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地紛紛宣稱此輪疫情感染高峰已過。人們也觀察到,各地市面熱度逐步恢復,人間煙火氣重又出現漸趨繁盛的跡象。值此之際,很多人都希望經濟快速重啟,大干快上,只爭朝夕,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給彌補回來。此心此情可嘉,不過社會作為有機體,需要一個疏導、療傷和善后的階段,病去如抽絲,而經濟運行也自有其運行規律,所謂“疤痕效應”的去除,也需要一段時間。總之,社會生態的修復,社會心理的充分復蘇和回暖,經濟運行引擎的檢修和盤整,新動能的培育和蓄勢,是經濟復蘇和暢旺的前提。
當前應該把生活困難群眾的紓困工作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計做好失業救助和再就業扶助工作,探索以工代賑等諸多有效的舉措來減緩失業壓力。另外,要更有針對性地做好對企業的濟困工作,從稅收和貸款等方面更有效減輕企業負擔。企業好了才能減少裁員,減少失業,增加就業。此外,各有關方面應當多策并舉,通過發放消費券、房貸緩繳、房貸利率下調、租金和房貸抵稅等方式減輕人們生活負擔,讓人們獲得更多的喘息之機。相對于社會人心的和諧穩定,這些錢多花一點是值得的,屬于把錢用在刀刃上。
面對就業壓力,一方面要鼓勵大眾創業,對夜市和路邊攤等就業形態采取更為包容的態度,更善待平臺企業,更積極促進其發展;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應當充分盤活存量資源,助力服務業等業態重啟,積極幫助眾多小企業主“復業”。這些小企業主有經驗、有人脈、有網絡、有資源,之前不少是因為疫情反復擾動被迫歇業。各級政府應更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重啟資金,并為其解決此前遺留的債務糾紛提供助力。
在今后一段時間,各級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應加大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投資。抗疫三年,成績有目共睹,也暴露出一些公共衛生和社會治理體系的短板,應針對這些短板加大相關投資。比如充實基層醫療,完善分級治療和轉診制度;加大對養老尤其是農村集中養老的投入;在社保醫保方面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和層級等等。總之,疫后加大科教文衛方面的投入是各方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老百姓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也是凸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指標,本應是各級政府努力的方向。能夠切實解決看病難、就醫難,緩解養老和教育資源緊缺等問題,功莫大焉。這些投入的當期資本回報可能不明顯,但對改善人們的心理預期,構建和諧社會氛圍,很有裨益。而且這些事業本身也能創造不少就業。
考慮到消費發揮引擎作用尚待時日,人們依然需要基建投資的當期拉抬作用。與以往狂飆突進的大基建相比,可能需要更多發力于“精準基建”,比如完善和打通城市圈和城市群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加大跨省市協調力度,解決斷頭路,減少交通卡點,加大城市群和城市圈融合程度,為在特大城市內部解決住房問題比較困難的群眾,提供更多上班就業消費的便利。
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設推進中,加大老舊城市基礎設施更新的力度,解決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的痛點和難點。這些涉及到種種細活兒,可能不如大型基建那么讓人感覺痛快,但通過對社會經濟的全方位“嵌入”,對民生和經濟的滴灌效應更為明顯,對當期就業的拉動效應也更為直觀。
在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方面,也應更加聚焦在諸如生物醫藥、清潔能源、食品安全等關涉到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指數方面的創新。此外,還應進一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圍繞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當前一些地方出現電力和燃氣供應不足,不是市場化過度的問題,而是市場化不足或偽市場化的問題,是上游過度壟斷下游無序放開造成的。
以中國人民的智慧、吃苦耐勞和創業精神,只要與民生息,順勢而為,既不疲憊懈怠,又不急于求成,分清輕重緩急,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抓住關鍵環節,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大力收拾人心,改善預期,則克服當前的困難,重整山河,實現可持續發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