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宏
(新疆伊犁河水利水電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新疆 伊犁 835400)
冷水魚品類多樣、肉質鮮美,通常指生活在18~23℃水域環境中的魚類,涵蓋了冷水性鮭鱒魚、鱘魚等,該類魚群對水域清潔性要求較高,魚肉中還含有大量的EHA、DHA物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近年來我國城建事業高速發展,冷水魚市場潛力也被充分挖掘出來,大規模、集約化養殖促進了產量和品質的提升,但隨之而來的成活率下降問題也困擾著諸多養殖場所,有必要進行深入探究和討論。
冷水魚流水養殖中對水域環境的要求是相對較高的,只有清潔度、含氧量達標的水域才能最大限度滿足鱘魚、虹鱒等魚類的生存需求,保障流水養殖成活率的提升。因此在選擇養殖場地時可以優先考慮森林保護區域,利用自然流淌的地下水、天然泉水等優化養殖條件,提高各類冷水魚的生存適宜性。考慮到該類養殖場地有別于傳統養殖方式,因此選定場所后還需要關注補氧問題,可以選擇瀑布臨近水域,利用高落差過程增加水體氧氣賦存量,注意水溫不能過高或過低,最好能保持在18℃左右。養殖地址確定后還應當關注坡度水深等問題,大規模養殖中更推薦并聯排魚池方案,以設計尺寸為16m×2.5m的長方形魚池為例,規劃搭建過程中務必要按照需求布設進排水口,池底留出1%~3%的坡度,合理控制進水池水深,維持在0.7~0.9m為宜[1]。這種坡度的設置更有助于日常管理和維護,冷水魚產生的糞便垃圾可以在坡度作用下集中匯聚,一定程度的高差也能制造出水體跌落效應,使得水體富氧量始終保持在穩定狀態,避免各類冷水魚出現缺氧問題。
養殖密度同樣是冷水魚流水養殖中需要考慮的重點因素,若池中放養密度過高,水體耗氧量就會成倍增加,鱘魚、虹鱒等魚類很容易出現缺氧問題,給魚類成活率的提升帶來阻礙。同時,密度過大還會增加單位面積內的魚類代謝物含量,造成水體清潔度的顯著下降,給細菌類、真菌類疾病的發生埋下隱患,而放養密度過小又會導致養殖資源浪費,損傷整體的流水養殖收益。基于此,實踐中要結合鱘魚、虹鱒等冷水魚的年產量情況,開展系統科學的放養規劃,選擇的魚苗應當規格整齊,外表完好且體格健壯,嚴禁使用帶病帶傷的冷水魚魚苗,投放前用鹽水浸泡5~10min,鹽水濃度維持在3%~4%即可。后期養殖過程中,也要定期展開清潔處理,可以15d為周期,開展系統化的魚池消毒工作,配置2%~4%的食鹽溶液,保持5~10min的浸泡清洗[2],以減少爛鰓病、寄生蟲病等群發性疾病出現概率。
為保障冷水魚魚苗存活率、產出量的提升,正式養殖環節還應當做好日常投喂管理,結合魚類各生長階段的習性特點和營養需求制定投喂規劃,以滿足鱘魚、虹鱒、七彩鮭等的生長需求。注意各類營養物質的占比要科學適宜,其中粗蛋白物質占比應當達到38%~52%,粗脂肪、粗灰分分別控制在5.5%~15.5%和4.5%~13%,另外把控好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無氮浸出物的投放量。考慮到冷水魚對脂肪酸物質存在一定的攝入需求,因此在常規飼料喂養環節,還應當摻入少量的維生素混合物質,結合需求加入適量礦物質混合劑,保障冷水魚營養攝入均衡,防止出現爛尾、休克等問題。對于飼料的選擇、采購也要加強控制,選擇具備生產資質且口碑信譽較好的廠家。飼料投喂量要結合養殖區域水體溫度科學分析,對于水溫在10~20℃的魚池,每日投喂次數控制在2~3次為佳。若冷水魚處在育苗期且對營養需求較為旺盛,則要適當增加喂食頻率,每日不得低于3次,在每年11月~次年2月期間水溫降低,冷水魚的活躍度也會顯著下降,進食量相應減少,要盡可能選擇溫度適宜的時段進行投喂,誘餌投放一次即可,用量降低至1%左右。
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簡稱VHS,根據爆發規模和速度又可以被分為三種,其中急性型發病尤為迅速,患病冷水魚體色發黑,眼部結締組織也會出現明顯的充血情況,腮部蒼白或者呈現為花斑狀,整體的死亡率是極高的。慢性型VHS的病程相對較短,同樣會出現眼球突出、體色發黑等狀況,但死亡率較急性型要低得多。此外還有神經型VHS,患病冷水魚會出現明顯的運動異常,在水中靜止、沉降甚至激烈掙扎,病程進展同樣較為緩慢。注意VHS的發病規律具有一定季節性特征,在冬末春初季節最容易發生,此時流水水溫多在6~12℃,后期氣溫回升、水溫漸暖,上升到14~15℃后,病癥暴發率和危害性都會緩慢降低,且魚種、1齡期魚苗對該病的反應尤為靈敏,死亡率可以達到80%以上[3],危害性較大,后期還會隱藏在病魚的糞便、魚卵中傳播擴散,因此要做好檢疫與防護。
水霉病是冷水魚真菌類疾病中最具代表性的類別,當魚體表面存在傷口時,水霉菌動孢子就會在水體攜帶下運動侵襲,吸收冷水魚傷口養分并萌發分裂,遇到傷口較深的情況還會侵入肌肉組織。這些分裂出的菌絲危害極大,纏繞黏附在細胞組織上,并且不斷分泌蛋白質分解酶,最終導致患病區域組織壞死,患病冷水魚也會感受到明顯不適,表現出焦躁不安、運動失常等狀況,最后食欲減退虛弱而死。發生該類病害的原因是較為明確的,比如魚卵質量過差,引進魚苗存在外傷或者養殖密度過大等,在水溫15~20℃的環境下,霉菌活躍度還會明顯上升,生長繁殖及傳播擴散極快,因此捕撈、轉運過程中務必要做好防護,避免冷水魚出現外傷,對于養殖密度的控制也要盡可能科學合理,減少水霉病菌的滋生和感染概率。
三代蟲、小瓜蟲是虹鱒等冷水魚養殖中最為常見的寄生蟲病誘因,前者通常寄生在體表、頭部、腮部等處,可以在錨鉤作用輔助下緊緊依附,損傷冷水魚表皮組織,當寄生數量達到一定標準后,魚體表面還會出現灰色黏液,患病魚群集體出現食欲減退、消瘦虛弱等情況。三代蟲的分布是極為廣泛的,我國云南、遼寧、甘肅等地均發現過三代蟲流行案例,春夏季節水溫升高至20℃左右,三代蟲的活躍性和繁殖能力還會得到加強。小瓜蟲病同樣可寄生于冷水魚體表,部分情況下還可以侵襲冷水魚口腔、眼球等組織器官,使眼球出現渾濁發白等情況,同時導致皮膚組織增生發炎,對患病冷水魚進行診斷檢查時,可以發現皮膚表面出現多個病理性白點,寄生數量過多時,還會在體表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薄膜,長期吸食體表養分并造成冷水魚鱗片脫落、腐爛,最后招致死亡。稚魚階段的鮭魚對該種寄生蟲反應最為敏感,經常會引發急性死亡,在15~25℃條件的密養池中最為多發。
腸炎多由鰻弧菌引發,患病冷水魚鰭條基部充血嚴重,且體色發黑、肛門紅腫,病理解剖后還可以發現腸道等處有明顯的發炎癥狀,部分情況下還會出現出血點,淡黃色黏液、潰瘍等局部分布,排出的糞便性狀也會發生改變,呈現出黃白色黏液狀。該種疾病流行范圍較廣,數月到1歲齡的虹鱒魚等冷水魚均可感染,且后期病程發展迅速,死亡率也相對較高。造成該種情況的原因較多,飼養過密、水質污染甚至飼料變質等,均可能加劇感染風險。與之類似的還有細菌性腮病,球菌、桿菌等均可能成為致病誘因,患病冷水魚會出現食欲下降等狀況,仔細觀察可見魚鰓部位淤血、腫脹,后期甚至出現腮蓋難以閉合的情況,腮絲棒狀化趨勢顯著。該病癥同樣有一定的發病規律,在13℃水溫環境下更容易出現。
營養性疾病多由投喂管理不當引發,常見的如肝脂肪變性病,如果投喂環節飼料發生氧化、霉變,或者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脂肪酸、維生素等過于匱乏,該種病癥的發病概率就會顯著上升。脂肪作為多種營養素的重要來源,在冷水魚飼料中占據的地位極為關鍵,但脂肪來源選擇不當同樣會導致肝脂肪變性病,這主要是因為冷水魚生長環境溫度較低,當飼料中選用溫血動物脂肪時,由于熔點不匹配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脂肪氧化的過程中還會產生醛、酮等物質,食用后造成肝病、貧血等狀況,因此飼喂環節最好選擇低熔點脂肪,含量控制在35%及以上最佳。維生素同樣是冷水魚投喂環節容易忽略的營養素類型,維A、維D、維B族以及維K、煙酸、葉酸等均是冷水魚生長必需物,長期缺乏很容易導致體重下降、免疫力受損等狀況。
疾病預防在冷水魚養殖工作中重要性顯著,由于集約化模式下魚群采用流水養殖方式,魚群本身的活動變化較為隱蔽,不容易直觀觀察和識別出來,一旦發生真菌性、細菌性疾病后診治難度較高,投加內服藥時也只能依靠魚體自身攝入,如果疾病較為嚴重甚至已經失去攝食能力,那么診療難度會更高。而體外用藥生效范圍又相對有限,對于大規模養殖來說適用性明顯下降,因此實踐中務必要做好免疫、防護工作,通過主動免疫和定期清潔減少真菌、細菌侵入可能,從根源上降低疾病發生概率。對于細菌性腸炎病癥來說,可以使用甲醛滅活苗進行主動免疫,施藥方法為注射、口服或浸泡,細菌性腮腺炎可以使用殺鮭氣單胞菌疫苗,部分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疾病并未有高效免疫藥物,主要通過定期清潔和消毒來預防。注意肌肉注射法使用環節,通常在背鰭基部下針,進針角度維持在30°~40°,根據魚體大小確定深度[4],口服免疫環節,要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用藥劑量、次數,防止劑量過大使魚體產生耐藥性,同時也避免藥物殘留影響冷水魚食用安全性。
從前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養殖場所清潔度不夠、冷水魚體表損傷等是造成細菌性及病毒性疾病感染的重要誘因,因此實踐過程中務必要做好質量把控,嚴格規范養殖地消毒打撈流程。打撈時要做好防護,避免漁網、運輸船等意外磕碰冷水魚,造成表皮損傷等問題,打撈完成后也要及時用2.5%~3%的生理鹽水浸泡消毒。若親魚在繁殖過程中出現損傷,切不可置之不理,而是要用孔雀石綠軟膏涂抹患處,防止細菌侵襲感染。現場要建立起完善的消毒工作制度,流水養殖的水源可選取山澗溪水、冷泉水等,不僅要水量充沛,更要確保清潔無污染,另外設置檢疫池,池內用水要確保獨立且不能循環使用。作為冷水魚棲息的主要場所,池塘環境清潔度至關重要,池壁尤其容易滋生、黏附各種細菌,要定期洗刷消毒。如果已經發生細菌性腸炎、腮病等病癥,則要及時撈出病魚,用強氯精等藥物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維持在0.4~0.5mg/L即可。對于發生寄生蟲疾病的養殖池塘,還需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將小瓜蟲等的孢囊徹底殺死。如果發現真菌類疾病肆虐跡象,還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消毒措施,在魚卵孵化等特殊節點尤其要給予關注,可以用7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消毒,初次消毒時間維持在10~15min,后期每隔一段時間消毒一次,發病魚池也要迅速加注新水,同時潑灑漂白粉等消毒用品。
冷水魚疾病多具有一定突發性,患病冷水魚會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異常性狀,疾病初期加強識別和診治可以將危害降到最小,最大限度阻斷疾病傳播、擴散風險。基于此,日常養殖管理過程中,要做好識別管理,通常來講健康的魚群應當是反應敏捷、喜歡集群的,飼料落水后會激烈搶食,患病后則會出現以下幾種表現:(1)活動行為異常,比如活潑度、集群度下降,部分冷水魚沉降到池底且靜止不動,部分則在池邊緩慢游動,對外界聲響等刺激反應遲鈍,后期甚至會出現回旋式游動情況,攝食量也明顯減少,打網篩選后發現死亡病例增多。(2)魚體變化,正常狀況下冷水魚體表應當是光滑、富有光澤的,患病后冷水魚體表發黑或發灰,甚至附著黃色黏液,腮部、眼球等位置出現充血癥狀,腮蓋向外張開閉合困難。(3)內臟器官變化,對患病冷水魚進行解剖檢查,會發現其腹腔內部發生病理性改變,充滿半透明液體且腸壁變薄,肝臟等器官還會萎縮、腫大。如果飼養中出現此類情況,就要及時開展專業性診斷,并根據癥狀對癥下藥,對于細菌性腮病來說,可以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消毒,濃度控制在1~2mg/L左右,同時在飼料中摻入磺胺類藥物,每千克魚摻量維持在150~200mg即可。對于寄生蟲疾病來說,則要做好清潔與消毒,可以用90%的晶體敵百蟲浸泡病魚[5],濃度控制在1~3mg/L,時間維持在20~30min,以達到殺蟲診治的目的。
綜上所述,冷水魚流水養殖有著極為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可以為農產品品類的豐富、區域農業產業的優化提供強勁助力,實踐中務必要正視其價值功能,結合冷水魚習性特征科學選擇養殖場地,優化調整冷水魚流水養殖密度,防止過于集中造成的缺氧、代謝物增多問題,同時強化對冷水魚疾病的監控和識別,積極完善免疫清潔、消毒打撈流程規范,把握好診斷治療要點,為冷水魚豐產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