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新
相傳,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一個條幅:“難得糊涂。”條幅下面還有一段小字:“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難得糊涂”雖是鄭板橋不得志時所作,但不失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
一般來講,今天我們對“難得糊涂”的理解是:在非原則性問題上不計較,在枝節問題上不糾纏,對不宜回答的問題巧以回避,對危害自身的詢問假作不知,對不中聽的話或看不慣的事,裝作沒聽見、沒看見或是隨聽、隨看、隨忘。做到以理智的“糊涂”化險為夷,以聰明的“糊涂”平息矛盾,以明白的“糊涂”化解沖突。這樣做不僅可以消除許多心理壓力,有時還可化干戈為玉帛、化爭斗為友情、化煩惱為快樂,并有利養生。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難以理清的問題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是“借酒消愁”,或是“以牙還牙”,還有人“破罐子破摔”。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如果一個人遇事總是事事認真,斤斤計較,一味追究到底,或只顧發泄心中的怒恨,硬要“討個說法”,不僅會激化矛盾,無助于解決問題,而且會增加新的煩惱和憂愁。從某個角度來說,“難得糊涂”者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與人為善。比如,在處理某些生活或感情沖突時,能在適當的情況下“糊涂”,則可起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良好作用。
這樣做不僅能夠獲得良好的心理狀態,獲取同事、朋友與鄰里之間的友誼,也有益于生理健康。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若總是處于負面情緒中,會長時間令身體出現應激反應,易引起心臟病、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神經衰弱等疾病。
日常生活中,怎樣才能在該“糊涂”的時候,做到恰如其分的“糊涂”呢?以下“四個學會”可供大家參考:
人在社會交往中,難免遇到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等情況。較為明智的做法是學會寬容大度。辨明是非對錯固然正確,但一些情況下,尤其是雙方都有負面情緒的情況下,與對方爭辯很難就事論事,很容易將矛盾進一步升級。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非是怯懦的做法。時間能證明很多事情的“對”與“錯”。必要時,還可暫時離開讓你煩惱的環境,待心情平靜下來后再理性地處理有關事項。
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平坦的陽光大道。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生活上的失意,事業上的坎坷,人際間的怨嫌,感情上的創傷。遇到這些挫折,應該敢于面對、從容面對。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不要耿耿于懷。一味計較自己過去的“失意”,會讓精神一直陷于煩悶之中,更不可能去爭取屬于明天的美好。只有精神上放下包袱,才能積極向上、輕松愉悅地開啟新的生活征程。
無論處理工作還是家庭事務,都應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與工作伙伴、家人有商有量,切忌一意孤行、專橫霸道。
廣交益友,不但能豐富生活,還可增長知識,幫助提高自身修養。遇到煩惱,不妨多找好友談談心,一吐為快,不要悶在肚子里。好友的良言能幫你解憂息怒、穩定情緒,并可使你從中得到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