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紅艷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也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兩者在培養學生的價值目標上具有高度的耦合性。“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根本任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育人體系。需要將思想政治貫穿教育全過程,做到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科研育人和實踐育人相結合。需要整合高校的教學體系、學科體系、教材體系等各類資源。需要專任教師、管理人員、思政隊伍協同發力。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培育出德才兼備的青年學生,同樣需要協同發力。可見,將兩者結合起來,形成常態化耦合機制,將不斷推動我國高校高質量發展,推動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進一步提升和完善。
(一)適應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迫切需求。當前全國各地為了吸引人才,開展了人才爭奪戰,以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的加盟。可見,為了更好地實現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先必須實現人才強國。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所需要的人才不僅是掌握高科技的人才,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必須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高度重視“立德樹人”育人工作,無論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還是在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都諄諄教誨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為我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在人才價值目標的耦合,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求。
(二)實現高校育人鑄魂的教育目標的迫切要求。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本身就肩負著“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高校面對的是青年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應加強德育工作,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徹于教育教學始終,讓高校的每一位教師、每一位管理者都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讓高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實處,起到思想引領的作用,并深入課堂、深入學生生活、深入實踐中。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理論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高校專業課也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改革,專業課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融入思政元素。這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際上就是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與“立德樹人”耦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高校育人鑄魂的教育目標。
(三)提升學生自身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無論是高校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還是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中心工作,其對象都是青年學生。在新媒體的影響下,青年學生容易接受很多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也更早地去了解歷史、政治、意識形態等。如果未對他們進行思想的引領,恐怕一部分的青年學生會失去共產主義信仰,一部分學生會感到迷茫,沒有信仰。因而這更加突出了高校加強“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學生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的重要性。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絕對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成熟,只有用先進的思想武裝頭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引領行動,指導實踐,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行為,才能更好地成為一個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的青年人才。當然,我們青年學生自身也要積極、主動學習和實踐新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國情、世情,更好地去努力奮斗,并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實現全面發展。
(一)思想認識不足。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也對“立德樹人”作過重要論述。隨著對我國教育規律的認識,我國高校確立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實現了“立德樹人”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價值目標上的耦合。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高校對思想政治工作和對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個別高校領導思想認識不足,在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偏重專業課程,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也存在個別的專業課教師無視思政課程的要求,只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思想認識的不足,主要因為本身缺乏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了解,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認識不足。
(二)缺乏體制保障。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高素質”目標被單一的認為是鼓勵青年學生多參加社團活動,多參加校園生活,能處理好與同學、老師的關系等。同時,“立德樹人”教育的目標往往被單一地認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主要由高校思政課教師承擔。所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在高校的現實語境很難耦合,往往是“兩張皮”無法融合發展。即使高校領導或老師認識到兩者的耦合,也只能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比如,思政課教師利于社團第二課堂,開展思政課實踐活動,思政課教師積極參與到團委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可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在高校運行過程中缺乏常態化體制保障,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各教學院系各自為政,思政課教師與學校各部門的協同無法深入、持續開展。
(三)隊伍建設不齊。應時代發展之需,當前我國高校不斷充實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師資隊伍,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質量。同時還積極探討如何讓思想政治課教師擔任學校兼職輔導員,成為學校的四史宣講員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拓寬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工作領域。但是很多高校思政課教師職稱不齊,學科面偏窄,教師梯隊建設不全。而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隊伍建設中,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也是分屬于不同的院系,兩者并沒有真正的打通融合,都只是在各自的領域,進行有限的教育教學嘗試。從根本上來看,沒有建設一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師資隊伍。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都缺乏主動性、缺乏溝通交流、缺乏互動平臺等等。
(四)發展平臺缺乏。高校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需要做到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科研育人和實踐育人等相結合。需要整合高校的教學體系、學科體系、教材體系等各類資源。需要專任教師、管理人員、思政隊伍協同發力。面對這樣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作,我們應該建設多平臺,促進協同育人目標的實現。但現實情況是,高校協同育人平臺較少,或者根本沒有,導致協同育人難上加難。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對協同育人教育平臺的認識不足,資金投入不足,協同育人平臺需要高校各部門的參與,在操作運行等方面很難推行。
(五)評價體系不完善。近年來,高校對教師的評價體系不斷完善,能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價和考核。同時也一直在修訂對學生的考評體系,從一考定成績到過程性考核、實踐活動考核等。這些有益的嘗試豐富了高校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但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角度來講,這些考評體系還遠遠不夠。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評價體系是需要打破思政課與專業課領域、打破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領域、打破學校各院系對老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的,形成一套包括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一致要求的評價體系以及對學生全方位的評價體系。當前由于這項工作難度較大,并未推進。其主要原因是評價體系建設的工作繁瑣且復雜,需要很長時間來修訂和完善,同時也不能得到所有老師的認同和支持。
(一)加強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理念引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把“立德樹人”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價值目標轉化為思想一致和行動自覺,才能提高廣大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構建價值認同,深刻理解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價值目標耦合,“立德樹人”以德為引領,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立德樹人”之“德”,主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及法律素養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理想信念是指要具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擁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中國夢信心以及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信任;道德品質包括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擁有集體意識,良好的品德修養;法律素養是指樹立法律意識,具備法制觀念與法治理念。這正好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高素質”要求是一致的。高校領導應加強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理念的學習和引領,使高校從上至下形成良好的德育風尚,始終把育人的根本任務放在首位。
(二)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常態化制度建設。要充分認識到制度是保障,是準繩,養成照章辦事的良好習慣。把“立德樹人”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在辦學過程中全面體現“立德樹人”理念,把堅定制度自信與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領導干部要帶頭維護制度權威,自覺尊崇制度,要牢固根基,彰顯優勢,補足短板,固弱扶強,構建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立德樹人”育人制度體系。只有形成了一套科學有序的常態化制度,才能讓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教育有制度保障,從而合理有序地推進,發揮合力,發揮出高素質育人和“立德樹人”耦合的優勢。
(三)加強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相融合的高素質育人師資隊伍,加強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與輔導員工作的融合,多開展高素質育人與“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培訓和宣傳。在不斷提升教師的自身素質的同時,提升專業能力,加強交流合作。讓高素質育人與“立德樹人”深入學生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實踐中,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從生活工作的實際,從親身的實踐中去培養自身素養,用先進的思想武裝頭腦,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四)完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評價體系。建立一套更加完備、科學、靈活的教師考評體系。對專業教師要有其育人評價指標。同樣,對思政課教師要有深入學生專業課學習、生活的指導評價指標等。對輔導員亦是如此。總的來說,就是要在評價體系中,提升高素質育人和“立德樹人”的評價指標。讓全體教師形成高素質育人的共識,并督促其在實際工作中,積極開展高素質育人和“立德樹人”教育。在對青年學生的考評體系中,也要融合學生生活、工作和實踐中的思政元素,將學生參加思政社團活動,暑期社會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實踐等等與思政有關的活動,都納入思政課的考評當中,以此鼓勵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實踐中去積極參與思政類的活動,在全校青年學生中樹立榜樣,弘揚正能量。
(五)加強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實踐教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的教育,不僅是理論教育,還要實現理實一體化。在理論宣講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實踐的指導,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理論的精髓與意義。當前,高校已經積極引導思政課教師在課堂理論授課的同時加強實踐活動的指導,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良性互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指導中,這些舉措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接下來,我們要在高素質育人與“立德樹人”耦合中,更加注重實踐教育的作用,增加實踐活動的比例,或者深入學生各類實踐活動中,不斷拓展學生實踐活動的領域和范圍,不斷地指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形成馬克思主義思維觀,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方式方法,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等等。
(六)打造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平臺模式。隨著互聯網的的發展,“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不斷得到推進,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之下,利用新媒體教學也是應時代之需。我國高校應該加強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的平臺建設,其中不僅僅包括教育教學平臺,還應該有師生交流平臺、思政課宣傳教育平臺、思政課實踐平臺等等。平臺的建立不僅有利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和立德樹人的耦合,而且也符合當前我國青年學生的學習特點,讓學習、交流和實踐更加的便利化,能更好地提升我國高校高素質育人與“立德樹人”教育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新時代,我國進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必須有人才的支撐,才能實現人才強國。高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應當順應時代要求,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并以德育為先,加強“立德樹人”教育,不斷進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立德樹人”耦合機制的發展和探索。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未來我國復興大業的主力軍。新時代青年學生必須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來武裝頭腦,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并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