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鈺萍 丁保玉 林緯富 陳佳云 李志明,4
1.天津體育學院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院, 天津 301617;
2.東吳大學,臺灣 臺北 111002;
3.中國文化大學, 臺灣 臺北 111396;
4.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西方體育運動訓練學者從康復醫學中體認到應該重新定義身體核心,徹底的改變動作模式才能矯正錯誤的身體動作,避免運動傷害,產生真正良好的運動表現。”[1]重新定義身體,改變動作模式”這樣的理念,在西方早于18世紀末就開始了。澳洲演員亞歷山大(F·Matthias Alexander),罹患慢性喉炎導致失聲;因求醫無效,他在機緣巧合下,觀察到失聲與姿勢的關系,在改變自己的發聲姿勢與動作習慣后,慢性喉炎治愈了。于是他轉而向內在觀察與探索自我的身體,進而發展出“亞歷山大療法”(Alexander Technique)這一用于康復的身體療法。1976年,美國教授漢那(Thomas Hanna)對照各種身體療法與技巧的異同,找出彼此的共通性,整理其中基本論述,以希臘文“soma”(完整而活生生的有機體)重新闡述身體的概念,并界定此研究領域為“身心學”(Somatics)。[2]一樣意指身體,soma與body不同;body為一般泛指的肉身身體,而soma為有生命的、能思索的生命身體。從前述體育運動心理現象可以了解,這個有生命的身體會莫名的產生情緒,會不由自主的緊張,完全不受理智所控制;所以身心學以達到身心合一為目標,希望達到身體與心靈的契合。身心學家以身體為中心,認為身心的失調源于對身體的錯誤使用;所以研究與觀察“soma”現象的身心學,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希望透過“再教育”人對身體的認識與動作使用的觀念,使人能回歸原有的身心和諧的狀態。[3]從身心學認為身體為有生命的,能思索的生命身體及身體動作再教育的觀念,不但解決了西方運動訓練中的運動心理控制問題,同時也處理了錯誤動作習慣所導致的運動傷害,改變過去動作模式,建構更有效率的動作程序。在中國,身心學這樣的運動訓練觀點,早在明代就已成熟,傳說中由達摩所傳,可能是明代紫凝道人所著的“易筋經、洗髓經”中,就有類似的完整理論與系統的操作模式,似的易筋洗髓功法,作為武術基本功或練氣養生的功法。雖然身心學已提出不同的身體觀與改變動作習慣的教育理念,彌補了目前西方運動訓練的一些缺點;但是,“易筋經、洗髓經”的哲學理論完備、操作模式系統仍有很多觀點足以啟發西方運動訓練學。
西方運動訓練學有一套科學且成體系的訓練方式,但從西方運動訓練學者吸收氣功來訓練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就可以發現,缺乏與運動訓練直接相關的哲學,無法讓運動員在訓練中即是處于信念中,進而需要額外的心理輔導來自我增強、建立信心、調整覺醒與控制注意力。中國武術的“武” 字,其字形最早見于商代的甲骨文,[4]為表示武器的“戈”與表示腳趾的“止”所構成,其義為“人持戈行進”, 就是說拿著武器用腳走路去打仗,要動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釋“武”字時,引用《左氏春秋》的典故,[5]認為“止戈為武”。從“持戈行進去打仗”到“止戈為武”是中國人對“武”字概念的進步,而武術從格斗自衛的技能轉化為養生之道則又是一大躍進。民國初年武術大師孫祿堂認為練拳的目的在養氣修身,并分別說明形意拳“養正氣”,太極拳“修身”,八卦掌“使習八卦之象”。[6]作為中國武術的訓練基礎,起源更早的“易筋經”更是直接說明訓練的目的在于身心的超越。易筋經總論:[7]“謂登證果者,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無障無礙,始可入定出定矣;之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謂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胲,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凈盡,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圣域,在反掌之間耳。”三觀一般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易筋經這一個武術的基本功,在總論中開宗明義的先建立起訓練者三觀,并與訓練本身結合,讓武術訓練者的三觀與武術訓練一致。換句話說,即人的存在意義與生命價值要透過武術訓練來達成;這樣一來,武術訓練即武術訓練者存在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從訓練心理來看,對武術訓練者而言,“武術即吾命”,武術訓練即是最強的動機,最大的鞭策。
易筋經三觀的建立對運動心理訓練的幫助不僅止與此。建立在氣化宇宙觀與氣化身體觀下,西方運動心理學家用來協助運動員心理狀態所采用的氣功方法才具有意義。如果不能從三觀上根本的認同中國傳統的氣論與身體觀,在利用氣功對運動員進行心理干預時,無論是運動員或是教練員對氣化宇宙觀與氣化身體觀有任何一點點懷疑,都會妨礙這些技巧的效果。反之,以易筋經作為基本功的武術訓練者則沒有這種問題,氣化宇宙觀與氣化身體觀為這些武術訓練者的世界觀,氣在身體內的運行,及對外的傳遞、布輸、籠罩與影響,對他們而言,是肯定而絕對的事實,能真實的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也同時增進身體的機能及對身體的控制。氣功運用在運動員的心理干預也牽涉到氣功內觀的身體觀。在這些用來協助運動員進行心理技巧訓練的方法中,無論是意守丹田,還是導引氣運行任督二脈,都牽涉到中國傳統內觀的身體觀。如果這些內觀的身體觀不能被運動員內化成為世界觀的一部分,其訓練效果勢必大打折扣,成果事倍功半,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康復療法中的彼拉提核心訓練概念雖然已被現代運動訓練廣為采用,但肌筋膜訓練的理論主要仍在康復領域中,少為運動訓練所用。肌筋膜療法最早由羅夫技巧的創始者Ida Rolf(1896-1979)所提出,她認為:生理與感情創傷會造成肌肉與筋膜組織的緊縮與硬化,導致肢體活動喪失原有的狀態與功能,長久僵硬的肢體將使其情感范圍比正常狀況的肢體要小;透過按摩放松肌肉與肢體,可以消弭情感創傷,重新整合肢體功能。[8]《解剖列車—徒手與動作治療的肌筋膜經線》一書讓更多人孰悉肌筋膜理論,而其中“附錄3肌筋膜經線與東方醫學”更提出肌筋膜經線與中國傳統醫學中經絡的相似性。[9]易筋經有肌筋膜的概念,還提出其訓練的次第及具體方法。一般的生理解剖學都有肌肉、肌鍵、韌帶的生理解剖名詞,大家也都熟知這些概念,但是易筋經中的生理解剖名詞為中醫生理解剖學,與西方生理解剖學略有不同。肌肉概念大體是一樣,但是筋則不同。易筋經中筋的概念如下:“然筋人生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易筋經所指的筋大抵與中醫學經絡系統中的筋經差不多,為一種肌鏈接系統,與目前西方肌筋膜線相仿。從肌肉生理來說,肌膜包覆肌肉,因此肌肉并不直接與骨骼連接,而是透過最后沒有肌肉的肌膜-肌鍵與骨骼連接;所以中文里往往筋肉并稱,或因筋包覆肉,以筋指筋肉。提到膜時,在易筋經中,則又將筋與膜進行區分,認為肌鍵、韌帶才是筋,而肌膜與包覆骨骼、五臟六腑,連接組織的筋膜,才是膜。[10]易筋經雖然花了許多篇幅描述筋與膜的結構、功能與重要性,但是最后的結論是“以煉氣為主”。易筋經:“夫一人之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內與外對,壯與衰對”;所以煉氣的方法稱之為“內壯”。易筋經“內壯”“外壯”的訓練,形成內功、外功之分;而鍛煉內壯的方法有三:“守其中道”“勿他馳想”“持其充周”;其具體的方法為“揉法”,就是按摩,其目的是積氣生力。從身心學與運動程序學的觀點可以知道,錯誤的動作學習會形成錯誤動作程序,產生不良動作習慣,進而導致肌筋膜與骨骼的結構偏差與運動機能的不調;透過按摩放松肌筋膜,可以矯正肌筋膜與骨骼的結構,讓運動機能恢復正常。“氣”一詞在中國醫學有兩個基本含義:[11]一是指構成人體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又稱之為精;如呼吸的空氣、飲食的水谷之氣、體內的精氣。二指人體的生理功能;如臟腑功能的心氣、胃氣;又如生理功能的現象,如火氣、陽氣;此外,還包含身體的運動功能。中國武術中煉氣、養氣所要煉養的氣主要指的就是身體的運動機能;所謂“積氣生力”,即是透過按摩放松肌筋膜,讓已經異常的身體結構恢復正常,甚至反向刺激大腦,去消除不良的動作習慣,積蓄正確的身體運動功能(氣),來產生沒有被不良運動習慣(習氣)所影響的力。
“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不良的動作習慣會改變肌筋膜的結構,所以建立正確動作習慣為先,但是在養成正確動作習慣前,去除肌筋膜所受的影響,透過按摩矯正為第一要務,其次是再學習正確的動作。易筋經:“內壯既得,骨力堅凝,然后可以引達于外”。外壯的訓練方法為“八法”:“提、舉、推、拉、揪、按、抓、擰”。在運動學中,運動能力分為基礎運動能力與運動技能兩類。[12]這八法又稱“外壯神力八段錦”,事實上為基本運動能力的再學習。也就是說,易筋經的訓練方式是,在按摩矯正肌筋膜,使其回歸原來的身體結構后,再重新學習基礎運動能力,不讓有問題的結構干擾動作學習。易筋經雖然可以避免運動結構與運動機能兩個訓練變相的相互干擾,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太耗時間,不夠經濟,不夠有效率。后來的中國武術訓練則配合導引術作為基本功,直接以設計好的正確運動模式進行鍛煉,以帶著感知而且緩慢的動作,既抻筋拔骨矯正肌筋膜,又鍛煉正確的運動機能;或如北方太極拳、南方鶴拳等,武術套路設計本身就是具有這樣的效果與功能。從運動訓練的觀點來說,以易筋經作為中國武術基本功的運動訓練模式,其訓練步驟如下:(1)透過內壯的方法,將運動員的身體回歸到不受過去運動習慣所染污的狀態,這相當于將運動員身體的運動程序清空,同時讓運動員的基本身體結構與功能回到應有的完滿狀態。(2)以“外壯神力八段錦”重新鍛煉基礎運動能力,當然也可以鍛煉其它基礎運動能力。(3)鍛煉中國武術專項運動技能。雖然運動按摩已經是西方運動訓練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但是介入的理念不同,操作的細節不一致,所獲得的結果也全然不同。畢竟運動按摩對西方運動運訓練而言,不過是賽后消除運動疲勞、降低運動傷害,賽前振奮肌肉,提升覺醒的方法而已。然而,易筋經“揉法”,配合“守其中道”“勿他馳想”“持其充周”所形成的“內壯”功夫,具有改變身體結構與機能的功能。
西方運動項目與中國武術在專項運動技能方面,可以說是各有所長,在運動科學訓練上,西方運動訓練學有非常多值得中國武術訓練學習之處,但是在心理訓練與基礎運動能力方面,中國武術的氣功技巧、丹田觀念,尤其是作為武術訓練基礎的易筋經訓練理念,不但有助于完善西方運動訓練方法,也對西方體育運動哲學有所啟發。而不論是氣功技巧、丹田觀念,或是易筋經,其核心理念都是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論與身體觀上,西方體育運動訓練學者如果希望能進一步理解氣功、丹田與易筋經,應該要直接進入中國文化領域,而非間接透過東洋或印度的觀念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