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敏 史從寧 呂 虹 張國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實驗診斷中心,北京 10007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與醫學事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到我國接受臨床醫學高等教育[1]。首都醫科大學于2007年成立國際學院,開始招收臨床醫學專業(英語授課)的留學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國際化的醫學人才,推動了高等醫學教育的國際化。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尤其是針對留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疫情暴發之初,大部分留學生因放寒假都返回了自己的國家,隨著疫情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蔓延,留學生不能及時返校[2],正常的教學秩序無法進行。為了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3],我們積極推進留學生的線上教學工作,師生面對面的教學活動改為了在線教學。由此在線教學由原有的輔助教學形式成為突發事件下的主要教學方式[4]。我實驗診斷中心自國際學院成立之初,便承擔了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留學生實驗診斷學(Clinical Laboratory Diagnostics)的教學工作,實驗診斷學作為基礎學科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學科[5],實踐性強,能夠鍛煉留學生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其中的實驗教學環節,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部分。疫情形勢下以實踐操作為主的實驗課程的教學工作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近段時間國內外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短期內留學生返校尚不能實現,做好留學生在線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因此有必要探索針對留學生群體的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針對目前存在問題進行梳理,建立一套面向醫學留學生的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的在線教學方案。這對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提升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在國際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線教學顧名思義,是以網絡為介質的教學方式,通過網絡,學員與教師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開展教學活動;此外,借助網絡課件,學員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6]。中國本地學生的在線教學,地域較為集中,時間和作息相對一致,師生同一時間集中線上授課,實時交流,保證了教學質量。不同于此的是,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地域分散,與中國存在不同時長的時差[7],如果線上集中授課,只能以授課教師所在地即北京時間為準,這就導致了諸多問題存在,如由于時差導致的學生不能準時上線、課堂任務拖延提交等。
另外,由于我校招生的留學生主要來自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各個國家網絡設施配置情況參差不齊,電腦及網絡普及程度不同,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隨時隨地連接入網,有些學生需要到指定地方或機構進行在線學習,因此留學生的在線教學難以實現集中授課,教學效果尚需要進一步評價[8]。
實驗診斷學是學校面向臨床專業留學生(英語授課)開設的一門課程,除了理論課程外,實驗課程的開設是將基礎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將實驗診斷與臨床應用相結合的橋梁[9]。不同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是以實際操作和可視化為主要特點的授課方式[10],以往的教學過程我們都是師生面對面授課,老師對實驗內容進行現場演示,對具有難度或需要特別注意的環節會展示細節,多做強調,并且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會及時指出存在問題并糾正錯誤,當堂掌握所學內容,教學效果立竿見影。而在線教學的多媒體制作過程中,如果只是采取對課程內容單純的理論介紹則效果欠佳。由此2020年我們采取了教師錄制視頻課件,將完整的操作步驟進行演示,并對實際操作中的要點、注意事項及結果解釋進行詳細的講述。將課件上傳至公共郵箱,留學生自行下載線下學習。不足之處是留學生缺失了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而且遇到疑問不能跟老師實時交流解決,也無法監督留學生自學效果。雖然我們設置了反饋環節,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2.1.1 設計調查問卷,師生共同反饋
在2020年面向留學生的全面在線教學活動中,由于時間倉促,在線教學產品并沒有充足的儲備,在線教學經驗不足。因此現階段我們分別面向授課教師及留學生設計不同的調查問卷,針對以往面授教學以及2020年的線上教學活動,從“教”與“學”的角度出發調查實驗課程講授過程目前存在問題,征集能夠提高教學效果的意見及建議。一方面對授課教師從實際制作在線教學PPT或視頻中存在的障礙進行集中收集,此外對教學內容的適宜性、教學效果等環節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征集其在課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影響知識吸收的障礙點以及課件內容制作及講解形式等方面需要改進的環節,將上述問題分類匯總。開展授課教師集體備課活動,集中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處理,集思廣益,征集最佳解決方案,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經過多方面的收集信息并進行提煉總結,我們發現,從“教”的角度出發,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由于沒有實際的聽課人員在場,教師在課件制作過程中隨堂提問環節以及學生即興反饋環節無法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氣氛及教學效果。②我校留學生實驗診斷的授課教師具有5年以上的臨床經驗,均為碩士及以上學歷,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及教學能力,在既往面授的教學活動中能與臨床問題相結合,深入淺出地講述專業知識點,但這些教師在線上授課過程中的優勢反而不能充分發揮。由于教學模式的改變,課堂設置不同,在面授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聲情并茂地講解,面部表情及口型有助于留學生全面理解授課內容,而課件錄制過程中只是增加了音頻,教師只是單方面干巴巴地講述,缺少了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而不同國家的留學生英文聽讀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對課堂內容的吸收也會打折扣。另外從“學”的角度出發,對留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總結如下:①約有65%的學生樂意接受線上教學,認為課堂內容、重點難點、課后任務的布置比較滿意,能夠達到與面授相近的學習效果,同時還能根據自己時間適時安排學習。而25%的學生相比較而言更喜歡面授課程,而約有10%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大大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成績,對重點難點一知半解,并認為主要是跟老師間溝通交流存在障礙所致。②由于教師及部分學生母語并非英語,部分學生認為老師在專業詞匯方面發音不夠準確,影響了教學效果。此外,大部分學生認為遇到疑難問題不能與老師及時溝通交流,是影響知識理解吸收的一個重要因素。
2.1.2 組建專家團隊,審閱授課課件,嚴格把控
為了嚴格把控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我校國際學院組建了專家團隊,對2020年提交的包括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的授課課件進行了統一地審閱,指出存在的問題,召開會議進行輔導,針對性地提出指導意見和改進措施。比如針對骨髓檢查,授課老師將相關的血液系統疾病進行了較多篇幅的講解,而對基本的骨髓檢查及閱片相對講解較少,給人一種舍本逐末的感覺,建議血液系統疾病在臨床內科學相應的章節授課中講解即可,而實驗診斷學中的骨髓檢查應該還是以講解技術為主,這就有的放矢地糾正了授課中產生的偏差,保證了教學質量。
在線教學缺少了面對面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及討論,并且無法實時監控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比如在骨髓細胞學檢查一課中,應提供各種臨床工作中遇到的真實病例的骨髓涂片。授課教師的課件中應對各類典型的細胞進行詳細講解,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尋找一些非典型的細胞,或者判斷起來有困難的細胞,會更好地提升對骨髓細胞形態的認知能力。另外在白細胞計數實驗課,涉及的操作環節眾多,從利用毛細玻璃管轉移血液進行樣本制備,到計數板的充池,再到顯微鏡下尋找正確的視野等,都需要一定時間及反復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最初主要在提供音頻形式的實驗教學課件的基礎上,增加了多種多媒體教學產品,例如完整拍攝每個實驗的操作流程,并對其中具有難度或重要的環節進行著重講解,展示操作細節,讓抽象的內容具有可視性,并且鼓勵大家穿插一些動畫、示意圖等使得課件更生動有趣。
此外,在開展的實驗課程之余,我們還統一拍攝了實驗室各專業組內部的參觀,包括樣本采集后轉運核收、流水線模塊的介紹、檢測設備及試劑的展示、反應曲線或圖形的識別以及檢測結果的解讀在內的所有內容均由各個專業組老師系統講解,形成了慕課、微視頻等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教學產品,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猶如親自來到了實驗室進行參觀見習,大大提升實驗教學質量。
由于留學生來自多個國家,地域分散,存在時差,部分地區網絡設施受限,集中在線授課存在難度,經我們討論后提出,來自同一個國家或地區(時差相同)的留學生可以組成同一個小組,利用微信群或網絡直播平臺,實現學生與教師的網絡面對面實時在線交流。每個小組由于人數較少,可以充分地與老師進行疑難問題的深入探討,雙方存在的問題或困惑及時得到反饋及解決,免去了中間環節的時間延擱以及師生不能當面交流造成的障礙。另外帶教老師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遇到的特殊病例,可以圖文并茂發送到微信群中,讓大家自由討論,對常規病例之外的情況也有近距離的接觸。比如目前很少見到的痰液或糞便標本中的寄生蟲,這些都可以作為實驗課程的輔助學習資料進行微信群資源共享。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工作的實施需要授課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實驗診斷學作為一門重要的橋梁學科,突出強調了實驗室檢查對臨床預防及診療工作的重要支持作用,這門學科知識的掌握對提升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的專業素養非常重要。而實驗教學又是本學科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理論教學的有力補充,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對培養優秀的臨床醫生至關重要。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由于教學對象的特殊性,留學生教學成為了國內各大醫學高校比較棘手的問題。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及時反饋并總結存在的問題,探索并調整在線授課模式,實現單一的教學形式多樣化,全面提升了實驗教學質量,這對培養合格的國際化醫學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張麗敏:設計、構思及撰寫論文;史從寧:調查、搜集數據資料;呂虹:整理、分析數據;張國軍:總體把關,審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