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鵬,何 華
(三原縣動物衛生監督所,陜西 三原 713800)
現階段,市場對豬肉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養殖場轉向規模化的生產方向。然而在此基礎上,養殖場的規模和養殖的數目雖然在逐漸增多,但對于衛生防疫措施與養殖方式還未得到有效的提升,這不但阻礙了養殖產業的良好發展,而且對養豬場的經濟效益的提升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養殖場的獸醫以及技術人員應當充分認識到衛生防疫與疾病控制對養殖場生產的重要性,深層次分析和解決養豬場當前存在的問題,以確保養豬場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1]。
現階段,我國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對規模化養豬場的衛生管理要求有以下幾點:(1)在種豬的品種選擇上,應選擇高產、高抗病的優良品種;(2)在飼養方面,應把好入口關(飲用水、喂食、呼吸方面),選用安全衛生的全階段食用的豬飼料;(3)在養殖場建設方面,應符合現代的衛生防疫管理要求的規模化養豬場;(4)在入欄和出欄方面,應采用單一化養殖方式,把好出、入場的每個環節,全進全出制;(5)在養殖環境方面,應科學選址,改善場區、舍內、機體環境等;(6)在人員配備方面,應為養豬場配備專業的飼養管理人員和防疫人員。
當前規模化養豬場的防疫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養殖場的獸醫和管理人員整體防疫意識較弱。現階段,雖然一些養殖場在建設方面比較符合國家規范,但是一些養殖戶對防疫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養殖的工作不符合規范制度,養殖的過程問題頻發[2]。比如:工作人員在進入養豬場時沒有做到更換工作服和對自身與養殖用具的及時消毒等;(2)養殖場在建廠時沒有進行科學的選址,甚至一些養殖戶為了方便運輸,直接將養豬場建設在馬路邊,更有甚至將場址選在了學校、居民等公共場所的附近,嚴重違反了國家的相關規定;(3)對養豬場的豬舍內部格局設置不合理,生活區和生產區沒有做到規范的劃分,一些養殖戶為了降低成本,在豬舍的建造上偷工減料,且豬舍之間布局過近,極易為疫病的大范圍傳播創造“有利的條件”;(4)由于養豬場的獸醫和管理人員存在專業技術不規范的問題,導致防疫的方法不具有科學性,在幼豬接種時,對疫苗劑量的把握不準確、接種位置不正確等多種問題,導致幼豬的免疫效果不佳或接種失敗的問題發生[3]。
為使獸醫衛生防疫工作在規模化養豬場中發揮顯著的成效,應首先選好養豬場的建廠位置。其建廠位置是否具有科學、合理性,將直接關系到養豬場的后期發展方向與潛力。在規模化養豬場的建設方面,要充分參考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和國家制定的衛生防疫管理要求,在規定許可的范圍內科學選址建廠[4]。規模化的養豬場一般都選在地勢較高、光照充足的地方,且養豬場還需要具備優秀的排水功能。
規模化的養豬場要符合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和相應相應動物免疫政策的要求,在配置方面,應配備專業且必需的防疫設備、設施,將規模化獸醫衛生防疫的每一個細節處理好。在設備的購買方面,需要以國家衛生防疫政策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相關要求為基礎選購防疫設備,把握好衛生防疫的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衛生隱患,做到事無巨細。為規模化養殖場制定嚴格的制度標準,對舍內的生豬做到嚴格劃分,合理分配每舍的生豬數量,降低單一舍內的生豬數量,有效地避免可能疫病的傳播。在喂養方面,應科學合理地選擇豬飼料,確保飼料的安全性與專業性。此外,養豬場的工作管理人員,須具有一定的養殖專業能力,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養豬場的環境衛生[5]。
在規模化養豬場的建設初期,就要科學合理地規劃整個養豬場的內部生產區。具體可以劃分為四個區域:(1)材料供應區,它的主要作用是存放相關的衛生免疫材料和器材,以便為養殖場的管理工作人員提供相關的衛生用具,并在每次提供時,工作人員需要做好相應的使用明細記錄;(2)豬群生產區,它是整個養豬場的核心區域,負責著整個豬場的生產,在規劃生產區時,要以規模化養豬場的具體情況以及其地理位置環境和其他外在客觀因素為基準,此外,為避免疫病的傳入與發生,應配備相應的消毒設施(例如:消毒池),工作人員在每次進、出生產區時都應進行全面消毒;(4)外部管理供應區,其主要作用是為養豬場的內部管理與對外溝通提供便利場所,主要負責養豬場的商品買賣工作,介于其具有對外性,所以需要進行嚴格的隔離,與生產區分離,從而有效地防止外界疫病由于人為因素被帶到養豬場的生產區內;(3)病豬隔離區,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時隔離帶有疫病的豬,并對病豬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防止其傳染到其他健康豬,且隔離區還配有專業的獸醫,能夠對整個養豬場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從而降低疫病給規模化養豬場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經濟損失。
對整個規模化養豬場進行嚴格的殺菌、消毒和免疫,是養豬場整個獸醫衛生免疫工作中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環[6]。對于這個工作部分,養殖場的管理人員與獸醫需要對整個養豬場的衛生安全負責。規模化養豬場的管理工作人員需要對整個養豬場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消毒殺菌,對養豬場內的喂養槽、飲水器、活動場所等各個細節都需要消毒到位。此外,在豬的買進和賣出環節也需要進行嚴格的免疫消毒處理,避免新豬入場時帶進外界的疫病,也防止家豬出欄時將疫病帶到外界。養豬場的管理工作人員也需要對自身的生活區和進、出養豬場消毒,避免引入疫病或傳出疫病。一般情況下,規模化養豬場的疫病檢查和消毒工作主要針對外來人員和新引入的種豬,檢測其可能帶來的外界疫病,例如:各種傳染性疾病和寄生蟲。
為了使規模化養豬場能夠產出高質量的豬和保持養殖場內的安全生產環境,需要嚴格遵守養豬場的疫病防疫流程。此流程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為確保豬的健康,防疫工作需要嚴格按照流程執行。從豬買入直到出欄的全過程,都需要密切關注豬的整體健康狀態情況,對其中有問題的豬做好對應的標記,以便后續的進一步觀察和治療。對于新進入養豬場的豬,要仔細觀察每只豬的狀態情況,將其中狀態異常的豬篩選出來,從而確保整體豬的品質。對新進來的豬要先隔離一天觀察情況,再隔離后以此檢查豬的身體狀況,其間也要注意及時給予充足的食物和水分。除此之外,在生豬進入養豬場后,也要進行定期的健康檢查。
養豬場在確保豬健康的同時也要保證豬的質量,因此,需要對養豬場的配套設施進行完善,并做到科學合理。由于豬的疫病產生和發病情況比較復雜,在判斷豬的病情時,需要考慮多方因素并不斷地完善疫病的檢查工作和檢查方法,健全相關的配套設施,并融合技術先進的防疫方法,確保防疫的檢查結果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從而提高防疫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較早發現疫情[7]。
由于規模化養豬場的規模較大,生豬數量較多,僅依靠防疫人員防疫是遠遠不足的,還需要加強日常巡查的次數,部門間需要互相協調和配合,聯合監管,切實地做好養豬場的防疫工作,從根本上保證豬的質量。此外,加強監督管理工作還能體現出另外一個優點,能夠提前預防養豬場的疫病發生,使疫病的產生率減少。
為更好地做好養豬場的防疫工作,應定期組織相應的培訓活動,對生豬養殖的工作人員進行防疫知識的集中培訓,從而提高養豬場工作人員的防疫意識,從而做好日常的防疫工作。通過培訓活動,能夠使基層的防疫人員也獲得一定的防疫能力,對日常的衛生問題能夠及時地糾正和處理,在發現有疫病情況時,能夠第一時間匯報給上級。規模化養豬場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細化的衛生防疫制度,以此要求養殖工作人員能夠根據日常工作安排,規范執行飼養操作,并做好日常生產記錄,并為方便后續工作,可以建立相應的電子檔案。對于規模化養豬場的日常管理,應嚴格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養豬場,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疫病的傳入,工作人員在日常出入養豬場時,要及時地更換工作服,并進行全面消毒。此外,還要加強對養殖工作人員的日常管理,做到專人專舍,避免互相串舍的情況發生,從而減少疫病的交叉感染,嚴格執行單一的飼養制度。在養豬場發生病死豬時,需要進行規范化的處理工作,杜絕在生產區進行病死豬的解剖工作,要及時地對死豬進行密封處理,并運往位于下風向的解剖室做進一步研究。特別要注意的是,病死豬要嚴格遵守相關的管理制度,不能用市場銷售,也不能允許工作人員私自處理或喂養流浪動物[8]。
規模化養豬場的防疫隊伍建設情況直接關系到防疫工作的質量,強化防疫工作的隊伍建設,能夠有效提高防疫的質量,從而提高防疫技術水平。防疫工作人員要加強自身的防疫觀念意識,通過自學、培訓等多種方式積累吱聲的防疫知識與防疫經驗,另外,還可以采取老帶新的方式,增強防疫人員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提升防疫隊伍的整體綜合素質水平,并在日常的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和創新防疫技術。在不斷提升防疫技術水平的同時,還要加強防疫人員的職業素質培養,使防疫隊伍在工作環節能夠嚴格執行規定開展工作,并做到守紀守率、盡職盡責。此外,對檢疫執法隊伍也要加強建設,這對于提高豬的防疫質量有重要作用。
獸醫衛生防疫是規模化養豬場工作的重中之重,獸醫衛生防疫能夠有效地解決養豬場中的病毒傳播問題,其是整個規模化養豬場的正常運作的保障,養豬場需要明確自身在執行獸醫衛生防疫工作中的不足,并根據上文筆者提到的一些相關措施進行改善,提高規模化養豬場的產量和質量,從而從整體上增加養豬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