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偉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中,輔導員是離大學生最近的人,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隊伍至關重要。當前新時代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深入,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本文擬從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共建思政工作室入手,通過在工作中搭建有效平臺與載體,共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體化,探究促進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核心素養的提升路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嘗試探索建立長效培育機制的有效途徑。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深入,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作為高校思政實踐育人主體,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核心素養提升要求愈發顯得急迫。在實踐中,這種急迫性主要體現在輔導員內涵式提升與外延式發展存在的不平衡性上。
輔導員對思政實踐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與事務性繁雜工作升級之間的矛盾。輔導員是高校大學生實踐活動的負責人、組織人、引導者,實踐活動的開展越來越要求有深度、去形式、上水平,這就需要輔導員要不斷去提升自身的實踐水平,可是學生事務的繁雜性不斷升級不斷壓縮著輔導員提升實踐水平的時間與空間,基礎性工作與創新性工作出現實踐性矛盾[1]。思政理論素養要求的提升與輔導員專業背景不一致的矛盾。輔導員作為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隊伍,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對工作有直接的影響,輔導員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其專業背景和思政相關專業是不一致的,這也導致輔導員隊伍本身應該具有的專業背景優勢被大大稀釋和弱化,這對于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核心素養的提升有一定的困難。以上兩對矛盾造成的內涵式提升與外延式發展存在的不平衡性,是當前阻礙輔導員思政工作提升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核心素養的形成最終體現在思政育人的效果上,這需要思政育人整體同向同行共同進步。而思政教學與管理作為構成該系統的主要部分,兩者如果有效契合與銜接,會產生1+1>2的效果,會明顯促進輔導員核心素養的發展。但在實踐中,兩者在工作中出現過多“涇渭分明”的局面,未達成內部的“統一與協調”。
兩支隊伍因工作內容的不同,顯現出“各自為政”的局面。輔導員埋頭于繁雜性事務工作之中,承擔著教育服務與管理的重要責任,鮮有時間去進行理論素養上的系統培訓,實踐轉化為科研理論與課題等內在素質的提升,對于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的培養來說,這是一項重大的缺失;而作為思政教師,大部分時間在進行教學、備課、承擔一定的理論課題,承擔著教學理論教育的重要責任,鮮有時間去接觸學生課下實踐活動,這樣就會導致思政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踐活動、教研理論課題與學生思政教育的嚴重脫節,無法把思政課變成一個走腦入心的課程。兩者之間工作性質的同根性與內容的相對獨立性,外部沒有一個良好的合作機制與平臺,這是導致思政育人嚴重缺失的重要因素。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深化,物質投入在不斷加大,當前資金的大力支持與激勵措施及保障機制的相對滯后形成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差距。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資金的支持是為了更好鼓勵思政育人實踐發展與創新,但很多創新并非一蹴而就就能形成有效局面與成果的,這需要時間的積累與積淀,其最初的發展是需要投入支持的,而當前很多資金的支持是需要看到成果之后再給予支持或扶持,這就導致很多好的想法和創新因沒有得到最初的支持而夭折,得到支持的大部分是已成型或已有成果,成熟但極少有創新性和前沿性的思政項目,這在整體上沒有發揮出物質資金支持的最大化效益[2]。激勵措施及保障機制應該是全面化的,應該更加注重的是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全面發展,而非工作實踐中某項或某點,這種激勵措施不僅僅是用資金去激勵,還應有針對輔導員自身全面化發展的政策傾斜性支持,不僅僅是對行政管理與服務的激勵,還應在職稱路徑的打通、加強輔導員對科研教學激勵的支持甚至是對輔導員自身角色認同感、幸福感、責任感提升等方面都應該形成一個全方位的激勵與保障機制,這對于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外部支撐是非常重要的。
從思政教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高校內部設立思想政治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引導、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能夠在日后長期堅持共產主義理念內容,成長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思政教師在專業知識領域具備充足能力,是理論、方針、路線、政策的宣傳人員。但大多數學生并不喜歡思政課程,一些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只是圍繞書本中的內容進行反復講解,使用的方式單一化,不僅未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回應,還無法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極難調動其在該方面的積極主動性,更無法將相應理念爛熟于心、外化于行。
如果高校內部思政教育與輔導員工作長期分離,勢必會在育人工作中暴露出問題,展現出二者在教育工作中的薄弱點。在該教育背景下,讓校園內部的輔導員與思政教師共同工作,能夠彌補互相存在的不足。當下促進輔導員工作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已經成為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選擇之一。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高校中的輔導員、思政教師需要認識到全員育人對提高學生教育工作效果的關鍵作用。同時,還要對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內容進行深層次發掘,并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的滲入程度,使其能夠與學生的需求相符合,提高學生對該方面的興趣,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以及影響程度逐漸加深,讓思政教育產生的效果不能被代替。不僅如此,創建專業教師以內的全員育人格局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在整個過程中,輔導員、思政教師是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主力軍,需要做出良好的表率,并共同積極探究,提供育人機制的內容,再引導更多的專業教師進入到團隊中。
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對思政育人效果的提升,因此,促進輔導員核心素養提升的關鍵點是內涵建設和外在保障的有效契合,應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因此,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共建思政工作室的實踐研究最終是實現輔導員隊伍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進而達到思政育人效果根本性的提升。在共建思政工作室實踐中,與思政課堂主陣地不同,思政教師在工作室中作為助攻手,輔導員作為主攻手,以開辟“第二課堂”為主要抓手,目的是提升輔導員的核心素養。
在建立、形成乃至發展全方位的思政課一體化教育環節中,輔導員思政教育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是連接理論實踐教育的中間橋梁和必要紐帶,因此,建立多元化、一體化的交流機制和合作是培育輔導員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以工作室為平臺,形成思政教師與輔導員結對子幫扶。除現已試行的思政教師到二級學院兼職輔導員外,還可以進一步加強融合,就是以工作室為載體,建立以思政教師為主、專業教師為輔的結對幫扶小組,對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管理學生專業認知教育、教學科研等方面進行指導,如舉辦理論知識半月談、四史講座、黨課培訓、教師座談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著重提升輔導員的專業素養,讓內涵建設有提升。
其次,思政教師的第一課堂要和工作室打造的“第二課堂”達到銜接和契合,保證教師課上所授內容要和輔導員實踐活動內容有所呼應和反映,不要讓思政理論只是一種理論認識,更重要的是要用第一課堂上的理論去指導“第二課堂”,“第二課堂”即學生實踐活動,并讓實踐活動去反哺理論的講授,這樣,教師不僅講得有趣味,學生聽得有意思,更為重要的是,輔導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更有深度和溫度。
最后,開展包含思政教師在內的團隊合作項目。輔導員隊伍的發展很多時候忽視了科研課題的重要性,科研課題是輔導員經過紛繁復雜的工作事務之后,抽絲剝繭總結出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有效途徑,這更利于自身內涵建設發展。但每一項重大學生工作問題的解決,都是團隊(工作室)一起出言獻策進行智慧碰撞的結果。這些日常的工作室案例分析、交流乃至團隊協商都是理論、實踐、再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這些團隊合作模式的養成,勢必為打造工作室精品項目有較大幫助。
培養輔導員全方位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僅需要外在助力,亦需要通過搭建的思政工作室平臺去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形成思政育人的多面手和全面手,這些都需要自己去實踐。
首先,工作室要充分挖掘輔導員自身潛能,充分利用思政教師的理論優勢和共建工作室資源,有針對性地對輔導員開展相關培訓。這種培訓包括線上平臺上的理論文章、微信推文的撰寫培訓和推送,尤其在遇到重大比賽和重大活動的時候,如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系列實踐活動等,要開展一對一或多對一理論培訓和實操培訓,集全工作室之力為輔導員個人發展助力起航。
其次,教學科研課題與行政管理服務對于輔導員來說同等重要,兩者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尤其對于教學科研課題,輔導員除了積極參與學校給予的教學資源外,還要充分利用思政教師課題來源與資源,并結合學生工作,形成符合自己發展的科研課題。
最后,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路徑中需要打通輔導員職稱晉升路徑的“最后一公里”,除學校給予的職稱資源外,最主要的是需要整個教育系統對輔導員職業職稱體系與教師體系的一致性認同。
學校對思政教育改革創新不斷深化的過程中,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機遇與條件,對此,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共建思政工作室要充分利用這股“春風”,讓共建機制、考評機制、激勵機制形成一個系統性、全面性的長效性機制[3]。
首先,繼續深化思政合作共建機制。我們在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同時,亦需要關注思政育人體系橫向與縱向的立體化結合,把思政育人的“長度”和“寬度”有效結合,讓思政教育真正入腦入心。同時,要把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共建思政大格局機制長久發展下去,創新出更多融合辦法與手段。
其次,長久的合作共建機制需要思政考評機制的推動。這種考評應包含多個方面,如對思政教師的考評是其融入學生、融入輔導員實踐活動中的考評,不僅僅是對思政教師教學成果的考評;如對輔導員的考評是重點考核教學科研課題,不僅僅關注輔導員的基礎性學生工作,還要關注輔導員晉升職稱、職業感幸福感提升;如對融合共建機制整體的創新性和發展前景給予考評等,這些多方位考評有助于合作共建機制的長久和推動。
最后,激勵機制應與考評機制同時推動。激勵措施與手段亦應形式多樣,而非僅僅是“排名”后的物質獎勵。這種激勵要形成一個盡量符合思政育人發展的系統性和全方位的評價激勵。它包含對思政教師教學之外的思政育人實踐成果的激勵、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取得的重要成果的激勵、輔導員基礎工作之外的創新性成果激勵,應多多關注創新初期急需資金投入的思政育人項目與工程的激勵,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當前部分高校的短缺之處。
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結合是思政改革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的研究以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共建工作室為載體,從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核心素養發展入手,對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現狀及問題以及對共建思政工作室的機制和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究,為后期兩支隊伍協同育人奠定了一定的實踐與理論基礎,但現有研究仍然存在不足,如對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內涵建設和模式方法的研究相對較少,對于兩支隊伍在協同育人方面的配合交融機制的廣度和深度研究比較薄弱。但只要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從學科、理論、載體和制度方面尋求二者在思政工作中的深度融合,就能高效發揮思政育人作用。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實現二者的融合是必然趨勢,但要達到完美有效的契合狀態還需要多方支持和時間的積淀,更需要眾多思政工作者不斷努力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