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展性”“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單篇學習任務群教學,就必須深研單元教學要求,把握單元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之上,再深研單篇教學要求,最終,所設計的教學方案既能充分體現單元共性要求與目標,又能鮮明凸顯單篇個性要求與目標,有機實現兩者的融合。最后,精心設計學習任務群,用學習任務群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實現各個層次學習任務群的目標。
下面,以《記承天寺夜游》為例來進行具體的闡述與說明。
統編語文教材八(上)第三單元由《三峽》《短文二篇》《與朱元思書》《唐詩五首》四篇課文組成。這四篇課文均是歌詠山水的優美詩文;在寫作中,均突出景物的描寫,重點在以景抒情,從而讓讀者獲得美的享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因此,此單元的主題可以確立為:人文山川——山川為內容,人文為中心。這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突出強調的三大文化主題之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小支之一。
通過剖析“單元導語”和四篇課文,可以確定本單元的學習任務重點有三:1.正確感知四篇課文的內容大意;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與虛詞;3.進入詩文意境,感受作者情懷。
《記承天寺夜游》系該單元的第二課中的第二篇,由于有了前面知識與內容的鋪墊,故可以很有效地確立該課的任務與目標:1.正確誦讀、翻譯、背誦課文,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與虛詞;2.正確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有效把握課文內容特色、內涵;3.正確汲取課文營養,促進自我更好發展。
在課堂上,此任務與目標是需要出示給學生看的,且在揭示課文標題后立即出示,不應拖泥帶水。這樣,可以讓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的情境,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
要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就必須通過具體的活動來實施與實現。教師可以設計三項活動來完成第一個學習任務與目標。
活動(一)
自我活動:請同學們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自讀自研課文。六分鐘后,能做到:1.正確讀文(正確讀音、正確停頓);②正確譯文;③正確背文。在該活動中,教師全程觀察學生,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特別關注學生對課文中的關鍵性的實詞與虛詞、重點句子的理解,以進行二次備課,在后期活動中有效地突出與解決。
活動(二)
同桌活動:請同桌互相交流研讀課文所得、所惑,彼此幫助,修正,檢查,努力解決,彼此提升。在該活動中,教師仍然是全程觀察學生,發現學生間存在的問題,進行三次備課,看看哪些問題是學生間能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間不能解決的,哪些是共性問題,哪些是個性問題,從而在后期活動中,對不同問題有不同的解決之策。
活動(三)
全班活動:齊背課文。有了前面的兩個小活動,此項活動水到渠成。但在此活動之前,先讓學生再讀課文一至二分鐘,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把握文意,為有效地進行深度理解文本內涵奠定基礎。
第一個學習任務是表面性的工作的完成,還只是局限于一般文言文的學習內容。學習文言文,字詞固然重要,但理解把握其特色、本質、內涵更為重要。只有做到兩者的結合,才能算是學會了、學透了該篇文章。故筆者設計了第二個任務。第二個學習任務與目標的完成可以設計四項活動來進行。
活動(一)
自我活動:請各自再讀課文,積極探究、思考以下問題——有人說,這篇文章雖僅有85字,但寫得很有特色,很有內涵,很值得同學們品味。你認為呢?請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至少說出兩點,寫下來,畫出來。五分鐘后,比誰探究獨特,思考富有道理。
此活動是在第一項任務完成之后順理成章進行的第二個重要任務的第一個活動,這個活動的主體依然是學生個體,只有學生個體的真正活動,學生學習才有效果,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特色與內涵是本課的重點,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而這種文化的理解絕對不是只靠教師的講課所能達到的,還必須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才行。所以,在此活動中,沒有具體的問題設置,而是讓學生自己在大海里撈針,去進行積極的探索與發現,最終讓自己的思想得到真正的發展。
活動(二)
同桌活動:請彼此研析、交流探索所得,分享各自探究、思考的成果。
此活動是在第一項活動之后自然而然進行的活動,只有經過了自己的思考之后,學生之間才能有交流的可能;當都有自己的探究結果之后,就會有話說,將發現說出來,將成果講出來,然后進行吸納、分析、總結,最終整合,形成既有自己的又有他人的合體的成果。
活動(三)
全班活動:請暢所欲言,與全班同學分享你與同桌的探究成果。
教師需積極組織、引導,最終要促進學生重點把握三個特色。一是結構富有特色——盡管只有85字,但敘事、描寫、議論齊全,符合游記的特點,簡潔明了;二是描寫富有特色——盡管字數不多,但卻是動靜結合、正面側面結合,并運用了比喻修辭,想象豐富,點染出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而這正是作者彼時心境的寫照;三是議論富有特色——水到渠成,事、境盡現,復雜的心情、思想自然地外露,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所有意味盡含于其中。當然,特色絕不止這些,教師事先必須充分研究,在課堂上也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盡情發揮,并積極引導,真正地把握文章的特色。如此,在學生把握了文章的特色后,文章的思想內涵自然就理解了。
活動(四)
全班活動:在理解、把握的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富有感情,讀出本文特色,讀出作者思想。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章需要得到傳承,就必須讓學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走向未來,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故在完成上兩個任務的基礎之上,又設計了第三個任務。
該學習任務與目標由三項活動組成。
活動(一)
自我活動:請回憶,在成長過程中,你有過煩惱嗎?是如何處理的?按照一般規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失敗、困難。假設二十年后,你也遇到了煩惱,那時的你,又將如何有效處理呢?準備時間:3分鐘。
這一活動是聯系自我成長的活動,也是學生最為真切的活動。事實上,沒有學生沒有煩惱,但不同的學生處理煩惱的方法與方式是不同的,最終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結果。通過回憶,學生進行聯想,這是在檢視自己,從而為后面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做準備。讓學生通過想象未來的生活場景,對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早思考、早設計、早準備,從而能使未來的生活更為從容、自由。
活動(二)
全班活動:請積極交流,讓別人從你的處理中得到啟示、經驗或教訓。
這一活動是在前面活動基礎之上的活動,目的就是讓大家互幫互學互助,通過集體的力量解決成長中的煩惱。這一切似乎離題,實質不然,是緊緊扣住文章主旨的。事實上在讓學生言說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文化理解能力,這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核心素養的集中培育。更何況,這一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表現自己,正確地處理遇到的問題,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很好的教育,這就是所謂的“文道結合”“以文傳道”。在具體的課堂中,選擇兩個富有代表性的同學來回答此問題,這就節省了時間,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汲取蘇軾思想,正確面對人生,正確迎接未來!
活動(三)
全體起立,把自己想象成蘇軾,不看課文,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蘇軾的那種境界、那種胸懷、那種品質、那種思想!
再次讀文,再次走近蘇軾,再次把握文章思想與主旨。通過前后多次地讀、誦、背,學生自然而然地深深理解蘇軾,把握蘇軾,讓蘇軾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為推動自己人生成長與發展的英雄,從而讓自己也能像蘇軾一樣生活。
同學們,讓我們齊讀(課件呈現):讀不盡的蘇軾!學不完的蘇軾!讓我們像蘇軾一樣生活!活出滋味!活出品質!活出境界!
只有從課標出發,將單元與單課結合,將單課置于單元之中,在單元整體、共性中突出單課的特色、內涵,最終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獲,培育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