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玉
(山西晉中理工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00)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工作迅速發展,對高校音樂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堂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探究更加科學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加強對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及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從而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未來發展。柯達伊教學法是一種較為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將其運用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能使音樂教育過程更有趣味,使音樂教育更加實用,從而提升整體教育質量。在高校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柯達伊音樂教育理念對學生的重要價值,推動柯達伊教學法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實際運用。
我國出版了很多有關音樂教育各種問題的研究文獻,專家學者對高校音樂教育的研究探索并不少[1]。音樂教育工作者正在對傳統音樂教育模式進行課程改革。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課程質量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為進一步推進音樂教學體系建設,要改革以往的音樂教學內容與方法,讓學生獲得具有實踐價值的經驗,提高音樂實踐教學的質量,這是普通本科高校音樂教師應當追求的教育模式。
目前,國外有四大音樂教學法,分別是: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鈴木教學法。這幾種音樂教育體系都有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如提倡教學本土化和個性化,注重音樂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創造性,強調人文關懷和學生發展等,這些思想為我國音樂教育界克服現代音樂教育弊端、促進音樂教育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啟示和借鑒[2]。其中,柯達伊教學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和音樂教育家佐爾坦·柯達伊(1882—1967)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音樂教育思想體系。柯達伊后半生致力于音樂教育事業,帶領他的音樂教師團隊為學生提供了很多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解決了音樂教育中的一系列問題。他們整體設計了匈牙利的音樂教育體系,包括音樂教材的整體編制、設計和學習內容的統籌規劃等,他們設計的教材中的歌曲都是由專業的作曲家為匈牙利的孩子們專門創作的,由此可見,這個國家在音樂教育方面非常嚴謹、認真,而且,柯達伊教學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教育體系,柯達伊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3],可見,柯達伊以全民教育為目標,致力于促進一個國家的音樂教育的整體發展。柯達伊教學法作為較為科學的國外四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柯達伊的教學理念所倡導的,音樂教育是完整的人所需要的教育,在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運用柯達伊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的音樂教學效率,體現音樂教學的成果。
柯達伊為匈牙利人民提供的音樂素材主要是他們本民族的民歌和樂曲。柯達伊認為,簡練、淳樸、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間歌曲是引導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繼承民族傳統的重要素材。大學階段的教育直接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我國大學生學習音樂也要遵循自然規律,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先學習自己國家的音樂,再去研究其他國家的音樂。例如,在學習歌劇的過程中,學生就應先學習本民族的音樂和歌劇,再去欣賞與學習國外的歌劇,在不同文化的對比中,學生才能明白自己是誰,才能明白我國歌劇和國外歌劇的差異在哪里。如果在高校音樂教育實踐中,教師一味地讓學生學習國外詠嘆調,學生就很難形成對歌劇的完整認知。以母語音樂為基礎,是柯達伊教學體系非常典型的特征,也是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并且運用的重要方法。
柯達伊認為,只有積極參與藝術實踐,才可能獲得審美體驗,唱歌是普及音樂教育的切實可行又有效的途徑。在普通高等院校,音樂教育是具有普及性與大眾性的教育手段之一,沒有多少大學生能在自己的整體音樂基礎還不扎實的情況下利用課余時間學會一門或幾門樂器。但人聲是最好的工具,每個人的喉嚨是非常好的樂器,高校音樂教育實踐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樂器。以筆者在高校任教期間的實際經驗來看,集體歌唱可以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心中播下音樂的種子,歌唱這樣的音樂實踐形式不比演奏提琴或彈奏鋼琴等方式弱,它可以讓音樂感染每一個學生,讓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的高校學生也有條件學習音樂,讓學生理解音樂合作的意義,體驗自己作為集體當中的一分子的榮耀感,以及在創作二度、三度音樂作品時的愉悅感。
現在的高校音樂教育常用的方式是讓老師帶著學生歌唱,奇怪的是,這樣一來,學生都很難唱準。其實,正是因為有老師的伴奏,學生才會在心理上有依靠,長期下來,學生就有了依賴性,這不利于大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的開發。柯達伊提倡無伴奏的歌唱教學,在匈牙利,從都市到鄉村,只要一名老師受過專業音樂訓練,就能拿著一支音叉實施音樂教學。無伴奏使學生在歌唱時沒有所謂的“支撐”,在無伴奏歌唱的音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聆聽,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用無伴奏歌唱這一方式訓練學生視唱練耳的效果非常突出,但這并不意味著,高校音樂教育必須一直使用無伴奏歌唱這種形式,教師可以靈活地使用柯達伊教學法開展音樂教學,才能真正提升整體教育質量[4]。
不同于國內傳統的節奏讀法,柯達伊教學法的特點之一是每個節奏都有特殊讀音與讀法:四分音符讀為“ta”,八分音符是“titi”,切分音發音是“syn-co-pa”,休止符用“噓”或“嘶”表示,十六分音符讀作“tiritiri”,三連音是“tri-o-la”。在柯達伊教學體系中,節奏讀譜不只有一個音色、一種讀音,而是整體變化的。按照柯達伊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記能力,可以讓學生更加高效地完成音樂聽譜與記譜。讓學生一看到不同節奏型就讀成不同的樣子,一聽到特殊的節奏讀法就迅速記下譜子。節奏訓練不是孤立的,它與旋律的進行結合在一起,字母譜d、r、m、s、l 分別代表五聲音階。例如,在高校音樂教育的視唱練耳訓練中給學生一條旋律,讓學生拍手打出節奏型,給自己的視唱伴奏,或者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小組,一部分學生呈現節奏,一部分學生唱出音高。一條節奏可以正著歌唱、倒著演唱,也可以變換著順序進行視唱。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順序進行演唱,就會出現二聲部節奏和二聲部演唱。哪怕只有一個學生進行視唱練耳練習,嘴上和手上的節奏不一樣也能構成二聲部。用首調唱名法演唱時,假如沒有fa 和si,會出現音程關系不和諧的音,即使學生進行三聲部、四聲部的訓練,音樂也不會打架。柯達伊教學法永遠在唱,永遠在做、在實踐,音樂教師應該少說話,充分運用音樂語言。傳統音樂課程中,教師講授得多、唱得多,學生練習的時間少,柯達伊教學法可以讓老師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在理論知識的講解后展示更多音樂示例,讓學生們發散思維、創編音樂。柯達伊教學法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探索性應用可以為音樂教育開辟全新的道路,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
柯達伊教學法的特點之二是用七個不同的手勢表示音節中七個不同音高的唱名。柯達伊最初用這種手勢語言幫助兒童識譜,確認音與音之間的距離,提高兒童的視唱能力。而在高校音樂實踐過程中,我們仍可以延續這樣的做法,即便沒有譜子,學生也可以跟著老師同步模仿。比如,在二聲部,學生跟教師總是差兩拍,也就是說,學生需要看著教師,記憶前面兩拍的旋律,在歌唱的同時,還要觀察和聆聽教師后面的手勢與旋律。第一,學生要始終傾聽老師的旋律,第二,學生要記憶旋律,第三,學生要自己歌唱出與教師相差兩拍的旋律,同時,聆聽同伴的聲音,并共同做出柯爾文手勢。柯爾文手勢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直觀地體現了音與音的距離,也能在音樂課堂上集中大學生的注意力,鍛煉學生的歌唱能力、音樂聽力、記憶力與判斷能力,提升學生聽力的準確度和音樂創編能力。運用柯達伊教學法當中的柯爾文手勢進行音樂實踐,既有豐富的趣味,又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柯達伊教學法為學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提升了高校音樂教育工作的質量。
柯達伊教學法要點之三是用手指模擬五線譜,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練習音樂。學生看到自己的手指就好像看到五線譜,不論是唱名還是音名,都可以進行歌唱訓練。以左手掌心朝向自己為例,把小拇指看作dol,那么,中指即為sol;小拇指唱為D,那么中指唱即為A。先練習唱名,后以音名讀譜,能鍛煉學生唱出準確音高的能力。例如,把食指分別當作各調的dol,那么,學生可以使用首調唱名法進行多次轉調視唱訓練。在高校音樂教育實踐中,運用這種教學策略進行音樂互動,能夠激起學生對一首需要學習的樂譜的興趣。要想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合理融入并運用柯達伊教學法,教師要高度認同柯達伊教學法的教育理念,不斷強化對學生音樂鑒賞力的培養,重視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5]。
綜上所述,柯達伊教學法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柯達伊的教育思想、觀念、方法和手段獲得了全世界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廣泛認可,因為柯達伊教學法真正解決了音樂教育實踐當中的很多具體問題。
在音樂教育實踐當中運用柯達伊教學法,能夠提升高校音樂專業或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廣度與深度。柯達伊教學法讓學生將音樂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興趣愛好,而不是一種痛苦,只有確保學生擁有興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6]。隨著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掌握的音樂知識會越來越豐富,會逐漸樹立強大的學習信心,積極自主地研究音樂理論知識,并參與到音樂賞析、音樂表演等活動之中,進而更好地完成音樂鑒賞。
在高校音樂教育工作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柯達伊教學法的實踐價值,并與我國當前音樂教育實際發展狀況相融合。高校要深化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全面開展一流本科院校音樂課程建設,把教學改革成果落實到課程建設上,樹立音樂課程建設新理念,融入柯達伊教學法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教師要切實提升高校音樂教育工作中應用柯達伊教學法的力度,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7]。音樂課程改革要從學校人才培養實際出發,以問題為導向,音樂教師不能一味地灌輸知識,而要利用多種教學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使用多媒體和微課等多種輔助教學手段開展音樂教育實踐,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