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玉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戛灑鎮農業農村和環境保護中心,云南 玉溪 653405)
豬肉是人們的主要肉食之一,近年來人們對于豬肉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因此需要不斷的擴大養殖規模。通過觀察發現,諸多養殖戶開始積極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得生豬養殖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并且擴大養殖規模,更是使養殖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然而由于諸多養殖人員未能夠加強豬場防疫問題的重視,導致豬場防疫工作未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從而對生豬養殖業產生嚴重的制約,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問題,并提出相應措施[1]。
近年來我國豬場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則是糞便量也在不斷增加,養殖人員若未能夠合理處理豬糞,則勢必會污染土壤與水質;同時由于豬的吃喝均于豬場內進行,養殖人員若未能夠及時處理好衛生,進行嚴格的消毒工作,則會成為細菌的滋生提供便利條件,因而會在極大程度上出現疫病[2]。
經觀察發現,諸多養殖人員并未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缺少專業素質與對防疫工作的重視,使得疫病防治工作無法真正落到實處。當出現疫病時,養殖人員無法及時發現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由于疫病具有較快的傳播速度,因而無法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3]。
豬場一般建于農村地區,由于其經濟水平較為落后,無法在建設中投入較多的資金,因而導致豬諸多豬場未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且防疫設備均落后情況,同時未引進新型設備,加之豬場存在較大的工作量,養殖人員無法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更多的精力,因而使得豬場防疫工作未能夠落實到位,從而導致豬場疫病發生率顯著增加。
疫病監測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通過監測豬群情況,養殖人員能夠實時掌握豬的生長與精神狀態,當發生異常時,養豬戶可于第一時間發現,從而可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4];除此之外,通過實施疫病監測,能夠有效開展豬場防疫工作,降低養豬場的疫病發病率。然而通過觀察發現,諸多養殖戶未能夠及時對豬場疫病進行監測,且因缺少監測設備,無法對豬群進行實時監測,進而無法及時明確疫病情況。
疫苗質量的好壞對養豬場能否獲得良好的前途起到直接影響的作用。雖然我國存在較多種類的疫苗,然而卻并未存在統一的質量,甚至部分疫苗位假冒偽劣的產品,若將該類疫苗接種至生豬體內,不僅無法獲得防疫效果,同時還會引發其他疾病。
由于養殖人員未具有較強的文化水平,因而會出現隨意用藥現象,甚至還存在無計劃用藥情況,若未能夠及時對上述情況進行改變,則極易導致生豬出現耐藥情況。
抗生素對于預防相關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通過對諸多豬場的視情況進行觀察發現,由于諸多養殖人員缺少相關的知識,因而存在濫用抗生素的不良情況;同時養殖人員未能夠詳細分析豬暴發的疾病,錯誤地將抗生素作為萬能藥,不僅會延誤豬的病情,錯過最佳的診療時機,并且長期亂用抗生素,還會使得豬群形成嚴重的耐藥性,甚至發生中毒事件[5]。
2.1.1 關于基礎關的措施
母豬群的建立不僅能夠作為豬群培育的基礎,同時也是豬場穩產高產的重要支撐,養殖人員在選擇母豬群時需要遵循遺傳擇優的原則,并且還需要進行嚴格篩選,選擇具有突出特征的品種、四肢強壯有力、生殖器發育良好、哺乳器官數量多且外觀正常的種群。在確定種群后需要防控母豬底色病,調理整個豬群的基礎體質。
2.1.2 關于防疫關的措施
在配種前養殖人員需要充分做好防疫工作,為避免出現不孕、流產、早產、產弱仔和產死胎等不良情況,需要分期為母豬注射偽狂犬病疫苗、豬藍耳病疫苗、細小病毒病疫苗、乙型腦炎疫苗、豬瘟疫苗和口蹄疫疫苗。養殖人員可根據母豬的數量自行決定全免與跟胎免,不少于3次。
2.1.3 關于驅蟲關的措施
在對母豬驅蟲方面,需要達到三維立體、驅蟲徹底、安全高效的目標。但諸多養殖戶認為,相比于多次小劑量用藥,一次性大量用藥能夠獲得更佳的效果,然而通過實踐表明,由于不同母豬存在不同的寄生蟲,雖然一次性大量用藥能夠對某種寄生蟲進行清除,但卻無法對其他寄生蟲予以解決,從而無法獲得良好的驅蟲效果,因此對于養殖戶而言,需要對母豬群進行全面檢測,以便能夠明確其寄生蟲種類,之后按照全群按季的方式進行取出治療;并且需要充分做好體內、體表、環境的消殺,從而獲得全方位的驅蟲效果。
2.1.4 關于妊娠關的措施
在母豬完成交配后的一個月內,無需增減飼料喂養量,以此觀察母豬是否配種成功;在交配后的1~2.5個月期間,豬胎兒開始發育,此時可將喂養量增加至2.5kg/日;在交配后的2.5~3.5個月期間,可將喂養量增加至3.5kg/日,以確保豬胎兒能夠快速地增重;在交配后的3.5個月至分娩期間需要適當地減少喂養量,以防止因母豬過度而發生難產情況,需要將喂養量降至2kg/日。
2.1.5 關于配種關的措施
養殖人員需要利用發情倒計時推斷早發情與晚發情母豬,諸多母豬在斷奶3~5d后會出現發情情況,但并非完全如此。相比于晚發情母豬,早發情的母豬會存在較長的發情期。斷奶后約3d早發情母豬會存在相對較長的發情期,需要于接受爬跨24h后首配。對于在斷奶后4~5d出現發情的母豬,則其發情期明顯較短,需要于接受爬跨12h后首配,24h后二配。
2.2.1 關于出生關的措施
由于仔豬未具有加強的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加之自身未具有健全的自身調節體溫功能,因此異常溫度會對仔豬的成活形成直接影響。因此夏季需要采取良好的通風避暑措施,冬季需要采取良好的防潮保暖措施,若有必要,需要將300W紅外線燈放置于距豬圈地面1.2m的位置對豬圈進行照射取暖。出生3日內飼養人員需要將體壯的仔豬固定于母豬后部乳頭,個體較小的仔豬需要固定于母豬出奶較多的中間或前部乳頭,以確保全部的仔豬均能夠吃上初乳,以便能夠提升血液中的球蛋白水平,進而能夠提升其抗病能力;除此之外,還要避免仔豬被母豬壓死或踩死。仔豬出生一周后,可為其適量的補充鐵元素,以便能夠提升血液中的鐵元素水平。將1g的硫酸銅、2.5g的硫酸亞鐵與1000ml水進行混合,過濾后將其裝奶瓶中,滴在母豬乳頭上,以便仔豬吮進。每如進行1~2次的滴喂。
2.2.2 關于教槽關的措施
養殖人員可使用可移動料槽與干濕兩種方式,以便能夠使仔豬更早地吃飼料,促進腸道黏膜發育,直至斷奶時能夠確保仔豬對飼料完全消化,從而避免發生營養性腹瀉。依據常規程序對仔豬進行免疫,3日齡開始在臀部注射生2ml的血素,7 日齡開始對仔豬進行三天的人工強制誘食,28日齡斷奶,35日后可將仔豬轉入保育舍。
2.2.3 關于斷奶關的措施
仔豬斷奶的時間一般為60d,也可按照仔豬的實際情況將斷奶的時間提前至45d。在斷奶前的7~10d,除留種外,對其他仔豬實施閹割處理。然后采用“趕母留仔”方式,將母豬趕到其他圈內進行飼養,仔豬仍留在原圈進行飼養,并且不改變原有的飼料種類。除此之外,此時仔豬會出現第一次細菌感染表現,因此還需要對其進行殺菌操作。
2.2.4 關于保育關的措施
近年來隨著飼養環境的不斷惡化,加之疫病流行,導致保育仔豬的發病明顯較高,分析原因在于仔豬并未具有較強的免疫系統、消化系統、體溫調節系統能力,且自身的抵抗力明顯較弱,因而無法有效地抵御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的入侵,從而發生感染情況,加之仔豬在進入保育階段后會產生較多的應激反應,從而降低其消化酶活性,出現消化不良情況,設置還會導致保育豬出現生長緩慢、死淘率提升的不良情況。
在保育階段,首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仔豬的腸道功能,改善其腸道健康狀態、提高仔豬的免疫力,之后再采取相關的措施對生長的問題予以解決。而通過實際調查可知,保育仔豬較易出現腸道與呼吸道疾病,養殖人員不僅需要在保育料中添加改善腸道健康的功能性添加劑與飼料藥物,同時還需要進行組合用藥,以便能夠提升藥物療效。通過對仔豬喂養質量較高的飼料,并確保其營養平衡,再對其實施脈沖式藥物保健方式,以便能夠提升保育仔豬的免疫與抗病力。
2.2.5 關于防疫關的措施
仔豬在哺乳期需要吃母豬奶汁,由于母豬接受過防疫注射,其體內會產生抗體,而仔豬同樣有抗體,因此仔豬不會出現豬瘟、豬丹毒等傳染病。然而在斷奶后,由于其對外界刺激存在敏感的反應,如未接受預防接種,則極易患有豬瘟、豬丹毒等傳染病。因此,在仔豬斷奶前的3~5d,防疫人員需要嚴格按照程序為仔豬注射豬瘟、豬丹毒、仔豬副傷寒菌苗,以便能夠降低甚至避免出現豬傳染病。
2.3.1 關于春秋季節的措施
經觀察發現,在春秋季節豬場較易出現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等疾病。在預防處理豬瘟疾病方面,對于種公豬而言,需要于春、秋季分別注射1次豬瘟兔化弱毒苗。對于種母豬而言,需要于春、秋季分別注射1次豬瘟兔化弱毒苗或于母豬產前30d為其接種。對于仔豬而言,需要于20日齡及70日分別注射1次豬瘟兔化弱毒苗。在預防處理豬丹毒、豬肺疫疾病方面,可于仔豬50日齡時為仔豬注射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苗,免疫期為8個月,之后再次進行接種注射。對于商品肉豬則僅需注射1次。
2.3.2 關于夏季的措施
在夏季養殖人員需要加強對環境消毒、豬體本身消毒的重視。在環境消毒方面,由于夏季高溫炎熱,為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提供便利條件,因此為避免豬群感染病毒,養殖人員需要豬圈及其周圍環境實施嚴格的消毒,以便能夠使病毒傳播途徑被有效地切斷。選擇不同種類的消毒劑,嚴格依據說明進行稀釋與噴灑,每3日進行1次消毒。在豬體本身消毒方面,由于豬體本身為病菌傳播的根源,若僅對環境進行消毒,則無法達到徹底的凈化環境效果,為此養殖人員還需要選擇對皮膚刺激小、毒性小、無腐蝕的消毒液對豬體本身實施嚴格的消毒,采用噴霧覆蓋方式進行噴灑,以便能夠殺滅空氣中、豬體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使豬群發病率顯著降低。
2.3.3 關于冬季的措施
在冬季,養殖人員需對養殖環境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樹立堅定的環境意識,提升防范意識,以便能夠有效地阻止疫病的傳播與蔓延。對于養殖戶而言,需要確保各項設施完備齊全,并保證其正常運行,加強對豬舍環境的檢測,進行良好的通風,對豬舍環境進行定期消毒,嚴格采取無害化處理對排泄物進行處理,最終能夠有效地凈化養殖環境。
第一步,養殖人員需要進行復盤,對感染的原因進行明確查找與分析,以便能夠制定相應的消殺方案。第二步,養殖人員需要嚴格按照既定消殺方案,選擇適宜的消毒劑對環境及種豬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并且需要對可能供病菌微生物繁殖處所進行徹底銷毀。第三步,在消毒過后需要進行徹底的干燥、烘干,以避免因環境潮濕而無法獲得滅菌效果。第四步,養殖人員需要進行外出學習,以便能夠掌握其他養殖場的先進經驗,了解其他養殖場的設備布置情況,以便能夠對豬場的生物安全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造。第五步,在完成上述操作后需要進行二次清洗消毒。第六步,間隔一段時間后進行三次清洗消毒。第七步,養殖人員需要進行良好的空欄評估。
豬場獸醫防疫對提升豬群的健康水平、避免發生傳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在豬場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的當下,養殖人員需要對導致疫病的因素進行全面分析,以便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處理,從而能夠使疫病發生率有效地降低,促進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