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琴 李俊洪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常州 213164)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所有課程的知識體系、都必須融入思想政治德育元素,所有教學活動都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功能,實現“三全”育人[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導下,體育類課程要梳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2]。
高職體育公共課程是一門必修課,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能夠發揮和彰顯體育獨特的育人價值。但針對當前我國高校體育課教學過程中面臨重專業素養培育,輕人格修養培育;重知識技能傳授,輕價值觀培育;重低階認知培養,輕高階認知培養的“三重三輕”的主要問題[3],新時代課程思政如何融入高校體育公開基礎課程教學,如何發揮體育育人的價值值得探討。
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以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4]。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是指在培養人的過程和活動中,除了運動技能傳授的功能之外,還承載著道德教育的使命,將道德教育融入專業培養知識中。
強自身體質,修思想品德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石。體育課程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載體與主渠道,學生體育理論知識、運動技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和身體教育的獲得大多來自于此。
在體育課程學習中,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主觀努力,以使學生塑造強健的身體素質,培養正確的思想判斷力。如課堂中課堂常規(集合隊伍、服裝檢查、師生問好等),課后組織學生歸還器材等,在重視強調勞動教育的同時,也約束學生組織紀律性和行為規范;再如武術課程中“武德”教育,既讓學生明白練武對自身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又讓學生明確練武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學習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獲得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素養都會潛移默化地內化在學生個人整體素養中,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錘意志品質,助品格內化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素質目標(意志品質、情感等)的培養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體現。
在體育課程的學習中,運動技能的形成與掌握是以學生身體為媒介,通過多次反復的練習從泛化階段到分化階段,再到鞏固與自動化階段。有些運動項目還需承受較大的運動負荷,如戶外的龍舟劃船、拉丁舞等項目需要更多的體能與意志力;在參加各類體育競賽和社會團體活動中,學生不斷認識自我,挑戰自我,磨煉自我,并通過訓練和比賽等賽制來約束自我言行舉止,促進團隊隊員間相互合作交流,提高心理素質、社會交往能力,樹立規范意識與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等??梢?,體育運動實踐教學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挫折教育,極大地錘煉學生吃苦耐勞、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協作意識和拼搏進取與永不言棄的意志品質。隨著時間的積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這種意志品格將潛移默化地內化于心。
塑健全人格,享人生樂趣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導向。健康、全面的個性特征來源于積極向上的生活體驗。高職體育公共課程大多為學生根據學生自身興趣愛好選運動項目學習,在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教師巧妙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運動項目教學中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依賴學生反復多次的身體行為練習,發展他們的道德情操與意志,實現感性(情感)與理性的統一,即“寓教于興趣”。
在體育運動鍛煉中,學生既是審美主體,又是審美客體,他們在不斷創造與發揮突破自我、挑戰自我,釋放身體多余的能量,以獲得身體的快感與精神上的滿足,滿足自身本能的需要。在集體項目中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如各球類比賽。另外,理論可促進實踐,將體育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在體育運動的教學中,可發展學生道德情操與健全人格,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愛國主義、法治觀念與規則意識,培養學生拼搏進取與永不言棄的精神等,為將來的幸福人生打下夯實的基礎。
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掌握體育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顯性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屬于隱性教育。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走訪調查發現,在一線教師中常認為思政教育是馬克思學院教師的任務與職責,或認為體育本身就是思政教育,再融思政教育便會把體育課上成思政課,所以大部分教師的工作重心在運動技術技能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的培育。對于思政元素該如何融進入體育專業知識,專業運動中的思政元素該如何挖掘等問題都困擾著大多一線教師。
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施有“挖掘”與“融入”兩種方式,“挖掘”是挖體育運動項目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是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中。兩種方式最關鍵點是找到思政元素與運動知識融合的時機和內容,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育的目的。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在體育教材、體育課程標準、體育教學大綱、體育整體設計、體育單元設計等教學材料中缺乏思政內容或思政目標,思政內容或目標存在過于形式的現象,如所有運動項目(操舞類、大球、小球等)都是同一思政元素內容或目標,缺乏專業項目特色,或在真實教學中沒有思政教育。可見,完善與落實體育課程思政內容建設迫在眉睫。
體育課程思政實施方法與路徑是體育課程能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關鍵,也是能否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體現。目前高職院校在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中,中國大學MOOC(慕課)、微課、動畫、交互電視等信息化資源和手段并未真正廣泛運用到體育課堂教學中,浮于形式,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等原因導致教師教的沒激情,學生學的興趣不高。另外,體育課程思政實施大多學生僅停在課堂教學中,課堂以外的體育運動中,思政教育涉及面較窄。
與運動技能的形成相比,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屬于隱形教育,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好與壞在短時間內難以顯現,因為德育系列評價標準的建立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在學生評教、同行評價、督導評價體系中課程思政評價標準不夠明確,加上缺乏有針對性的反饋機制,教師并不清楚在課程思政上未來該如何改進與提高,另外,對教師的激勵政策與措施不夠成熟,導致教師缺乏動力。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建設體育強國和推進全民健身的需求,應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和鍛煉意志[5]。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力軍和教學環境的營造者,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順利開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決定因素。
教師應提升思政素養和思政導入能力。首先要做到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增強改革意識,可通過參加體育課程思政培訓班、體育課程思政專題講座、申報體育課程思政類的課題等,從不同角度來認識和理解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內涵與意義,以提升自我思政素養。其次要善于從不同運動項目中挖掘思政元素,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導入思想政治教育,將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體育課程教學中,讓德育教育與體育專業知識教育完美融合,克服德育內容和體育專業知識內容“兩張皮”的現象。如在舞蹈教學中,學生常出現低頭、含胸的現象,這時可以以“自信”等角度實施道德德育教育;在排球、籃球等集體項目中,可通過游戲等比賽形式加強學生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教會學生克服個人主義和自我主義。
體育課程建設是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所在。體育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要發揮體育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道德素質和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在體育實踐教學中增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在教材、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整體設計到單元設計等教學材料中應將課程思政內容進行優化和完善。其次,注重體育課程思政目標的凸顯,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起著核心作用,既引領著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方向,又規定了教學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上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以素質目標(意志品質、情感等)為首,技能目標為主及兼顧認知目標的教學目標體系,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可根據運動項目特點實施思政教育。如武術、瑜伽和操舞類可選擇規范禮儀類訓練,來培養學生使命感與責任感;足球、籃球和排球可結合團隊游戲訓練,來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等。
課堂教學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是育人最基本、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6]。課堂教學是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學校教育得以提升的關鍵所在。
首先,應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如課前采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課程思政內容導入;課中教師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運用情境教學、信息化技術、角色扮演、榜樣教育等多元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愛學;課后進行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的評價體系實施體育課程思政課前、課中、課后融入模式。其次,從課堂教學拓寬延伸到訓練競賽,如舉辦校運會、校園冬季長跑比賽、校園杯等系列賽事。在訓練競賽中,一方面通過學生自身刻苦訓練,體會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團隊協作等意志品質,另一方面通過校園環境及比賽賽制的設置,潛移默化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精神,幫助學生實現知行合一。
教學評價是任何學科、專業教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承擔著控制教學質量、評估教學成效、監督教學過程、推動教學改革等重要職責[7]。
首先,學校教學管理部一個擔負起重要的引領和管理作用,應從學生評教、教師評教、同行評教、督導及校外專家等方面制定多元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并將標準納入二級學院(部門)課程思政建設考核和教師評優評先的重要指標;其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將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重視學生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推動多元主體參與評價;最后,應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從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管理、教學材料、教學實施過程等各個環節將體育課程思政理念落到實處,幫助體育教師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體育運動中競爭性、對抗性、規范性等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與素材。教育是在教書的過程中達到育人的效果。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對體育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能可通過直接方式教學,但運動情感和價值觀等只能通過間接方式教學,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不能緊靠單純的、枯燥的知識教學,要將德智體美勞等融合在教學實施中,幫助大學生強自身體質,修思想品德;錘意志品質,助品格內化;塑健全人格,享人生樂趣。在新時代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目前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教師思政素養和思政導入能力不強;課程思政內容體系不完善;體育課程思政實施方法和路徑單一;課程思政評價與反饋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因此,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應從強化主力軍,提升體育教師思政素養;優化主戰場,完善體育課程思政內容建設;拓寬主渠道,豐富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校準評價尺,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等方面推動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