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瞳,牛澤陽,徐可寧,李佳璇,張恒嘉,李世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陜西西安 710043)
無障礙設施能夠幫助殘疾人更好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滿足殘疾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城市公園是人們活動的關鍵場所,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發展方向。將無障礙設施運用到城市公園之中,能夠使城市公園展現出最大化作用,從而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參考。
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一種表現方式,主要是由政府或者是公共團體負責建設經營,從而滿足公眾的休息、觀賞、娛樂需要。從廣義上來看,城市公園屬于城市的基礎設施,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需要,并且也是開展文化傳播的重要場地。
當前對于城市公園的定義并不一致,這主要是因為城市公園所涉及的學科較為廣泛,在對于城市公園概念進行界定時,不同人員對于城市公園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異,而且當前城市公園處在不斷發展階段,很難精準定義[1]。可以將城市公園的概念總結為以下特征:第一,其可以進行防火防災、優化周圍環境、保護周圍生態。二,城市公園中存在著公共設備、綠地,園林空間等。三是城市公園服務中。主體涵蓋面較廣,既需要為正常人提供服務,也需要為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弱勢群體提供服務。
無障礙這一觀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相關人員提出構建城市需要為健全人、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多個群體提供服務,卻其可以自由、平等、無障礙的生活、從實質上來講無障礙是物理制度、心理和信息的無障礙。堅持無障礙觀念、運用無障礙設施,能夠使所研發的產品和所屬環境在滿足普通人需要的同時,為不同群體人群體提供服務,比如說殘疾人,老年人,這可以防止殘障人群被區別對待的情況出現。
第一,殘障人數增加。根據相關資料調查分析發現,近些年來殘疾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雖然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和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殘疾人口增長幅度有所下降,但是整體仍然處于增長狀態下,很可能會增加我國的公共衛生、社會保障行業發展壓力。在這一情況下,就必須要大力推動殘疾人事業的開展,補充、優化無障礙設施,滿足我國經濟健康、長遠發展需求[2]。
第二,經濟水平得到了提升。經濟水平的提升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對于無障礙設施的研發和應用提供了較為有利條件作為支持。在新時期,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了基本滿足,對于生活環境、生活設施等有了新的要求,更加重視人性化。殘障群體對于無障礙設施進行應用時,不但重視設施的質量還較為重視設施的外觀。因此,相關人員要考慮到殘障群體個性化需要和生活習慣等科學的研發出適宜的無障礙設施,從而使其殘障群體享受到更高質量服務,獲得更好的發展。
第三,技術獲得了一定發展。技術實力的增強為無障礙提供了技術條件作為保障。在新時期,技術實力的增強使更多現代化技術被應用到醫療行業之中,醫療技術更加發達,有效提升了搶救病患成功概率,可以延長人們的壽命。但是,也可能會由于一些因素影響,導致人們的部分身體機能缺失,這些人員可能會對于生活失去希望。在這一情況下,康復醫學的出現,使這些人獲得了新的機遇,有一定概率回歸正常。除此之外,技術水平的提升還能夠對于環境中的障礙進行消除。根據相關資料調查分析發現,假如殘障人士想要獨立生活,就需要運用一些輔助器材,比如說輪椅、助聽器等,而這些都是技術的衍生物[3]。
科技的提升不但可以滿足殘障群體日常生活所需,還能夠使殘障消除更具活力和生機。并且技術在推動無障礙發展的同時,也推進了全社會的發展。
分析無障礙設施在城市公園中的應用情況,能夠對于無障礙設施的應用效果、功能、不足等形成一定認識,進而為無障礙設施的改良優化提供支持。因此,相關人員要重視這一工作的進行,加大力度進行研究,分析、匯總經驗。可以將分析無障礙設施在城市公園中應用情況作用總結為以下幾點:
當前,所構建的現代城市公園,基本上都可以滿足正常群眾的生活所需。但是,卻遺忘了殘障人士的生活習慣和應用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殘障群體出行壓力。在構建城市公園時,要在確保正常群眾需求可以得到滿足的同時,重視殘障群體的需求,滿足其出行所需。將無障礙設施運用到城市公園中,堅持無障礙觀念,可以使城市公園成為整體。在對于現有城市功能進行補充時,需要優化城市公園結構,滿足社會中不同群眾的需要。
從實際分析發現,當前我國所開展的無障礙設計以及對于無障礙設施的應用和發達國家相比較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就導致我國大部分園林無障礙設施的應用過于表面。在這一情況下,研究無障礙設施在城市公園中的應用,能夠為之后改造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條件作為支持。從而豐富相關經驗,打造出可靠的無障礙設施應用措施,營造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無障礙公園環境[4]。
城市公園能夠為群眾提供一個輕松的環境,滿足人們交流和活動需要。因此,城市公園要為社會中所有群眾提供服務,運用無障礙設施,確保殘障人員也能夠順利出行,滿足其游覽需求,從而在推動社會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同時展現出對于殘障群體的關愛。
當前,我國無障礙建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將其和發達國家進行對比,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不論是整體規劃還是對于無障礙設施的應用,都存在問題。需要相關人員學習國際成功經驗,并從現實出發,營造出特色鮮明的無障礙氛圍。可以將無障礙設施在城市公園中應用不足之處總結為以下幾點內容:
在新時期,城市公園都或多或少了使用了無障礙設施,但是在對于無障礙設施進行應用時并未開展層次分析,導致應用過程中問題較多,可以將常見問題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所應用的設施比較單調。對于城市公園分析發現,大部分城市公園中所使用的無障礙設施比較少,僅設置了第三衛生間以及坡道,其他地方并未對于無障礙設施進行運用。無法為盲道、無障礙停車位的建設提供支持。城市內的無障礙設施應該融入到城市公園各個角落,從細節出發合理設計,只有如此,才能夠使殘障群體在城市公園中獲得更好的體驗。
第二,無障礙設施功能并不科學。當前,城市公園中所使用的無障礙設施過于表面,并未體現出應用優勢,無法滿足殘障群體的出行所需,甚至會阻礙殘障群體的出行。這就導致無障礙設施的功能得不到展現,難以實現真正的無障礙。
第三,在對于無障礙設施進行應用時,所針對的群體具有片面性。不同人群對于環境和設施的需求差異較大,設計人員在開展設計時如果無法從整體角度出發,僅關注某一群體的使用需要,就會對于其他群體在公園中的活動造成影響。比如說某公園的地勢平坦,并根據相關要求設置了無障礙坡道,可以滿足肢體殘障群體的出行需要。而卻阻礙了視力障礙人群的出行。城市公園中所運用的無障礙設施需要為障礙群體、老年群體提供服務。而殘障群體又可以被劃分為視力殘障群體、聽力殘障群體和肢體殘障群體。在應用時,由于每個人的特征不同,需求也有所不同[5]。
當前,在對于城市公園無障礙設施進行應用時還存在著過于重視數量而忽視應用需要以及美觀性的情況。比如說,某一公園在尚未改造時是臺階,很難滿足乘坐輪椅群體的出行需要。為了適應這一群體的需要,公園將臺階作為前提進行了坡道鋪設,并沒有考慮到形式是否美觀。當前,城市公園無障礙設施應用過程中這一問題較為普遍,需要設計師從殘障群體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無障礙坡道和臺階,在保障實用性的同時提高美觀程度。
對于城市公園無障礙設施應用情況分析發現,當前城市公園中所具備的無障礙設施缺乏銜接,并未將無障礙設施應用到各個區域中內,這就導致殘障群體很難從一個區域直接進入到另一個區域中。因此,在對于無障礙設施進行應用時,應從整體角度出發進行規劃,合理推進城市公園的無障礙發展。
我國無障礙發展時間比較短,和無障礙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所進行的設計、理論研究等,和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一定滯后性。除此之外,無障礙設施并未被落實到位、缺乏應用反饋機制等,導致無障礙設施的應用缺乏系統性、全面性,無障礙設施很難展現出最大化作用。比如說,當前城市公園雖然鋪設了盲道,但是只存在于某一區域,缺乏銜接,無法滿足殘障群體的基本出行需要。
對于無障礙設施進行優化,提高城市公園無障礙服務質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能夠滿足新時期殘障群體對于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相關人員必須要對于無障礙設施的重要性形成充分認識,加大力度分析當前無障礙設施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制定適宜的措施做出優化,提高無障礙設施應用效果。在這一背景下,相關人員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進行工作:
第一,使公共設施更加舒適。相關人員在將無障礙設施應用到城市公園中時需要在堅持無障礙設計的基礎上,使這一設施更加舒適。比如說,要將木質材料作為無障礙座椅的主要材料,并磨平邊緣的尖角,帶給適用人群更加舒服的體驗。在進行座椅設置時,還需要考慮到殘障群體和老年人群的身體特征,設置扶手等,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使群眾更加認可城市公園,愿意出行。
第二,降低公共設施操作難度。通常情況下,殘障群體和老年群體都有著較強的自尊心,希望可以獨立地進行生活,參與到各項社會活動之中,不愿意帶給家人壓力。因此,城市公園在對于無障礙設施進行應用時,需要考慮到這一情況,打造出適宜活動的場所,確保殘障群體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公園環境。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確保殘障群體可以獲得公平的對待。運用能夠符合殘障群體現實需要和心理特點的無障礙設施。在對于無障礙設備進行使用時,要盡可能地簡化流程,盡可能防止出現只有兩個手共同配合才能夠正常使用的設施[6]。
第三,打造完善的無障礙系統。對于無障礙設施進行應用,推動公園無障礙建設,并不是僅用某一個無障礙設施就能夠達成的目標。城市公園中所開展的無障礙建設是需要長期、全面開展的。比如說,可以將語音提示貫穿到公園各個區域內。并合理設置盲道、無障礙坡道等,進而確保無障礙設施具有連接性,能夠滿足殘障群體各環節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關注城市公園內無障礙設施和公園外無障礙設施的聯系,確保殘障群體的出行需要可以得到滿足,為其提供系統、全面的無障礙出行環境。
第四,分析所進行的無障礙設計是否可行。城市公園無障礙設計工作的開展并不是僅為某一群體提供服務的,需要確保所有殘障群體的出行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因此,在進行無障礙設計工作時,需要將滿足肢體殘障群體和視覺障礙群體需要作為前提。在尚未開展公園建設時,就將殘障群體作為重要服務對象,從交通、信息傳輸、景觀設計、基礎設施應用等多個角度出發,分析殘障群體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鼓勵殘障群體加入到這一工作之中,從而提高其對于無障礙設施、環境的認識,進而避免大量不具價值的無障礙設施被應用到城市公園中的情況出現,進而獲得殘障群體的認可。
根據上文來進行分析,將無障礙設施應用到城市公園中,可以為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支持,增強群眾思想道德修養,推動社會穩定發展。因此,相關人員必須要將無障礙設施在城市公園中的應用予以充分關注,當前,在城市公園中無障礙設施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仍有著諸多方面問題,需要相關人員加大力度進行分析,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為我國無障礙工作的開展提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