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麗

圖/視覺中國
或許最艱難的時刻已經挺過;或許籠罩在人們頭頂的焦慮、擔憂與無望感,將隨著2023年春天的腳步來臨漸漸散去。
2022年12月23日晚,成都鳳凰山體育公園專業足球首秀,成都蓉城與武漢三鎮的中超聯賽吸引了31518名觀眾到場,創下本賽季中超聯賽上座率的新高。這是鳳凰山體育公園專業足球場首次正式對球迷開放,黃藍配色的看臺被陣陣聲浪包裹。24日一早,SKP的面包店、太古里的奶茶店門口排起長隊,位于郫都的龍湖成都蜀新天街、青羊新城的西環·壹方里、天府新區的三利廣場·789商業街區和愛琴海購物中心扎堆宣告開業。
時隔多年,足球賽售票秒空的景象又一次出現。就在門票開始線上發售時,上萬名球迷同步在線購票,小程序后臺崩潰,緊急修復后,線上門票又在當天下午被一搶而空。
三年來,中國經受了新冠疫情的沖擊,同時面臨著世界供應鏈重塑、內需持續不足等多風險疊加,中國經濟在不確定中躑躅前行。
2022年1月,世界銀行預測中國經濟增長5.1%,至2022年12月,這一數字下調至2.7%。目前中國2022年經濟增長數據尚未披露,但《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預測,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應在3%左右。
這一數據與年初預期相差甚遠。采訪的多位專家測算,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在6%左右。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告訴《財經》記者,疫情三年經濟的平均增速為4.3%左右,遠低于潛在增長速度。按照該速度,中國實現2035中等發達國家收入目標比較困難。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告訴《財經》記者,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如果超過3%,2023年經濟增速達到7%,兩年復合增長率略超5%,這樣的增速還是沒到達理想區間。在“十四五”最后兩年,我們還要努力在促進高質量發展中提升經濟增速。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制圖:張玲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2023年1月5日,廣州市白云年花市場,顧客在挑選鮮花。消費市場正逐步恢復。圖/視覺中國
2023年,既是“十四五”最后兩年,也是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后的開局之年。隨著“非經濟因素”的擾動弱化,“回歸”將成宏觀關鍵詞。
當前中國經濟還面臨著諸多困境。從全球環境來看,多數經濟體并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世界經濟增長的不均衡性愈發突出,可持續發展承壓,高企的通脹隱患,供應鏈產業鏈受阻等風險值得警惕。而中國的市場信心尚未恢復至疫情之前。一方面中國居民儲蓄率再創新高。另一方面,2022年,房地產市場表現低迷,土地市場的數據也與之正相關。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百強房企拿地金額同比下降48.9%,拿地百強的門檻值為4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了50%。
抗疫三年,而諸多問題并非這三年開始,國際競爭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國內經濟下行,出口下降、消費疲軟,中小企業倒閉,地方債務虧空2萬多億元,民眾心里普遍感到困惑、焦慮、無助、迷茫,社會正發生靜水深流的變化……
2023年經濟前景究竟如何?疫情防控優化如何帶來經濟元氣修復?人們在飽受疫情之痛后,能否重拾信心?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增速低迷。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2-2023)》預計中國2022年全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2.7%。部分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則將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錨定在2.7%-3.5%區間。2022年經濟增速總體不樂觀。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疫情對國內供需兩端的沖擊不斷顯現;外需方面,全球需求降溫已經帶動中國出口同比轉負。預計2022四季度實際GDP同比走低至1.7%,2022年全年GDP同比增速或在2.6%,這主要因為第二、第四季度疫情沖擊較大。
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分別為4.8%、0.4%、3.9%,二季度數據或拖累全年。與之對應的是,根據清華大學鄭毓煌教授最新的統計,2022年上半年,整個中國有46萬家公司倒閉,注銷的工商戶大概在310萬左右。2022年11月,青年失業率為17.1%,雖然已經低于年中19.9%,但數據依然處于高位。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35萬億元,加上中央國債25萬億元,共60萬億元。
由此,多數業界人士認為,在2022年低基數基礎上,2023年中國經濟將有較大增長。國際金融論壇(IFF)發布的《IFF2022年全球金融與發展報告》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達2.8%,中國經濟有望增長4.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最新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4.3%。國外主流媒體和研究機構預測增速在4.3%到5.6%之間。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2023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呈現前后低中間高的倒“U”形態勢,一季度為4.2%左右,二季度受2022年低基數的影響,增速將達到9.3%,三季度為5.5%左右,四季度為5.4%左右,全年GDP增速為6.0%左右。
從產業來看,報告預測,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為4.3%,第二產業增速為5.6%,第三產業增速為6.4%,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對GDP增速的拉動分別為3.5個、1.5個和1.0個百分點。
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2023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全年名義增速為5.5%左右;最終消費同比名義增速為4.1%-5.0%,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進出口方面,預計2023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約為6.3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約0.71%;其中,出口額約為3.6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約0.24%,進口額約為2.7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34%。預計中國國際收支將總體保持平穩,經常賬戶呈現順差格局。
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目標應設定超過5%。姚洋表示,2023年經濟增速目標定為5.5%是恰當的。賈康提議,2023年增速目標定在6%左右或6%以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則認為2023年經濟增速目標或設定為5%-6%,因為如果2023年經濟增速過低,經濟主體和社會主體難以感受到經濟復蘇的成果,也難以擺脫經濟持續下滑的風險。即使經濟增長5%,離我們潛在經濟增速還有一定距離。
但一些專家也認為經濟增長目標也不宜設置過高,因為疫情沖擊帶來的問題不是短期內就可以修復的,外部環境的惡化也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消退的。我們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也不是短期就能化解的。因此我們必須穩中求進,要保持一定的政策空間,同時也要為化解相關問題保留相應的調整空間。
銘成(東莞)硅橡膠制品有限公司擁有員工100人左右,主要生產各類硅膠生活日用品,在東莞行業里屬于中等偏上規模。總經理陳開科告訴《財經》記者,企業的產品主要出口北美、日韓市場,每年出口額約800萬美元,外貿占業務總量的九成二。疫情發生后,人員無法前往原先參加的日本東京、美國紐約、中國香港的禮品展,國內展會的展銷也受到限制,新客戶開發、引進減少。疫情前后對比,業務量下降30%-40%,個別客戶的訂單腰斬。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銘成并非個例?!敦斀洝酚浾卟稍L了解到,尤其2022年以來,紡織、木制品、快餐盒、3C電子以及部分家電企業的外貿訂單都在下滑。訂單量直接腰斬一半的中國企業,并不在少數。
奔赴沙特吉達參展的寧波康立特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太陽能板的高新技術企業??偨浝碇砹殖棠雀嬖V《財經》記者,該公司近九成的業務量來自外貿。近兩年,新能源行業增勢較好,2022年的訂單比2021年也增長了一倍多,但大概從9月左右開始,訂單增速也突然變緩,不再像以前那般蜂擁而至。“以前客戶下單都是幾十個柜下訂單,現在是五個柜、十個柜,感覺一下子進度卡住了。我們也是心里比較著急。”
中國固然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備的基礎設施。但是疫情三年加速了制造業產業鏈轉移,一方面,美國通過各種法案在其國內重建制造業產業鏈;東南亞、南亞國家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納中國產業鏈的搬遷,中國外貿出口也因此承壓。疫情三年,一些中小企業因支撐不住而倒閉,一些企業家或投資者選擇了“躺平”,不再有新的投資。一些企業主表示,“疫情這幾年碰到了太多的黑天鵝,任憑我們如何努力都無法破局,感受到了深深的無力。”
多位受訪專家稱,目前重要的是恢復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賈康告訴《財經》記者,修復市場信心最首要的是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2022年以來,民間投資累計增速逐月下行,從一季度的8.4%下跌到前三季度的2%。民間投資占全國投資比重也降至公布民間投資數據以來的最低點,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增速更是在5月后下挫至負增長。從登記注冊類型看,私營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增速均較低迷。企業和居民部門需求收縮、信貸意愿不足、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受阻。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年12月6日召開會議,釋放重磅信號,提出“四個敢”——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八膫€敢”就是要醫治疫情三年來這四方面的“躺平”“內卷”病癥?!八膫€敢”,也是對全社會釋放出明確信號:經濟要回歸,創新與改革重啟,全要素生產率亟待提升,企業家盡快重拾信心。

注:為剔除季節性因素,選取每年上半年居民存款數據。資料來源:Wind,澤平宏觀
同時,“要撬動內需、增加消費信心,首先要讓經濟景氣度回升,就業增加,因為消費是要依靠收入的”,賈康指出,從根本上講,消費的支撐力來自有效投資和有效投資帶來的就業崗位,這些投資和就業能夠支撐住我們經濟運行的基本大盤,也托住了基本民生大盤。勞動者能得到就業機會和收入,才有持續的消費能力。
2022年整體居民消費意愿低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15億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4828億元,下降6.1%。1月-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190億元,同比下降0.1%。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58490億元,下降0.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11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3204億元,同比下降6.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411億元,下降5.2%。1月-11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5853億元,同比下降0.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3337億元,增長0.2%。按消費類型分,11月,商品零售34180億元,同比下降5.6%;餐飲收入4435億元,下降8.4%。1月-11月,商品零售359406億元,同比增長0.5%;餐飲收入39784億元,下降5.4%。
賈康認為,我們還需要深化系列改革。中央早就講過,“允許改革犯錯誤,但不允許不改革”。比如,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做更多改革,進一步推動社保體系的進步。如果養老、醫療、住房、子女得到義務教育等基本保障方面沒有后顧之憂,民眾邊際消費傾向就會提升,就不會出現這么高的儲蓄傾向,消費潛力就會進一步釋放出來。
記者在地方了解到,各地正酌情推出刺激消費的輔助措施,比如發放消費券,以及對低收入人群定向扶助。“政府有責任為低收入群體的實際收入托底,讓他們有能力消費?!辟Z康說。
受疫情下收入預期不足等影響,2022年中國居民儲蓄率增加。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1月-11月,居民存款總額新增14.9萬億元,平均每月存款1.4萬億元。如果12月也以新增居民存款1.4萬億元計算,全年新增居民存款總額將超過16萬億元,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居民存款余額將突破120萬億元,平均每人存款8.88萬元。過去五年,中國居民存款新增都在10萬億元徘徊,2022年卻升至16萬億元,相對于2021年9.9萬億元的增量,同比漲幅超過了61%。
中國人為什么突然這么愛“存錢”了?澤平宏觀團隊的報告分析,經濟學理論認為居民儲蓄與收入預期、就業預期、存款利率、其他投資品收益率、社會保障水平、未來的不確定性等因素有關。近兩年來,一方面受消費意愿和場景受限、房地產下行、理財破凈和權益資產波動因素影響,居民的風險偏好下降;另一方面,受國內外不確定性事件沖擊,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上升,轉而增加預防性儲蓄。因此,當前居民儲蓄存款增加是被動行為,未來需要穩預期、穩主體、穩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也分析指出,家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有很明顯的變化,一方面是收入在下降,另一方面是消費更大幅度下降。居民部門風險厭惡程度提高,導致儲蓄相對上升。
2023年市場預期、信心能否好轉?劉元春認為,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會直接導致流行期的到來,各地可能會輪流出現疫情高峰,從而對經濟社會秩序帶來沖擊。但是大家能從疫情優化中看到2023年經濟復蘇的趨勢,從而提升信心。
高峰期一過,全民免疫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恢復,社會交易和社會交往將常態化。疫情造成的交易停滯、社交分離等狀況得到改善,基礎性服務行業,如餐飲、旅游、娛樂等可能會得到補償性、甚至報復性的消費。
綜合多家投資機構的預測,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消費場景將不斷恢復,包括航空、高鐵、旅游、餐飲、送貨的服務行業會出現全國性的提振。如果能很好提振企業家的信心,使得市場主體的活力激發出來,就會擴大用工和就業,與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智能制造、科技創新、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這些行業相關的企業則會在2023年首先提振。
記者了解到,截至1月9日,“地鐵人流熱度指數”達88.4,較2022年12月低點大幅回升63.5個點;“線下商圈消費熱度指數”2022年12月呈現先降后升,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重點城市在內的全部83個城市指數均已企穩回升;“旅游業消費熱度指數”提升121.8個點;2023年1月中國零售業景氣指數為50.3%,結束此前跌勢,較上月回升1.6個百分點……這些熱度指數背后,顯示出消費復蘇的新芽正在迎接春天。
姚洋提議,相關部門應該將2023年“五一”小長假延長,向老百姓傳達鼓勵消費的信息,短期內可以給旅游行業免稅,讓旅游價格降下來,有利于形成五一消費高峰,即使消費高峰過去,也有利于鼓勵消費信心。長期來看,政府可以給老百姓發放現金和消費券,發消費券比發現金作用更大。通過計算,發放GDP1%的現金能讓GDP增長0.68個百分點,如果發消費券,GDP可以增長1.1%-1.16%,高于發放等額現金。居民近幾年消費傾向不高,只有70%。但需要注意,一是消費券發放的量要足夠大,二是不能限制消費品種。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2023年全球經濟大概率陷入衰退,外需轉弱將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不利因素,因此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點需要放在擴大內需上。而內需之中,相較于投資,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內生動力。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擴大內需成為經濟回春的抓手。
姚洋提出,2023年在投資方面不能寄予太大希望,還是要把精力放在促消費上。過去幾年,尤其是2022年,消費低迷,在低基數基礎上反彈很容易,加之老百姓的消費欲望憋了三年。2023年消費將成為穩經濟的重頭戲。
過去十數年,基建一直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抓手之一。不過,隨著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用遞減,傳統基建投資面臨增長瓶頸,當前能滿足收益率要求的傳統基建項目越來越少。
《財經》記者在一些地方調研發現,一些城市在2022年就將城市道路、橋梁等一些項目發掘,剩下的項目為數不多。2022年房地產經歷了嚴重的周期性下行調整,房地產開發投資一直處于負增長態勢下(1月-11月為負增長9.8%),而且這種態勢在2023年還會持續。2022年的投資增長主要是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一枝獨秀,但是,城市的路橋建設、公園建設、河道治理等投資沒有多少效率,使得地方政府債務負擔急劇增加,特別是經過2022年城市基礎投資,還能夠得上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項目不多,2023年地方政府要折騰出更多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并非易事。
姚洋提出,投資的邊際效益越來越差。2022年中國投資增速大概10%?;ㄍ顿Y主要由政府完成,2023年基建投資不一定超過2022年。2022年中國制造業投資高與出口情況好有關,但2023年出口情況不會太好。2023年制造業投資預計要等到下半年經濟復蘇態勢明確后,才會有大幅增長。
在姚洋看來,2022年GDP增長約為3%-3.5%,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約為1.5%,投資拉動經濟增長1.5%-2%。2023年投資能夠拉動GDP增長2%就很高了。2023年如要達到5.5%的經濟增速,3%的增長要靠消費拉動,換算下來2023年消費要增長4.6%,這個數據比較容易達到,在疫情之前,我們每年消費都增長7%。
2022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針對重點任務細化政策舉措。其中明確,“十四五”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消費投資,內需規模實現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內需潛能不斷釋放;提升供給質量,國內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完善市場體系,激發內需取得明顯成效;暢通經濟循環,內需發展效率持續提升。
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閃輝預計,在消費類別下,旅游和娛樂等最受疫情限制的領域擁有最大的回升空間。不過,也不能對消費的反彈時間和反彈強度過于樂觀。從一些亞洲經濟體放松疫情管控措施后的消費恢復情況看,在重新開放的第一個季度里,韓國等一些經濟體的實際消費反而是下降的,到第二個季度才開始大幅度反彈,預計中國也將呈現類似情況。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姜照表示,在投資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數字貿易等領域將迎來良好的發展空間;在消費方面,新型消費、品質消費、進口消費、服務消費、綠色消費等有較好的增長潛力。
瑞銀證券預計,在2023年GDP增長5%左右的前提下,消費增長將會接近6%-7%。相關負責人彭燕燕表示,超額儲蓄將會是2023年拉動消費的重要因素。彭燕燕認為,過去三年抑制消費的主要原因是服務相關的消費場景受限以及消費信心不足。隨著線下場景的復蘇和信心回暖,消費者儲蓄回歸正?;?,一部分的超額儲蓄將轉化為消費,帶來10%左右的消費增長。這部分消費需求將在今年或明年得到釋放。
凜冬雖寒,春歸有期。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2023年中國經濟將走出一條擴內需、提信心的經濟復蘇之路。隨著經濟回春,人們頭頂盤桓的陰霾、焦慮以及無望情緒將逐漸散去,經濟回歸的春天正將臨近。
(本刊記者鄒碧穎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