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菲陳嚴
目前,初中學校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課程設計和實施方面,正在不斷進行嘗試和突破,但在漸漸深入的同時,課程開發者和學習者都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困惑。首先,跨學科課程需要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不同的層面和平臺深度探究問題;其次,學生缺少獲取跨學科資源的渠道,再加上本身生活經驗有限,遇到真實情境不能有效地深入探究,難以形成問題鏈、證據鏈和解決方案;再次,跨學科課程需要不同專長的教師協同開發和教學,但每個教師有固定的授課時間,而且對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不了解,難以將不同學科知識整合到一個項目式學習方案中。
雖然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課程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創新復合型人才養成的一個重要途徑,但供教師和學生使用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課程資源的匱乏已經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也影響到了教師的教學改革熱情和效能,使現實中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進一步深入探索受阻,故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課程資源的創新開發和利用迫在眉睫。
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生物的多樣性”被列為7個學習主題之一;在高中生物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中都提出了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人類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無獨有偶,在初高中地理學科中也涉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動物的種族和群落等相關內容;另外,初中道德與法治、高中思想政治相繼提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專題,以及在化學、語文、英語、美術等學科中都有溫室效應、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內容。多個學科不約而同地從多個視角詮釋了生物多樣性直接關系到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課程的“統整”維度,各學科相似內容的設置,可以讓不同學科的觀點共同發揮作用,有效整合后可以幫助學生對真實問題進行深入理解、理性思辨,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另外,從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課程的“探究”維度考慮,學生可以從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思維去理解現實問題,用不同方法去尋找證據(數據)、分析證據(數據)、解釋證據(數據),從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對策。
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完全符合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課程的“統整”維度和“探究”維度的標準,現需要進一步創新開發課程資源去輔助教師進行“保護生物多樣性”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課程的設計,方便后續的參考和利用。
為什么說二十四節氣與生物多樣性也有關系?首先,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生動反映了季節和氣候變化,而氣候變化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也形成了周期性變化,這種現象稱為物候現象。二十四節氣中的物候現象對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提供了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
根據二十四節氣的物候現象的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方案。例如,開展“從物候現象看‘生物多樣性保護’”“跟著物候走一年”等主題活動,結合勞動教育開展耕種、養殖體驗,讓學生了解本土的生物多樣性,并能通過觀察物候現象解釋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等,提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目前,學生對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了解僅限于查閱資料,參觀博物院、動植物園等。這都屬于被動式參與,體驗感不足,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很好地被激發。雖然進行線下種植、養殖、觀察物候現象等體驗式實踐固然很好,但在操作層面,此方式對場地、時間要求很高,而且學生的參與面有限,無法做到人人、時時、處處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過程中,限制了多數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可持續養成。因此,教師可以考慮合理運用“螞蟻森林”,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中來。
如何運用“螞蟻森林”實現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呢?教師結合“螞蟻森林”的模塊功能進行實例分析。
學生和家長對“螞蟻森林”最熟悉的是“螞蟻種樹”以及認領“一平方米保護地”模塊。學生可以通過每天的綠色打卡獲得“綠色能量”,并通過每天澆灌“綠色能量”幫助虛擬樹成長,當樹長成之后就可以由線下生物多樣性公益組織在荒漠化地區種植實體樹,這樣,學生有了更廣泛、更具體的實踐目標。“螞蟻種樹”還設置了激勵評價機制,如每種植一棵樹或認領“一平方米保護地”就能獲得環保證書、活動證書等,還設置了“我的森林地圖,”記錄在全國各地種植實體樹的地區以及認領“一平方米保護地”的地區,激發種樹者的可持續動力。另外,“螞蟻種樹”可以進行單人種樹、多人種樹、家庭種樹以及以學校、城市等為單位的公益林集體種植。作為生物學學科組的教師,可以邀請全校師生一起參與進來,共同種植學科樹林、學校樹林,從單人種植一棵樹到集體種植一片林,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指向核心素養的生成。“螞蟻種樹”獲得能量的低碳途徑也非常豐富,除了傳統的通過運動和去好友那兒獲取能量外,還推出了“綠色出行、減少出行、循環利用、減紙減塑、高效節能”五個方面共37個低碳項目,學生可以按照這些項目要求進行操作,使參與綠色低碳的浸潤體驗感和真實感增強。
“螞蟻森林”還有一個“神奇物種”的模塊,這是一個能夠很好了解生物多樣性的渠道。學生可以每天獲得一個物種照片,并自動記錄到物種相冊中。照片上包含生物圖片、中文名稱、英文名稱、學名、分類、分布區域、物種小科普、種群現狀以及瀕危等級等內容。學生搜集到一定數量的物種就會獲得相應的神奇物種勛章,還可以進一步搜集該物種的其他信息向“螞蟻森林”投稿,錄用后會在頁面進行展播。同時,學生也能把每天獲得的綠色能量捐贈給“生態保護”公益項目,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幫助自己進一步地了解如建立保護地、支持珍稀瀕危植物資源調查以及人工培育研究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系列措施。
另外,“螞蟻森林”最新推出了“保護地巡護”模塊,上線了汪清保護地、和順保護地、福壽保護地和嘉塘保護地等多個保護地,每個保護地有多種保護動物以及地域特色動物,除了各種動物情況介紹,還有各保護地的情況介紹。“保護地巡護”把物種和地域聯系到了一起,讓學生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了更直觀的了解,這是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升級體驗。“保護地巡護”運用了真實世界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體驗,設置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真實任務供學生選擇(選擇后會出現正確答案)。學生還能看到保護地紅外攝像頭實時拍攝的動物視頻,身臨其境地去了解生物多樣性,增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知識和本領。
綜上,無論是二十四節氣之物候課程內容資源還是“螞蟻森林”信息化資源的利用,都與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密切的關聯,為學科融合項目式學習設計和實踐提供了獨特的思路。師生可以共同利用好上述課程資源,結合課后服務課程的進一步拓展,把低碳運動、種植養殖等勞動教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合起來,并帶動家庭成員一起付諸低碳行為,以實際行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