛煉打擊樂演奏者的心理素質,提高打擊樂演奏者的心理調控能力的過程中,除了要從上述心理理論等方面出發,對其進行專項教育及培訓外,也要注意豐富打擊樂演奏者的實踐經驗,使他們通過豐富多樣的演奏實踐訓練提高整體的打擊樂演奏效果。首先,要注意做好日常的打擊樂演奏訓練,在這一期間,要注意在自己的演奏實踐中對各種打擊樂演奏技巧進行反復訓練,尤其是要對各種打擊樂演奏技法進行針對性訓練,以提高整體演奏效果,但也要注意科學規劃訓練安排,否則會影響訓練效果。其次,在開展打擊樂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對不同種類型與風格的打擊樂作品進行訓練,不能只注重某一種風格或類型的打擊樂作品的訓練,否則會對訓練效果帶來不利影響。如果演奏者無法在打擊樂演奏的心理素質與能力方面過關,那么,在后續的登臺演奏中,演奏者必然會因為“心虛”而出現畏懼、焦慮等情緒,影響自己的正常表現。最后,演奏者要在平時注意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登臺表演,以更好地適應登臺演奏的環境,避免在面向更多的人演奏時出現心理緊張。
總之,演奏技巧與心理調控是全面提高打擊樂演奏效果的“雙翼”,強化二者的針對性訓練對打擊樂演奏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打擊樂演奏訓練過程中,要注意規范演奏動作,開展單音訓練,掌控滾奏音頭,強化滾奏連接,同時,也要基于心理學理論開展心理調控訓練,強化打擊樂演奏中的情感想象,全面提高打擊樂演奏者的演奏能力與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