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緒
(湖北省襄陽市第一中學,湖北襄陽)
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制訂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目前國內中小學普遍開設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按照“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協調發展”的工作方針,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及時給予必要的危機干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盡管如此,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放棄生命或致傷致殘的事件在各級學校仍時有發生,每年因心理問題無法繼續學業而休學的學生人數還在快速增長。根據“2020中國精神心理健康互聯網報告”中的數據,精神疾病患者數逐年增長,抑郁障礙與焦慮障礙最為高發,青少年、女性和中老年群體是重點關注群體。過去三十年內,中國經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在發展,快速的社會變革可能造成了心理壓力及應激水平的總體升高。與全球很多國家一樣,中國人也面臨著很多挑戰,進而造成心境、認知、行為障礙及相關問題。其中,青少年患者增長最為明顯,因此,未成年人是當前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關注人群。
學校有心理健康問題或心理亞健康的學生比例也在不斷攀升,必須采取綜合措施予以干預。學生一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會對學生和學生家庭造成極大傷害,學生和學生家庭從此就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其痛苦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學生的一生很可能會籠罩在巨大的陰影中,難以回歸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學生的家庭從此將背負沉重的包袱,失去一般家庭的天倫之樂,學生的班主任每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班級和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也會深受影響,學生最終很可能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青少年各方面的壓力都大于過去。《2021年世界兒童狀況》中文摘要版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10歲至19歲青少年中有超過13%的人患有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精神疾病。而且,在中高收入國家,近20%的15歲至24歲年輕人自我報告他們經常感到沮喪或對做事情沒有興趣。精神疾病是導致痛苦的重要原因,它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和學習,但卻往往被忽視。我國目前雖然略低于這個水平,但近年來發病率在持續上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制約著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正在發展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已成為整個社會無法回避的問題,必須實現學校心理健康專業教師、班主任及學生家長聯動,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格化體系,創造一個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強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進行疏導和矯正,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面對日益嚴峻的學生心理健康形勢,學校應對消極、被動,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心理問題具有復雜性和敏感性,學校對由此可能引起的責任糾紛有著深深的憂慮;二是學校缺乏可以信賴的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
盡管形成和加劇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紛繁復雜,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沉重的學習任務以及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巨大壓力。從根本上避免或減少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最好辦法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破除唯分數論,破除唯升學論,真正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學生健康的情趣,發展學生的愛好、特長和個性,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和建設者,從根本上減緩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學校開展年級主任、班主任培訓,使他們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通過家長培訓,促進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使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從根本上改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雖然面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年級主任、班主任倍感壓力,憂心忡忡,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推卸的責任。班主任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輔導專業技能,出于規避責任的考慮,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往往采取逃避的態度。學校必須明確年級主任、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責任,提升年級主任、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的能力,調動年級主任、班主任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這一道防線。
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誘因和源頭在家庭。在筆者近十年接觸和收集的案例中,盡管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但是絕大多數案例是家庭的變故、家庭親情的缺失及家庭教育的嚴重失誤等因素引發的;突發重大事故的刺激、同學之間的欺凌和傷害及學校教育失誤等因素誘發的只占極少比例。即使這占極少比例的案例,追根溯源,也幾乎無一例外與學生的家庭環境及家庭教育有關。
中國絕大多數家庭雖然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卻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學校,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毫無所知,對不同年齡段孩子所需要的家庭環境也知之甚少;大多數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識和能力,甚至是基本常識,對孩子的教育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分數和升學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漠不關心,在不知不覺中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問題,等發現時悔之已晚。正如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所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就在于,通過專業引領,統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年級、班級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
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科學規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制訂學校年度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擬定年級主任、班主任及家長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方案;二是招聘專業心理健康教師,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隊伍;三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訓年級主任、班主任及家長,監測年級、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收集、推送經典心理健康教育及輔導案例,指導年級、班級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在保密的前提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班主任及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信息交流平臺,及時準確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人難以替代的關鍵作用和優勢。班主任處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前沿,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發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時進行干預。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對學生的家庭環境、個性特點及心理發展狀況了解更深入,把握更準確,學生對班主任也有一種天然的心理依賴和信任,所以,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就更有針對性,更有成效。班主任作為學校與家庭溝通的主要橋梁,是家校聯動的紐帶,承擔著家長培訓的主要任務;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更容易得到家長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避免心理問題產生的良方,班主任可以在學生的德育活動、學習過程、體育運動、藝術活動和勞動教育中引導學生緩解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培養學生自信、樂觀、進取和堅韌的品質,循序漸進地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從源頭上避免或減少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家庭教育納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由學校組建家長學校,培訓家長。通過培訓家長,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了解孩子心理發展所需的基本環境,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與能力。通過培訓家長,實現家校聯動、家校配合,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減少家庭教育的失誤,使家長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任教師,筑起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心理健康,事關學生的終身幸福,關系到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要學校心理健康專業教師、年級主任和班主任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學校與家庭的通力合作,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充滿陽光的環境,持續不斷地推動整個社會教育氛圍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