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艷
鄉村振興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又一個國家戰略。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產業振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提出的鄉村振興五大目標,產業振興排在首位。農村能不能留住人,農民能不能在家門口致富,主要在于當地產業強不強,能不能提供充分的就業、創業機會。無論是陜西的袁家村、四川的戰旗村還是安徽的三瓜公社,都是因產業強而聚,又因人才聚而興。
產業振興的關鍵在產業升級。產業升級既包括產業結構的優化,也包括價值鏈的攀升。當前廣大鄉村的產業大多以初級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為主,呈現出規模化程度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場風險高等特點,因此需要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在產業結構和價值鏈兩方面進行升級,發展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走特色化、科技化的產業發展道路。
產業升級的關鍵在企業。產業的微觀構成是企業,企業不斷從低價值領域轉向高價值領域以及從勞動、成本等低水平競爭要素轉向技術、資本、品牌等高水平競爭要素,帶動了產業持續升級。因此鄉村產業要升級,必須抓住“企業”這個牛鼻子,內培外引,讓一批龍頭企業在本地生根發芽,進而帶動整個產業升級發展。蠶桑作為古老的產業,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煥發新生,從傳統的小農作業逐漸升級為技術化、規模化的企業生產方式,其中的模式和經驗值得研究探討。
中國有數千年的養蠶繅絲史,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養蠶和絲綢產出國。但受制于土地不足、收益不高、農藥殘留危害、病蟲害等因素,農民(尤其是新生代農民)的養蠶意愿不強,我國蠶桑產業規模一直增長有限,鮮繭產量常年穩定在70 萬噸左右,并呈現出明顯的東桑西移,甚至東桑非移的趨勢。
目前國內的蠶桑產業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總體以小農自養為主,蠶繭的產量和質量不穩定。二是繭絲分離。蠶繭主要產區在西部,而絲綢紡織集中在江浙地區,終端與原料的有效協作尚未建立。三是優質蠶繭供應嚴重不足。對此,絲綢紡織企業出現了兩種應對方式:一種是以安徽京九絲綢為代表的“公司+農戶”模式,公司制定管理標準,對達到品質要求的蠶繭給予高價收購(超出市場價10 元/公斤),實現了公司和農戶的雙贏。二是以浙江巴貝為代表的自建養蠶廠模式,通過探索全齡段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顛覆了傳統的養蠶模式,帶動行業升級。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巴貝模式對農業產業升級更具有借鑒意義。
產業鏈延伸是農業產業持續發展甚至形成產業集群的重要途徑。以工廠化養蠶為例,在生產工藝成熟后,既可以向下游拓展蠶絲蛋白的相關應用,也可以向上游整合傳統的桑園,發展家蠶飼料產業。
——巴貝模式及經營狀況。浙江巴貝集團位于“中國領帶之鄉”嵊州,是國際領先的領帶生產企業。由于優質繭絲供不應求,價格波動大,對巴貝集團的生產經營產生了極大影響。為解決原料供應問題,巴貝集團從2012 年開始與浙江省農科院探索全齡段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2019 年1 月,巴貝集團舉行“中國絲高地·嵊州—巴貝集團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成果發布會”,正式宣告攻克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
巴貝集團全齡段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一期項目2019 年1 月投產,設計年產能1萬噸。2020 年4 月遭受火災,重建的工廠設計年產能約5000 噸。
從其成長性來看,養蠶廠的銷售收入主要受產量和價格兩個直接因素影響,其中鮮繭產量與蠶種供應、家蠶成長周期、單繭重量等因素密切相關,巴貝集團一期工廠年產鮮繭在5000—7000 噸之間,未來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而鮮繭價格除了隨市場波動外,主要由蠶繭質量決定。巴貝集團所產鮮繭由于質量較高,其單價在60 元/公斤左右,比同期市場均價略高。因此,巴貝集團的全齡段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項目的發展前景較為穩定。
從其盈利性來看,假定能耗成本占銷售收入比例為10%、資產折舊按10 年估算,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和2%,增值稅按6%估算,所得稅按25%計算,則巴貝集團一期項目的凈利潤率約為17%,雖然低于公開報道的30%綜合利潤率,但已經遠超同期A 股上市公司平均利潤率。另計算其凈資產收益率(ROE)達到26.6%,已經是較高水平。按照杜邦分析法進行拆解,可得:凈資產收益率(26.6%)=銷售凈利率(17.0%)×資產周轉率(1.39)×權益乘數(1.13),巴貝全齡段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項目的盈利狀況很健康,盈利能力穩健。
從其抗風險性來看,巴貝集團基本可以做到當天出繭當天銷售,經營性現金流較好。同時巴貝集團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院,不斷優化飼料配方,降低飼料成本,提高飼料轉化率。因此總體來說,巴貝集團全齡段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項目的抗風險能力較強。
——大棚養蠶模式及經營狀況。大棚養蠶依然是現在主流的養蠶方式,組織形式上一般以農戶自養或小型的合作社為主。下面以某蠶桑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的狀況為例進行深入的財務分析。
合作社共有13 個養蠶大棚,單個大棚面積約800 平方米,單個大棚造價約8萬元。同時流轉桑園330 畝,春秋兩季須雇傭工人采桑喂蠶。合作社一年產出鮮繭約20 噸。
從成長性來看,由于大棚養蠶模式相對粗放,每年能產出的鮮繭量基本恒定,提升的空間不大,反倒容易因為病蟲害的原因導致蠶繭質量下降進而拉低蠶繭價格。因此大棚養蠶模式下的增長主要靠增加大棚數量來實現。
從盈利性來看,經測算,該合作社年凈利潤約為45 萬元,凈利率在45%左右,高于巴貝集團一期項目的凈利率。但該計算結果沒有考慮合作社3 名股東的人工成本,考慮后的凈利率在10%左右,不及巴貝集團的全齡段飼料工廠化養蠶項目。
從抗風險性來看,大棚養蠶模式下,成本端幾乎固定(包括蠶種費用、桑園流轉費用、工人工資、貸款利息、大棚折舊),但收入端不可控因素較多,蠶繭的質量和產量容易受到病蟲害、極端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由于合作社的規模小、議價能力不強,其整體經營面臨較大風險。
通過比較巴貝集團全齡段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項目和傳統大棚養蠶項目的投資經營狀況,可以得出鄉村產業升級的三個啟示。
——借助龍頭企業破局產業困境。企業是創新創造的重要載體,龍頭企業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扮演不可忽視的作用,也是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力量。巴貝集團作為領帶生產企業主動推動上游蠶桑產業,歷時7年,投資超1.5 億元,終于實現全齡段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蠶桑生產方式,讓千年蠶桑產業重新煥發生機。
——利用高新技術提升產業水平。高新技術是讓傳統農業脫胎換骨的關鍵要素。巴貝集團通過研發家蠶人工飼料技術和工廠化養蠶工藝,極大提升了養蠶效率,其發展空間、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遠超傳統養蠶模式。與此同時,巴貝集團為持續提升工廠化養蠶技術,成立了專門的研究院,對生產工藝和飼料配方進行持續改進,并與浙江省農科院的專家進行合作研發,保證工廠的技術始終領先。
——利用產業思維拓展產業鏈條。產業鏈延伸是農業產業持續發展甚至形成產業集群的重要途徑。以工廠化養蠶為例,在生產工藝成熟后,既可以向下游拓展蠶絲蛋白的相關應用,也可以向上游整合傳統的桑園,發展家蠶飼料產業。多元的產業將給當地農民帶來更多發展機會,農民既可以選擇到工廠就業,還可以流轉土地獲取收益,甚至還能通過合作社參股享受分紅,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