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明市三元區陳大鎮社會事務綜合服務中心 李聞芳
黨的十九大以來,各城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浪潮被層層掀起。基于如今的人才市場和社會形勢發展,創新創業成為一種新風尚,同時對創新創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作為創新創業的核心,各地相繼出現的“搶人”事件,使人才競爭更加激烈,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不利于人才的吸引。
三明市要想實現發展目標,提高經濟收益與綜合實力,就要增加人才儲備,將人才視為關鍵因素,積極投身到全國人才競爭的洪流當中。雖然三明市的產業結構近年來不斷優化、農業經濟保持穩定、工業生產保持穩步發展、服務業保持穩增態勢,但存在的技術含量低、人才匱乏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三明市前進的腳步。要想解決存在的問題,首當其沖的是必須引進大批高層次、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只有提升人才這一軟實力,才能在發展的道路上揚帆起航。因此,三明市要貫徹落實并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逐步走向富強之路。
以2022年1~4月三明市經濟運行情況為例:1~4月,三明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動部署要求,經濟運行延續恢復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總體保持平穩增長,但下行壓力加大,增長有所放緩。工業增幅回落,裝備制造和高技術產業比重提高,1~4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3%,比一季度回落1.7個百分點,低于全省3.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7位,比一季度前進1位;投資增幅高于全省,新開工項目明顯增加,1~4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481.7億元,同比增長11.5%,增幅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居全省第6位;市場銷售持續減緩,增長位次有所前進,1~4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3.46億元,同比增長6.6%,較一季度回落1.3個百分點,但高于全省1.6個百分點;規上服務業增速高于全省,新增企業貢獻較大,1~3月,全市304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7.3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4%,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11%)高1.4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同比下降,地方財政收入保持增長,1~4月,全市財政總收入60.83億元,下降3.3%,高于全省1.9個百分點,居全省第8位。雖然三明市當前的經濟運行情況良好,但距離發展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實現之路道阻且長,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的保駕護航。
(一)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要求。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人才、技術等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和流動,速度日益加快,加劇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競爭的關鍵并非技術、資金方面的競爭,而是人才上的競爭,只有贏得人才,才能實現更好地發展,占領經濟的高地。
(二)是三明市實現跨越發展的需要。在城市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各城市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積極參與到“搶人大戰”當中。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紛紛亮出“搶人”大招,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人才競爭愈演愈烈。三明市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就要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立足于國家有利政策,結合自身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方針策略,注重創新,突出優勢,用人才的引進提升核心競爭力,盡早實現跨越發展。
(一)城市對人才吸引力不足。三明市是福建省下轄地級市,擁有海峽兩岸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是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是全國四個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但是提及福建,人們最先想到的是廈門、福州等城市,對于三明市的關注度較低。城市之間“人才搶奪”的本質是人口吸引力、魅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的比拼。百度地圖慧眼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選取了300個城市,通過大數據客觀反映城市人口吸引力情況,根據人口吸引力指數,三明市排在第212位;《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準與理想標桿》中,詳細評價了291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在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三明市排名第93位。兩組數據顯示,城市對人才吸引力不足,是三明市人才戰略實施面臨的重要挑戰。
(二)人才政策缺少完善性。2019年,中國城市搶人大戰一觸即發,多個城市加入其中,出臺了各種各樣的人才政策。相關數據顯示,自2019年起,發布各種人才引進與落戶等政策的城市已經超過50個,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為了在“搶人大戰”中取勝,不斷推出多種優惠政策,吸引了一眾人才。在新政策實施背景下,三明市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人才數量和質量持續攀升,并于2022年4月24日發布人才新政,其中包括《三明市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推進“2+3+N”人才專項行動方案》《三明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人才服務的十條措施(試行)》《三明“麒麟山英才卡”實施辦法(試行)》。對于新政策的提出,需要不斷地摸索和完善,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扎根三明市。
(一)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首先,完善人才榮譽體系。要加大針對人才的榮譽激勵力度,打造特級專家、杰出創新人才獎等人才獎勵知名品牌,重點表彰做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才,并建設人才主題公園和人才大道,設立“三明人才日”,加大人才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大興創新創業之風、重才愛才之風。其次,完善人才工作宣傳機制。在三明市廣播電視臺、三明電視臺、《三明日報》等市級主要媒體增設人才專欄,大力宣傳人才先進事跡,或是利用官方微博、抖音賬號等現代媒體形式,宣傳三明市營造的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最后,在一定的時間段召開人才新聞發布會,及時發布最新人才政策及人才創新創業成果,不斷擴大人才工作的社會影響力。
(二)培育壯大新時代人才隊伍。1.培育杰出人才。聚焦國家戰略和三明市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發展需要,遴選一批具有成長為國家重點專家人才、省引才“百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人選、省高層次ABC類人才、省工科類青年專業人才、“雛鷹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創新之星”“創業之星”、產業領軍團隊、特級后備人才等潛力的培養對象。深化“揭榜掛帥”“軍令狀”等制度,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到三明市開展科研攻關與成果轉化。發揮企業承載創新人才主體地位和高校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推動“6+1”科技創新平臺提升科研實力和服務能力,鼓勵企業自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高水平創新平臺,激發創新活力。2.培育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把技能人才工作擺在人才工作重要位置,構建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鼓勵職業院校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要,與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共建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職教園區。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廣“訂單式”“二元制”培養模式,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技能人才隊伍。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職業技能實訓體系,對接市場和產業發展需求,支持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貫通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和發展路徑,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申報相對應系列的專業技術職稱。完善高技能人才表彰體系,各級榮譽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持續培育“三明工匠”“三明青年工匠”和各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建立人才回引激勵機制。打好“家庭牌、鄉情牌、親情牌”,鼓勵回引明籍優秀人才。新回引且近五年內畢業的經教育部認證的明籍國際知名三大世界大學最新排名均位于前200大學的國(境)外大學本科及本科以上畢業生和其他國(境)外大學的具有碩士及碩士以上學位畢業生、“雙一流”高校(含原“985”“211”)全日制本科及本科以上或普通高校全日制碩士及碩士以上返鄉就業或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標準給予其父母(或祖父母)家庭獎勵,享受期5年。
(三)同廈門大學再續校地合作情緣。1.用心用情用力引才留才。以廈門大學為試點率先開展“選優生”選拔、圍繞三明市“433”重點產業帶來354個就業崗位、提供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平臺等3項利好政策,共同構成三明市引才聚才的政策“洼地”,讓人們看到了三明市招引留用人才的滿滿誠意。2.打造市校合作新樣板。圍繞“十四五”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按照“優勢互補、合作互惠、校地互動、發展互促”的原則,雙方將在科技、人才、文化、教育等方面開展全面務實合作,推動建立更高層面、更寬領域的密切合作關系,實現共贏發展。3.拋出“橄欖枝”引來“金鳳凰”。開展專場招聘,將招聘會分成選拔選優生、企業招聘、“揚帆計劃”大學生實踐活動三大板塊。涵蓋三明市鋼鐵與裝備制造、高端紡織、生物醫藥、氟新材料、文旅康養、現代農業等“433”產業的37家企業,累計提供354個精選崗位。同時,現場還提供了300余個實習崗位。4.攜手奔赴家鄉美好明天。舉行廈門大學明籍師生交流座談會,三明市的建設與發展,與一代代廈大學子息息相關,相應的,廈門大學也薈萃著來自三明的優秀人才。據了解,廈門大學現有三明籍教師120人,其中正高級教師27人。近5年累計招收三明籍學子800余人。共同為三明市的美好明天貢獻力量。5.與廈門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的簽訂以2015年戰略合作關系為基礎,在為三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咨詢、圍繞三明市“433”產業體系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推動三明市成為科技服務和成果轉化重要基地、支持三明市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和學科建設、探索醫療衛生合作新路徑等方面,開展更高層面、更寬領域密切合作,實現共贏發展。6.舉辦三明市“送崗留才進廈大”專場活動。以校地合作為依托,雙方推進科技創新、人才輸送等,繼續探索新模式、積累新經驗,為廈大學子在三明市創新創業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再續校地合作情緣,譜寫山海協作新篇。同時,市政府要發揮“2+3+N”等系列人才政策的優勢,吸引人才,誠摯邀請廈大學子投身到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當中,譜寫華麗的篇章。7.制定“揚帆計劃”。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揚帆計劃”實習機會,用人單位為實習學生購買人身意外保險,提供適度生活補貼,幫助解決食宿等問題。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感受到崗位工作的魅力所在,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外,三明市要賦予人才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吸引高校畢業生來明發展、培養提升本土人才。
(四)生態新城發布人才新政。完善人才新政,針對不同的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包括《三明·中關村科技園人才補貼資金“一卡通”發放管理辦法》《三明生態新城入駐企業員工購房優惠辦法》《三明生態新城入駐企業(公司)員工租房補助管理辦法》等。舉例來講,關于《三明·中關村科技園人才補貼資金“一卡通”發放管理辦法》,發放標準及方式為:生活補貼額度為每月300元/人;生活補貼以電子消費積分的方式發放至員工個人“一卡通”系統賬戶。該積分不累積、不兌換現金,僅限當月使用,次月清零;生活補貼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可在園區咖啡廳、食堂進行“刷臉消費”。人才新政的提出,體現了三明市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滿足人才的實際需求,為人才引進注入活力。
綜上所述,面對各城市之間愈發激烈的人才競爭以及多種人才新政的提出,三明市要主動出擊,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探究并落實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培育壯大新時代人才隊伍、同廈門大學再續校地合作情緣、生態新城發布人才新政等對策,通過多種政策手段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借助人才的力量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在“人才大戰”中占據優勢,切實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