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義 朱恒康 張華光
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病變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1],當一側大腦半球出現病變,可致對側肢體出現偏癱。 腦卒中屬中醫“中風”范疇,以意識障礙,半身不遂等為主要表現[2]。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的總結多為瘀血痰濁等蒙蔽腦竅,或因肝腎虧虛,氣虛痰阻導致“神不導氣”所致。針刺治療中風具有顯著療效,在人體選取特定穴位針刺, 可以達到疏通經絡,刺激機體,化解血栓的作用。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針刺治療中風偏癱具有改善中樞神經功能、積極重塑腦損傷后功能的作用[3]。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的方法也不斷增多。現對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的研究進行整理,旨在為中風偏癱的臨床治療提供不同思路。
1.1 體針療法傳統體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在患者軀體、四肢等部位腧穴進行針刺治療的方法。宋佳洋[4]觀察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以三陰交、水溝、內關、外關、尺澤、極泉為主穴,配穴根據患者不同證候而定,治療結束后,有效率為98%,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質量、生活能力均得到顯著提升。王鵬雯等[5]在推拿的基礎上針刺神庭、百會、肩髎、肩髃、合谷、曲池、陽陵泉、足三里等穴治療中風偏癱,有效率為95.12%,與對照組相比患者的運動和生活能力有顯著提高。證明刺針具有改善中風后偏癱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功能。楊明輝等[6]認為中風病因是風、火、痰、瘀引起氣血逆亂,以“治痿獨取陽明”理論指導針刺治療中風偏癱進行臨床研究,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依據“治痿獨取陽明”的原則選穴,包括臂臑、肩髃、曲池、手三里、偏歷、合谷及伏兔、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豐隆、條口、解溪、內庭等,以針刺激發陽明經生發之氣,使氣血生,心火降,痰氣通。治療結果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3%,FMMS、MBI評分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
1.2 頭針療法頭針屬于微針系統療法,是利用針具刺激頭部特定區線以治療疾病的方法[7]。相比體針刺可能引起肢體肌肉痙攣使肌張力過高的弊端,頭針直接作用于病灶附近,能夠改善腦血流、血壓等指標[8]。李薇等[9]發現通過頭穴透刺可擴張腦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改善病灶周圍細胞缺血缺氧狀態,糾正腦梗死偏癱患者軀體感覺誘發電位水平等功能。崔林華等[10]、邢瀟等[8]用五線七針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與傳統頭針療法相比,通過調整針刺位置,擴大了針刺在頭部的影響的范圍,并有效改善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徐磊等[11]通過頭針結合懸吊訓練治療中風偏癱患者,在常規治療與懸吊訓練結合下,觀察組選取雙側枕下旁線、頂中線、偏癱對側的頂顳前斜線上1/5、頂旁1線加以頭針治療,治療結束后觀察組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Brunnstrom分期方面均優于對照組。
1.3 經筋刺法中風偏癱屬于中醫“筋病”范疇,相比普通針刺依據經絡體系,經筋刺法從經筋體系出發,針刺經筋節點及肌肉肌腱兩側的痛點,能有效緩解肌痙攣、恢復肢體的功能。 葉秋婷[12]觀察經筋刺法在中風偏癱治療的療效,對中風偏癱癥患者采用常規針刺治療的基礎上針刺肘、腕、膝、踝、肩、髖等關節經筋節點,與傳統針刺相比有效率更高,患者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恢復更好。全權等[13]采用經筋刺法治療中風偏癱患者肢體痙攣狀態,在膝、肘關節附近肌腱兩側確定壓痛點后使用經筋刺法辨證配穴進行針刺,有效率為83.33%,Fugl-Meyer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王文升等[14]研究經筋刺法對中風偏癱患者神經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影響,經筋刺法治療組取穴為患側關節肌腱壓痛點,上肢選取肘關節肱二頭肌肌腱,下肢選取膝關節周邊半膜、半腱肌腱、股四頭肌內側肌腱。療程結束后經筋刺法治療組患者療效顯著,MAS評分、NIHSS評分均有明顯改善且優于其他對照組。
1.4 其他療法火針是一種結合經筋刺法和溫針療法的治療方法,其刺激量遠遠大于普通針刺。王寧等[15,16]研究火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患者的療效,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火針組予肩髃、臂臑、曲池、陽陵泉、血海、三陰交、陰谷、太溪等穴位進行火針療法治療,治療結束后發現借助火力和溫熱刺激穴位,可增加機體陽氣,激發經氣,起到疏通經絡、溫陽散寒、調和氣血的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肌張力,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對于痙攣性偏癱有較好療效并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水針療法又稱穴位注射,是依據中醫理論,將藥物注射入穴位的療法。水針療法可以將針刺、藥物聯合作用,使藥物沿經絡循行,直達病所。王哲等[17]運用水針治療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痙攣,觀察組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加以水針治療,從患側上肢和下肢常見痙攣肌肉處取穴,包括:天府、俠白;陰市、梁丘、伏兔;合陽、承筋、承山。穴位注射應用1 ml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與維生素B1100 mg進行混合。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90.32%,患者肢體痙攣恢復較為理想,能抗痙攣、減少終身致殘率。
電針療法是在針具上通以微量脈沖電流,結合針和電的兩種刺激,以激發經絡之氣的療法。電針療法能客觀控制刺激量,給穴位穩定持續的刺激[18]。張生玉等[19]應用電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對2組患者進行基本的康復訓練,治療組額外選擇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地倉、下關穴為組穴,針刺得氣后分別予每組接上電針治療儀進行電針治療。治療結束后,治療組有效率90.24%,優于對照組,FMA及M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電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療效滿意。
2.1 針刺聯合中藥療法針藥聯合治療中風可以更好針對不同證候的患者進行治療,臨床多以祛風扶正,益氣活血為主。林國等[20]用小續命湯結合針刺聯合治療中風偏癱,對照組與觀察組均采用西醫常規治療,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小續命湯加減配合針刺治療,小續命湯祛風扶正,配合針刺疏調經絡,調和氣血,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效果。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95.3%,優于對照組。張戰鋒[21]、王申林等[22]研究補陽還五湯聯合針刺治療中風后偏癱的臨床療效,內服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補益元氣,配合針刺疏通經絡、活血散瘀,二者聯合可有效改善中風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方嫻等[23]觀察復癱湯聯合針刺治療腦中風偏癱臨床療效,予中風偏癱患者常規針刺后配合復癱湯治療,結果證明復癱湯聯合針刺療效明顯,能夠改善中風偏癱患者神經功能和患肢運動功能。鄒翠[24]研究針刺結合中藥熏洗治療中風后偏癱的臨床療效,選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陽陵泉、風市、足三里、環跳為主穴,配合桂枝、細辛、血竭、制乳香、木瓜等中藥熏洗,針藥并用共奏疏經通絡、活血化瘀之功,有效率為92.5%。
2.2 針刺聯合穴位貼敷療法針刺聯合穴位敷貼能將針刺療法和藥物療法有機結合, 是一種將藥物的藥理功效、藥物對腧穴的刺激作用及針刺對經絡的疏通作用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劉桔姣[25]探討穴位貼敷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聯合組患者開展常規西藥治療的同時,用穴位貼敷聯合針刺治療中風后偏癱。三棱、大黃、莪術及冰片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加水調制成膏狀,輪流貼敷于心俞加腎俞或脾俞加肝俞2組穴位。結果顯示,與未聯合穴位貼敷組相比,聯合組有效率顯著提高,有效改善患者生活及運動能力。陳衍[26]探討針刺配合中藥穴位敷貼對中風偏癱的療效,所有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下,取顳三針、足三里、四神聰、三陰交、風府等穴位進行針刺治療,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由大黃、冰片、莪術、三棱組成的中藥貼輪流貼敷于腎俞、心俞;肝俞、脾俞2組穴位。結果證明試驗組臨床療效明顯,患者神經功能缺陷及生活能力評分都有明顯改善。肖彬等[27]對穴位敷貼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偏癱進行臨床觀察。結果表明針刺結合穴位貼敷療效優于單純針刺治療,提示針刺與穴位敷貼配合使用可相互增強治療作用, 彌補單一治療的不足。
2.3 針刺聯合康復訓練療法目前針刺聯合康復手段是治療中風偏癱后遺癥的趨勢,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采取康復訓練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偏癱效果明顯,能夠降低患者大腦損傷程度,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28]。張胡磊[29]對患者進行按摩的同時進行獨立坐起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平衡站位、走位等康復訓練,配合針刺人中、內關、足三里、環跳、肩井、大椎、天宗等穴位。結果顯示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配合針刺療法,可以更好改善疾病癥狀,促進癥狀轉歸。宋聰琳等[30]分析對中風偏癱患者應用針刺結合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對中風偏癱患者取手足陽明經穴和人中為主穴進行針刺治療,同時展開各種手部及眼部協調訓練、患側肢體按摩治療。結果發現臨床有效率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有改善,生活質量有提高。馬明祥等[31]在治療中風偏癱患者時根據患者所處臥床期、離床期的不同癥狀進行翻身訓練、關節活動訓練、立平衡訓練、起立床訓練等多種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在康復訓練的同時選用針刺治療, 與對照組單純進行康復訓練相比,康復指導配合針刺可明顯降低中風患者的致殘率, 提高生活質量。
隨著中風后偏癱患者數量的增多,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活動功能是治療的重點,針刺具有行氣活血,祛風化痰,調節臟腑陰陽的作用,用于治療中風偏癱的效果理想。如今臨床醫學不斷發展,針刺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將傳統針刺與其他醫療技術相結合,各種治療方案取長補短是針刺療法的發展方向。臨床上,醫生應當結合當前醫療條件及患者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治療方法,使更多的中風患者在治療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