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勇
最近,某地一名教師在遭遇網課入侵后不幸因病去世的事件,引發了網友廣泛關注,也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網課爆破”這個詞也被公眾知曉。
“網課爆破”是一種伴隨著網絡課堂的興起而隨之出現的惡行。網課入侵的原因,多與少數學生對上網課的不滿情緒有關。其實說到底,就是有少數學生在長時間的網課中出現了厭學情緒,進而動起了歪腦筋,將網絡課堂的密碼泄露給他人,或是雇傭黑客侵入直播間后通過開麥辱罵、播放歌曲、刷屏刷梗,甚至播放淫穢視頻等方式來破壞線上教學秩序,直接造成網課秩序的混亂,以達到自己“泄憤”的目的。
“網課爆破”現象也暴露出網絡會議平臺存在監管和技術漏洞,網絡平臺應進一步提升和完善監管技術,有責任強化防范機制,暢通舉報渠道和快捷的投訴處理機制,對網課期間涉及網絡暴力事件快速甄別、及時處置,借助智能過濾手段發現和阻止網絡入侵,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網課入侵的傷害。
“網課爆破”的行為不僅擾亂網課秩序,甚至可能演變成網絡暴力,給當事人帶來嚴重傷害。各相關部門應積極行動起來,依法調查處理,尤其是嚴懲那些惡意擾亂網絡公共秩序的不法分子。既要讓那些所謂“爆破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身錯誤的性質,從而改過自新。
從心理層面來看,“網課爆破”現象背后,最終的動機都是為了“泄憤”。希望借助他人手段,干擾這項非他自主參與的活動。這類人的性格特征往往缺乏責任感和道德感,缺乏社會價值感和歸屬感。
從法律層面來看,“網課爆破”是網絡暴力違法犯罪活動的一種新形態,“網課爆破”絕非簡單的惡作劇,而是涉嫌違法犯罪的惡劣行為。對于因青少年的無聊與惡作劇造成的侵權后果,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針對“網課爆破”,作為老師,應全面學習并掌握“防破”技巧,通過專業培訓,讓網課教師更好地掌握網課技術,并注意和學生強調,不能隨意向外部人員分享網課鏈接。作為學生,要及時適應網課節奏,課中注意文明用語,不得對外泄露網課會議號。同時,學校和家長都應加強法制教育和網絡安全教育,引導學生自覺維護網課安全和課堂秩序,引導學生走向更純凈的網絡空間。
網課是傳授知識的殿堂,網絡空間雖然是“虛擬”的空間,但并沒有脫離現實,更不是“法外之地”。不要讓知識的殿堂淪為暴力的圍場。讓大家齊心攜手,共建綠色健康網絡環境。
編輯/閔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