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應會,冷 璐,張懷山*
(1.六盤水市農業產業技術服務中心,貴州 六盤水 553000;2.六盤水市農業社會事業發展中心,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大球蓋菇(Stropharria rugosoannulate)屬球蓋菇科(Strophariaceae)球蓋菇屬(Stropharria),別名斐氏球蓋菇、皺球蓋菇、酒紅色球蓋菇、皺環球蓋菇等[1],其子實體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及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屬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食用菌栽培品種,具有良好保健作用和藥用價值。大球蓋菇的品質及產量與種植基質、溫濕度、環境pH、通風情況、光照等條件有關[2]。大球蓋菇屬中溫型菌類,抗逆性強,且種植工藝簡單、種植模式可供選擇性多、種植成本較低而經濟產值高,無需繁雜的設施條件,管理容易,經過簡單培訓即可上手種植,是一種助力農民脫貧、實現鄉村振興,提高農民人均收入的優勢產業[3]。研究發現,大球蓋菇在抗氧化、阻擊腫瘤、抑菌、降低冠心病發病率、降血糖等方面發揮顯著作用[4-7],隨著人民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大球蓋菇作為新型藥食同源的產業前景一片大好。
近年來,六盤水市充分發揮食用菌產業“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特性,結合氣候優勢確立發展夏季大球蓋菇、夏季香菇、稻菌輪作羊肚菌3個主導產業,經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林下套種大球蓋菇是在果園或樹林下,植株下肥土栽培大球蓋菇,較多與桑園、竹林、柑橘園、葡萄園、玉米園套種,從而實現立體農業種植。特別是六盤水市的夏季氣候條件較為復合大球蓋菇生產,是為數不多能夠不采取降溫而自然生長的地區之一,在今后發展過程中利用好天然氣候優勢,并用現有林地發展大球蓋菇是六盤水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方向之一。
大球蓋菇又可以稱為皺環球蓋菇、皺球蓋菇、酒紅色球蓋菇、斐氏球蓋菇,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菇類之一,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向發展中國家推薦栽培的蕈菌之一,富含蛋白質 、維生素 、礦物質和多糖等營養成分。
大球蓋菇深層培養的最適碳源為淀粉,之后依次為葡萄糖、蔗糖、甘露醇、山梨醇、麥芽糖和乳糖,以葡萄糖為碳源時較適濃度為1.0%、0.5%和1.5%;以酵母粉為碳源時較適濃度為0.5%、0.6%和0.4%。
生長溫度為5~35℃,最適溫度為25~30℃。在5~10℃時菌絲生長緩慢,30℃時菌絲生長速度最快,35℃時培養基干枯,菌絲死亡。子實體生長溫度為4~30℃,最適溫度為16~25℃。大球蓋菇品質與基質中心溫度緊密相關,從菇蓋的大小以及菇柄粗細來衡量大球蓋菇,最佳基質中心溫度為16~25℃;當溫度能精準控制在17℃,此時不僅菇蓋肥碩而且菌柄也粗短,菇形漂亮[8]。
在pH4~11范圍內均可生長,最適pH5~8,pH>8時,隨著pH值升高,菌絲細弱且生長速度減慢。
大球蓋菇菌絲在基質含水量為65%~85%的條件下都能正常生長,最適含水量為70%~75%。麥草培養基含水量為55%~60%時,菌絲生長最快最健壯,其中以95%左右的相對濕度為適宜。
栽培大球蓋菇的基床需有良好通風性,保證空氣流通,CO2濃度穩定在適當濃度,高濃度CO2環境時會引起菇體出現畸形,降低大球蓋菇品質[9]。
大球蓋菇對光線需求并不明顯,需要有適宜的蔭蔽環境。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但子實體分化和生長發育階段要求有一定的散射光。大球蓋菇不形成子實體在40W光照下能形成子實體,但部分菇體出現干枯死亡;在散射光下子實體能正常分化與發育。原基分化和子實體發育時適宜光照為100~500lx。
六盤水市素有中國涼都之稱,山高谷深,最低海拔586m,最高海拔2900.3m,海拔高差達222m以上,小氣候特征突出,從低海拔河谷熱帶氣候到高海拔冷涼氣候呈垂直分布。全市年平均氣溫在12~15℃,呈現春季回暖快、夏季升溫不烈、秋季降溫迅速、冬季降溫不猛的氣候特點,夏季平均溫度為19.7度,一般年份夏季最高溫度在30℃左右。夏季受東南亞暖濕季風影響,雨量充足,5~9月降雨量在1000mm左右,年相對濕度隊伍1200~1500mm。綜上,六盤水市氣候濕潤,特別是夏季較為適宜大球蓋菇生長。
六盤水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62%,植被類型豐富多樣,野生食用菌群體量大、資源類型豐富。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夏季不用降溫即可中高海拔區域林下實現大球蓋菇的正常生產,正好錯開全國大球蓋菇集中上市時期。
六盤水市處于川滇黔桂四省交界結合部,有四省立交橋之稱,是國家規劃一級樞紐城市之一。是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城市,鐵路密度大,境內“四橫二縱一環線”的高速公路正逐步形成,國家級高速公路有4條通過境內,月照機場通航,高速鐵路開通運營,成為全省最早實現縣縣通高鐵的城市。距菌材供應大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距離較近,木質菌材價格相對較低,同時距四川、重慶、云南、廣東、湖南等食用菌大省距離近,產業得到有效融入。
六盤水市食用菌種植已有50余年的歷史,據《六盤水市志·蔬菜水產志》記載,六盤水1968年雙孢菇引種栽培獲得成功,平菇于1977年由床栽發展到塑料袋栽,猴頭菇于1979年由六枝礦務局五七工廠引種栽培成功;竹蓀、香菇于1984年在盤縣引種栽培獲得成功。全市食用菌產業歷經半個世紀,從引種、地栽、袋栽的小規模自給自足生產正逐漸向設施化、工廠化、專業化的市場經濟邁進。實行農村產業革命以來,六盤水市食用菌產業由弱到強,實現裂變發展。
六盤水市歷來有使用野生食用菌習慣,近年來在六枝特區牛場鄉、盤州市保田鎮和勝境街道、水城區玉舍林場、鐘山區大灣鎮等林下進行大球蓋菇種植,探索出適宜本地的種植模式。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食用菌種植規模2.67億棒,同比增長27.52%;累計產量6.89萬t,同比增長75.21%;累計產值8.25億元,同比增長74.62%。我市已有大球蓋菇種植企業20余家,規模近600hm2,累計產值1307萬元。
選擇栽培場地時,因優先考慮水源條件。其次土壤的理化指標也是重要參考條件,土壤疏松,團粒結構好、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應優先選擇。盡量選擇平整連塊的土地方便大棚的建立,也有利于管理和擴大生產。選定栽培場地后需對土地進行翻土,一次性澆透水,用低濃度的高錳酸鉀對環境進行殺菌防蟲處理。
采用當年玉米秸稈、水稻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為培養料,適當粉碎至長度5cm左右,接種前2%生石灰水或清水浸泡1~3d,瀝水12~24h,讓其含水量達65%~70%,待用。或采用噴淋法,邊噴水邊用鏟子將培養料翻轉混合(翻堆),間隔3~4h,重復噴水翻堆4~5次,直到培養料完全濕透。研究表明[11],在核桃、蘋果、楊梅等經濟林果下套種大球蓋菇,在不影響經濟林果產量的基礎上,大球蓋菇平均產量約27 t·hm-2,增加收入13.5萬元/hm2。
在平整好的土地上按40cm走道、90~100cm畦面劃線,將走道上的土翻到畦面上,修整成中間略高的龜背型。
將培養料平鋪畦上(略窄于畦面),厚度5cm;菌種自袋中取出后用手掰成鴿子蛋大小,均勻播入菌種;然后再鋪一層培養料,厚度10cm,均勻播入菌種;最后再蓋一層培養料,厚度5cm。菌床做好后可以直接覆土,取走道上的土壤均勻覆蓋到菌床上,厚度3cm,完成后走道約低于菌床底部10cm左右,自然形成排水溝。如不直接覆土,可在菌床上覆蓋稻草、麻布片或無紡布,待菌絲長滿至2/3或全部長滿后再覆土。根據實踐經驗,采用直接覆土法,有利于抑制雜菌生長,簡化栽培管理。栽培料生料用量約7.5公斤/平方米,發酵料用量約10kg/m2。
菌種用量一般按500~750g/m2播種,氣溫較高時應相應增大菌種量,通過競爭抑制雜菌生長。操作過程應講究衛生,采用佩戴手套,高錳酸鉀水浸泡器具等措施,注意避免雜菌污染。將水稻秸稈均勻地覆蓋到菌床上,以剛剛看不到土為宜,不要太厚,完成后可向畦面上噴施一次高效低毒低殘留殺蟲劑。
播種后20d內一般不用澆水,可根據天氣情況適當往覆蓋物上噴施少量水。20d后,定期觀察培養料情況,大雨時要注意排澇,水分不足時可適當澆水,平時注意向畦面噴霧保濕。一般栽培30d左右,菌絲就能長滿栽培料,1~2周后菌絲長出覆土即可進入出菇管理,工作的重點是保濕及加強通風透氣,每天早晚向畦床噴霧。根據少噴、勤噴的原則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不能大水噴澆,以免造成幼菇死亡,噴水中不能隨意加入藥劑、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質。出菇期菇體雖需求光照較多,但子實體生長期間需要50%~80%遮陰,如光照過強,菇體生長后期顏色發白,并對菌床菌絲有一定的殺傷力,大田種植時應注意遮光。
當子實體菌蓋呈鐘形,菌幕尚未破裂時,及時采收。子實體從現營到成熟高溫期僅5~8d,低溫期適當延長。采收時用手指抓住菇腳輕輕扭轉一下,松動后再用另一只手壓住基物向上拔起,切勿帶動周圍小菇。采收后在菌床上留下的洞穴要用土填滿。除去菇腳所帶泥土即可上市鮮銷,分級包裝。盛裝器具應清潔衛生,避免二次污染。產品質量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可直接鮮品銷售,或制成鹽漬品、干品進行銷售。
當前六盤水市大球蓋菇主要以林下為主,在發展過程中因注重幾個問題。一是生產成本控制問題。在林下種植食用菌和傳統的菇棚種植相比,雖然能省去搭建菇棚的成本,大部分林地均在高山陡坡,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投入高,受溫度、濕度、病蟲害等因素影響,出菇量不穩定,時間不可控,搬運菌棒、鮮菇和收集廢棄菌棒等人力成本、運輸成本增加。二是消費市場培育問題。二是消費群體培育問題。林下食用菌特殊的商品屬性決定了其消費群體的特殊性,如何培養消費市場,拓展銷售渠道,開辟新的銷售途徑是林下大球蓋菇面臨最重要的風險和難題。三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產業堅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但林下發展必然需要間伐一部分灌木林,對于林地水土保持有一定挑戰,地塊選擇和做好防控措施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