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 鄭慧
即使一年來放松政策不斷,2022年前11個月,中國住宅銷售額仍同比下降28.4%。
2022年房地產市場的凄風冷雨是1998年房改后,中國開啟住宅商品化以來的第三次。前兩次分別出現在2008年、2014年。
2008年樓市蕭條主要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當時房企杠桿不高,城市化率是現在的一半,救市政策是四萬億直接投資基建的真金白銀。
2014年,市場低迷在于市場出現“結構性過剩”,疊加2013年“新國五條”,以限購、限價、限貸為核心的調控周期開始,導致房價下跌。2014年全國住宅商品房銷售額較上一年下跌7.8%。
2015年,借助棚改貨幣化安置和樓市“去庫存”大目標下的多輪放松政策,樓市止跌回暖,開啟新一輪上漲。千億房企數量由2015年的6家增長至2020年的43家。
從導致低迷的原因、救市路徑來看,2014年的發展規律更有參考價值。2023年,寬松政策會加大力度嗎?房地產市場能否復制2014年路徑,實現觸底反彈?
《財經》選取2022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中房地產研究領域排名前五位的券商——廣發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海通證券、興業證券、長江證券的2023年房地產行業投資策略報告,結合業內人士觀點,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資料來源:各地政府網站,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制表:顏斌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各地政府網站,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
同時,《財經》也對上百名讀者做了樓市調查問卷,展現普通民眾視角下的2023年房地產市場。
2014年周期性調控之后,2015年底至2016年初,全國大多數城市先后出現了房價和成交量的“V”型反彈,其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強勁、供給充足、政策寬松。
綜合五家券商的分析結果,2023年樓市會微弱復蘇,但幾乎無法再現2014年調控后的“盛況”。
中性假設下,廣發證券、申萬宏源證券、長江證券認為2023年銷售面積會繼續下降,但下降幅度比2022年收窄,分別為-8%、-8%、-3%。海通證券則認為2023年銷售面積會同比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僅為0.7%。興業證券認為銷售面積短期內有壓力,未預測具體數值(券商一般會對行業經營環境做出樂觀、中性、悲觀三種假設。例如,廣發證券對中性政策的假設是:二線城市應放盡放,存量及增量貸款利率在當年基礎上全年平均下調30基點,房價水平基本穩定,停工斷貸問題不進一步擴散,疫情對銷售的影響基本與2022年相當)。
基于“需求偏弱+供給偏低+政策逐步松”的市場環境,申萬宏源認為,2023年地產基本面或呈現“L”型走勢,即穩而不強的弱復蘇走勢。
需求偏弱源于幾個方面:經濟走弱背景下,居民購買力下降;房價下降背景下,居民購買意愿不強;2022年7月的停工停貸事件影響購房者預期和信心;新冠疫情反復影響了銷售恢復。
惠譽博華工商企業部高級分析師王興萍認為,房地產行業正向循環的起點在于銷售端,銷售的提升將會帶動房地產開發商的投資需求與外部融資增長。購房者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擔憂,比如能否按時交樓、房價是否會下跌,自己未來的收入預期是否穩定等。這些因素都會抑制需求的恢復。
申萬宏源認為,2023年供給端將對銷售形成拖累。供給端分為新增供給和存量供給兩方面。
新增供給主要來自新近拿地。中指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300城(見注釋)宅地成交規劃建筑面積較2020年同比下降46.9%。

資料來源:Wind,統計局,申萬宏源研究
2021年集中供地以來,民企拿地意愿下降,城投類公司成為拿地大戶。截至2022年7月,城投類公司拿地幅數及拿地面積占比約為38%,但是開工率僅有16%,大量土地并不能轉化為有效供給,將顯著拖累后續的新增供給。
存量供給方面,截至2022年1月,全國中期庫存(已開工未售庫存)為12.6億平方米,去化月數為12.2個月,相較于2014年的庫存高點,目前中期庫存處于低位。
另外,2021以來出險的52家房企,2021年銷售額占行業的比重達28%。這部分出險房企的中期庫存短期內難以快速形成有效供給。多重因素疊加之下,供給端的修復異常困難,將對銷售形成拖累。
為了刺激購買需求,政策已經放寬多少?廣發證券對此做出量化測算。
廣發證券通過對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等“四限”政策進行打分來衡量政策力度,在其評分規則下,分數越高代表政策越嚴格,且市場規模越大的城市占有更大的權重。
可以看到,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十個月累計下降1797分。而本輪周期,2022年3月至11月,政策得分九個月累計下降508分,政策力度遠小于上一輪周期。
若以2016年2月的政策得分926分為下限,2022年初的2255分將有1373分的下降空間。截至2022年底,政策得分累計下降了1373分的四成,這意味著2023年仍有六成以上的政策空間。
但是,瑞銀內地/中國香港房地產投資研究部主管林鎮鴻認為,剩余的政策空間并非會完全釋放。因為政策放開的同時,政府也擔心房價上漲。今天中國高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仍然存在一個結構性問題,即房價收入比過高,政府自2016年開始提的“房住不炒”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所以,本輪周期不會通過房價拉動投資性需求,政策放開的力度也不會完全達到2014年周期的水平。
廣發證券、海通證券、長江證券認為會出現在2023年的二季度或三季度。
廣發證券預測,在中性政策下,商品房銷售量價將在2023年二季度持續復蘇,并于三季度量價齊升。
海通證券則預測,在中性政策下,2023年的全國銷售面積可能達到0.7%。基于2022年的基數效應,2023年全年增速走勢前低后高,拐點在二季度。長江證券也認為,2023年需求端有望逐步趨穩,二季度之后可能有實質性變化。
王興萍表示,2022年末出臺的政策,例如金融十六條、三支箭等,對房企的融資端、需求端、供給端都有強力支持,但購房者信心的修復仍然與中國的宏觀經濟密不可分。惠譽博華預期,2023年上半年,疫情管控的優化與多項經濟刺激措施的疊加作用,將促使宏觀經濟面持續復蘇向好,從而帶來購房者信心的持續恢復,預計2023年中,房地產行業有望企穩。
事實上,已經有一線城市開始回暖。一位北京鏈家的房產經紀人告訴《財經》記者,2023年1月1日至5日,北京二手房簽約1180單,日均236單,已完成2022年12月簽約單量的32%,11月簽約單量的30%。2023年的第二個周末,北京市場的回溫速度仍在加快,僅周日一天,二手房簽約量達到649單。
但北京鏈家內部也有中層領導在營銷群中表示擔憂,希望經紀人抓住機會窗口,因為后市如何走,還不好說。
多家券商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處于周期底部。長遠來看,市場仍有上升空間。
廣發證券將市場的長期需求總結為三方面:改善需求,城鎮化及區域集約發展帶來的需求,人均住房面積提升的需求。此外,申萬宏源還提到舊房拆遷帶來的更新需求。

注:我國有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兩個口徑,上述對比的僅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口徑,2021年我國戶籍城鎮化率僅46.7%,預計后續具備將更大提升空間。資料來源:Wind,聯合國,各國統計局,申萬宏源研究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有28%的住房房齡超過20年,改善需求長期存在。申萬宏源認為,自2016年以來,政策一直傾向支持剛性需求,改善型需求則相對從嚴,這意味著改善需求具有“蓄水池效應”。
以深圳、上海、無錫的商品房住宅成交結構為例,改善型剛需(90平方米-144平方米)加改善需求(144平方米以上)的占比從2011年-2012年的15%、51%、80%逐步提升至目前的69%、65%、86%。申萬宏源估算,全國范圍內,未來改善需求也將是住宅需求的重要貢獻組成,占比達到44.2%。
城鎮化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城鎮化率增速有所放緩。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海外主流國家同樣經歷過城鎮化率放緩的過程,這些國家在城鎮化率放緩后的十年間,年均城鎮化率提升0.86個百分點,參考這一數值,申萬宏源預計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提升至72.4%。而海外國家的城鎮化率終點普遍在80%以上,中國的城鎮化率距離這個水平仍有提升空間。
此外,廣發證券認為城鎮化只是人口遷移的前期階段,后期區域集約發展將取代城鎮化,人口從低能級城市向高能級城市遷移、城市群的聚集都將帶來大量房屋置業、置換需求。
人均住房面積方面,廣發證券認為存在區域發展不均的情況。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城鎮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全國平均為38.6平方米/人,其中東部36.9平方米/人,西部39平方米/人,東北34.9平方米/人,東部地區的人均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具備改善空間。
申萬宏源將中國的人均住房面積與海外進行對比。海外國家的口徑均為實際使用面積,中國的口徑為建筑面積,且僅統計家庭戶。考慮到集體戶的人均住房面積比家庭戶更低,并按照85%的得房率(實際使用面積/建筑面積)估算,申萬宏源證券預測目前中國實際人均居住使用面積為30.3平方米/人,低于日本的39平方米/人、德國的46平方米/人、瑞士的46.6平方米/人、美國的66.9平方米/人。
根據歷史數據,人均住房面積與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關,隨著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未來人均住房面積也會進一步提升。
另外,海通證券分析了居民端杠桿情況,近十年來,中國居民杠桿率相比美日增長較快,但仍然保有空間。目前政策端已經表達支持住房改善性需求,后階段只要政策有序引導居民合理杠桿,居民的結構性購買力能夠支持行業平穩過度。
此外,申萬宏源還提到由舊房拆遷推動的更新需求,其預測,2022年-2030年城市住房更新需求合計27.1億平方米,年均3億平方米。

資料來源:Wind,海通證券研究所

資料來源:《財經十一人》問卷調查

資料來源:《財經十一人》問卷調查

資料來源:《財經十一人》問卷調查
綜合券商報告可以看出,房地產市場中長期需求有支撐,但短期內影響因素眾多,居民預期悲觀影響銷售的回暖的直接原因。那么,購房者究竟如何看2023年的樓市,他們打算出手嗎?
為了解答上述問題,《財經》向讀者發出了2023樓市預期調研。
本次調研共收到425份有效答卷,覆蓋全國28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其中,約42.6%的受訪讀者來自一線城市,30歲以下的首次置業主力占比約31.7%,月收入在1.2萬元以上的占比約55.8%,5000元及以下的占比約11.3%。
整體來看,大多數受訪讀者認為所在城市2023年的房價不會有太大波動。認為房價會下跌的讀者(41.35%)略多于認為房價將上漲的讀者(34.11%)。細分至不同城市能級,可以看到,城市能級越低,預期房價下跌的人數占比越高。
受訪讀者中,實際有購房需求的人約占一半(50.6%)。在這些有購房需求的受訪者中,預期未來一年內,即2023年實現購房計劃的人數占比約26.5%,而預期未來一年后、三年內買房的人數占比較高,約為37.2%。大多數受訪者(63.7%)仍計劃在三年內完成買房計劃。

資料來源:《財經十一人》問卷調查

資料來源:《財經十一人》問卷調查

資料來源:《財經十一人》問卷調查

資料來源:《財經十一人》問卷調查

資料來源:《財經十一人》問卷調查
當前阻礙人們購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對此我們詢問了有購房需求,以及無房且不打算買房的讀者,邀請他們選出影響因素并排序。結果如下:
意料之中的是,“房價太高”綜合得分排名第一,仍然是阻礙人們買房的主要因素。與其他因素相比,對開發商“爆雷”、樓盤爛尾的擔憂則顯得沒那么嚴重。另外,從受訪者的回答來看,當前“無意向城市的購房資格”已經不再是阻礙購房的主要因素。
收入預期不佳及收入降低也是重要的購房阻力。“對未來收入預期較悲觀”這一影響因素僅次于房價過高,且得分非常接近,而“近年來收入水平降低”則位列第三。從調研結果來看,有不到40%的受訪者預期未來收入會上漲,約33%的受訪者認為會維持不變,約27%的讀者認為收入會降低。
我們的調查顯示,未來三年,受訪者對家庭資產的計劃配置方式更偏保守,首選的方式是儲蓄,其次是購買較為穩定的理財產品,而購置房產則不再是優先考慮的投資方向。
注釋:300城是指:中指研究院選取的300個熱度比較高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哈爾濱、長春、沈陽、呼和浩特、石家莊、烏魯木齊、蘭州、西寧、西安、銀川、鄭州、濟南、太原、合肥、長沙、武漢、南京、成都、貴陽、昆明、南寧、拉薩、杭州、南昌、廣州、福州、海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