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秀,耿麗媛,王曉蘭,胡 敏
(1.伊金霍洛旗城鄉環衛中心,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200;2伊金霍洛旗上善供水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200;3伊金霍洛旗人力資源綜合服務中心,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200;4伊金霍洛旗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200)
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十九大”上又有了新的內涵暨“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提出了具體的20字方針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此時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便有了進一步存在的土壤,而且之后也進入了具體的實施階段,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農業觀光園誕生,使得農村進入到生活富足、村風文明階段,之后也有全新的農村生態園林建設的出現。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因缺乏規劃及政府監督,導致園林建設和鄉村振興不匹配,出現了過度建設;不能使得農村具有的環境特點以及風土人情獲得展現;民族特色不突出,文化韻味不足;個性化不足,存在照搬照抄,雷同性過重;空間設計不合理,存在土地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情況。
“園”是傳統的帶有四面屏障的土地或空間,可以用來栽植花卉、飼養動物或種植經濟類作物。《園林學》作者汪菊洲先生指出,所謂園林學就是研究如何將自然的生態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優美的健康的生態體系,使得人們在此能夠回歸精神家園。
社會主義新農村,顧名思義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建設的全新面貌的農村,其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為基礎,代表著我國農村物質、精神財富的發展狀態。十九大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賦予新的內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加快,如今已有660多個城市,但城市無序擴張,人口密度增大,環境壓力劇增,生活節奏加快,生活空間日益惡化,使城市人口開始追求綠色自然,想要親近農村的自然風光,這也使得城郊的鄉鎮出現了大量的采摘園。
我國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消費結構也有了較大調整,外出旅游以及將收入投入到餐飲、服裝等之外的比例在增大,其中觀光旅游的比例提升最為明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指出,人們未來將非常認真考慮如何度過閑暇時光,隨著人們假日增多,消費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勞動意識都會受到沖擊。我國經濟發展雖然進入了新常態,但是隨著彎道超車,消費必然進入一個井噴時期,屆時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思考這一問題。
這些年來我國基礎建設工作深入開展,交通、醫療等方面都獲得突破,為農村園林建設提供了基礎。交通的詳細規劃、醫療設施的完善、教育的興旺、信息化進度提升,這些都可以使得園林的規劃、建設以及利用效果得到提升。使得城市人口到農村旅游獲得各種方便條件。
當前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關鍵期,各國都在努力實現平穩過渡,使本國農業能在未來的時間里領先他國。現代農業中信息、技術、科學、知識等融入程度提高,使得農村農民的綜合素養在不斷改善,激發了人們的多種經營意識,實現了多元發展。生態農業其實是現代農業的深度發展,生態意味著綠色、健康、持續發展,其堪稱現代農業當中的發展典范。不過我們不可忽視我國目前農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長緩慢這一現實,例如農業產品呈現季節性,一年四季經濟效益不均衡,對資源利用也形成了很大的約束。農業生態園林建設有利于推動新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農民收益,和我國現階段農業與農村發展目標一致。
好的生態環境是取得更好發展的基礎,是創造更高效益的保障。這也是我國西部大開發中為什么要重視生態保護和生態改善的重要原因。在可持續的前提下充分發展社會經濟尤為重要。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三個方面。其中生態可持續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是保障、社會可持續是目的。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園林綠化及景觀設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要求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設計出創新的、體現人文關懷的作品,有預見性的,跟進時代發展潮流。
“地域性”是該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的總稱。景觀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隨著周圍區域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園林景觀設計要依托自然特征,確定區界,按規律建立自然區域單位,系統研究。目前對各人文景觀要素這一層次的劃分還不夠,類似胡煥庸所作的中國人口區劃這樣的研究成果還很稀少,景觀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景觀類型上,缺乏相應的景觀區劃的研究。
農村景觀規劃是通過人居環境和大地景觀的理論基礎,研究解決農村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問題。堅持因地制宜是園林綠化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一是要對地理條件進行合理利用,二是要對植物進行選擇。要最大限度地依托原有地形地貌,少動土方,既可以減少建設成本,減少維護頻率,又能在設計上更加貼近自然。在植物選擇過程中,也要以鄉土植物為主,選用外來植物則應優先選用觀賞價值高且適應性強的樹種,改善植物種植結構,優化植物品質。
5.1.1 加大政府對新農村園林建設的政策引導
政府是各類資源的調控者,新農村園林建設同樣如此。因為農村地區較城市相對落后,園林建設基礎薄弱,農民建設意識不足,保護意識缺乏,導致園林建設速度慢,后期的維護難度也會提高。政府要在技術、資源以及管理中提供保障,針對農村進行市場調查,了解各地土地、人文、思想、傳統等有關內容,使得各種資源得以集中利用。能夠將整個村落囊括在內形成科學合理的設計規劃,實現生態、環保、人文的高效結合。
5.1.2 加大政府對新農村園林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
各級人民政府的財政投入對于農村園林建設有著很大的保障作用,特別是相對貧困的農村更是需要享受政策傾斜。農村園林建設和城市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自治區政府、市政府乃至于鄉鎮政府要彼此聯系,形成一個明確的支持系統,要保證土地審批、投資、財政補貼、無息貸款、設計機構、施工單位的及時到位。另外還需要建立專門的基金,使得相應的建設順利推進,農村環境得到切實改善。
5.2.1 結合各村特色,積極發展各類新型經濟項目
農村和城市一樣都有自己的性格,這便是其獨有的特色,需要將其和園林建設科學對接,這才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地方。哈沙圖村的農村觀光建設主要是該地方在打造集鄉村旅游服務中心、經果林項目基地、青少年兒童培訓、教育基地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度假區建設,積極地落實土地利用政策,以綠色生態為基調,體驗詩意的農牧莊園生活,騎馬牧羊,信馬由韁,觀光賞景,悠然哉然打造的大西溝牧場。以景觀優美,民風淳樸,天驕驛站、長廊、樹屋、溪流、生態農業采摘園等打造的哈沙部落,共同構成了一幅田園牧歌藝術畫卷。每到果菜成熟季節,這里芳香四溢,游客接踵而來,在自然風光中享受采摘的樂趣。這種特色帶動了農村經濟,不僅如此,還實現了林園建設的基礎,這便是非常成功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園林建設的楷模。
5.2.2 實行產業政策傾斜和優惠
實現區域內的農村彼此合作,形成一個集中產業,政府在此方面需要提供政策支持以及物資支持,其對于實現農村規模化生產以及規模化美化有著促進作用。比如發展農村觀光業政府可以利用幾個村子的土地、當地信貸利率等支持,并且對于投資者予以定期免稅。幾個農村實現資源整合,在政府激勵下形成一定的配合,同時再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使得彼此分工明確、權責清晰,使得每個存在負責觀光產業園的一部分業務,從而實現多元共贏。
5.2.3 吸引民間資本投入,鼓勵外商投資
政府的資金投入是有限的,農村新園林建設其本身是社會建設問題,需要社會有關主體都融入進來,故此激勵社會資本進入是非常必要的。地方政府要對此形成引導、約束以及激勵,要確保社會資本適當適度融入,要確保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我國農村也存在發展上的先進和落后,也因為地區不同而存在資源上的優劣,人力上的強盛和不足。這些都對農村園林建設有著不同沖擊。所以,現代農村園林建設過程里就不能統一模式統一方法,要量體裁衣,要充分發揮本地資源的優越性,做到合理配置,避免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新農村建設是經濟先進地區要進行的事情,同樣發展落后地區也要關注,要積極地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形成自己特有的方案。不同農村的發展基礎不同,需要規劃者來充分結合當地特點來形成全盤策劃,不能形成太過超前的施工方案,也不能造成過度建設,需要考慮當地五年左右的發展速度,來進行合理布局。對此“中國經濟50人論壇”當中溫鐵軍作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指出了此方面工作不可盲目照搬照抄,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建設方案,在建設過程中積極積累總結經驗,避免主觀沖動形成的決策。
5.4.1 加強新農村園林規劃指導
現階段農村園林規劃是比較粗放的,村莊只是在一些空閑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些綠化林地、花圃等,并沒有全盤考慮,將經濟性、景觀性、自然性考慮在內,有走形式的意味。為此可以充分激發當地政府來組織具體的院所、施工單位來進行相關的規劃以及技術指導,使得相關人才實地考察,形成科學嚴謹的規劃。
5.4.2 健全新農村園林建設監管體制
農村園林建設當中,存在基礎薄弱管理缺乏以及制度缺失等缺陷,這些都是需要盡快彌補的。農村的整體園林建設因為農村地區特點,使得其存在其一定的獨特性,一般來說其景觀存在粗放、管理存在低成本運作等特點,需要充分建立對應的監管體制,使得當地樹苗、種苗融入到建設中,憑借其高抗性來降低管理難度,另外需要對亂砍亂伐行為予以監控,建立嚴格懲罰標準,確保園林完整。
5.4.3 強調公眾參與,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新農村建設需要充分鼓勵農民投入其中,只有參與了才能享受果實。況且新農村園林建設需要一定的勞動力,完全可以就近用人,降低施工單位人力成本同時,也使得當地農民獲得額外收入。其中政府領導必須要有民本位思想,不得獨斷專行,要和農民一同參與到具體勞動中,呈現一種和諧的干群關系。
有人才從事園林綠化工作,對提高新農村建設高度、進度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探索多種形式的人才引進、人才培訓計劃。農村有廣闊的山場、土地,有條件的地方要利用本村的資源,引進有能力的個人、企業、合作社參與開發旅游、特色種植等產業,鼓勵有意愿的村民回鄉就業、參與本村的建設,還可以聘用人才、購買技術服務、辦培訓班、通過網絡、書本普及知識,做到科學規劃、合理施工、有序管理、長期發展的目的。
5.6.1 利用國家項目建設搞園林綠化
我國非常重視生態環境的整治,設立了專項資金,搞項目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中園林綠化設計時,要與國家政策、國家項目工程相結合,如小流域治理、荒山綠化、封山育林、綠色通道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工程。結合本村的園林綠化設計,利用好項目資金、搞好園林工作,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
5.6.2 開拓多元化融資渠道
在新農村建設中,中央專項資金投入并不少,但分散在廣大的中國農村,仍是杯水車薪。而園林綠化具有生態性、公益性的特點,即園林綠化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短期無回收成本,這就需要我們開拓多元化融資渠道,搞來錢,好建設。我們除了用好國家項目資金,還要開拓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引導農民開展生態性、公益性、長期性園林綠化工作。在政策方面,要綜合運用國債、稅收、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政策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有效鼓勵激勵各類企業、個人投資園林綠化相關產業、生態建設、生態保護等園林綠化工作,引導人們自主開展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整治,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利用好土地規劃和土地儲備進行融資,通過市場化運作機制,構建政府與民營企業合作局面,各展其長,優勢互補,整合農村資源,推動實現增值,有效地盤活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