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至2.7%,且有25%的概率增速會低于2%。按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的判斷,今年將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國家陷入經濟衰退。經合組織(OECD)的預測更加悲觀,認為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只有2.2%。
2022年,中國外貿頂住重重壓力,實現了穩定增長。但在外需整體萎縮背景下,2023年國際市場“分蛋糕”之爭勢必越發激烈。作為2023年中國經濟政策“風向標”,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要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分析人士認為,這預示著一系列旨在充分激發企業活力、減輕企業負擔、推進市場多元化的穩外貿政策將陸續出臺。
(廣州 小白)
近來,雖然“雙通道”、處方藥外流、互聯網售藥開放等政策帶來長期利好,但也為藥店強化管控體系、控制商品價格等方面帶來壓力。
未來在藥品消費市場中,網絡購藥至少占據50%以上份額,接下來要順應互聯網數字時代的發展,在變革中探尋增長發力點,從而重構藥店發展新結構。如文中說的,醫保覆蓋網上售藥是未來的趨勢。網上藥店實力更強,可以和更多藥企形成更加牢固的共生關系,信息反饋更快,拿到稀缺貨品也更有保證。隨之大數據積累,未來“倉儲+配送+在線醫師指導+客服”的模式將從成本到效果,全面超越線下藥店。線下藥店模式資產重、風險大,而線上企業的模式非常輕。
(北京 何畢)
陽康后,很多人發現自己身體似乎大不如前,比如偶爾咳嗽、容易疲勞、胸悶氣短、耳鳴等,讓人擔心自己會有新冠后遺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新冠”(Long COVID)定義為:感染新冠后三個月仍存在或逐步發展起來的新癥狀,持續超過兩個月,且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
盡管越來越多的感染者認為自己受到了長新冠的困擾,但由于缺乏公認的臨床確診標準,目前全球研究主要依賴于患者的自我報告。
總之如文中作者所言:奧密克戎才成為全球“需要關注”的變異株,且沒有停止變異,想要得到一個有力答案,還需更長時段和更多研究團隊加入。
(上海 曹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