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英語是當今世界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溝通工具,也是傳播人類文明成果的載體之一,具有非常鮮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1]1。英語及其相關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現實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強調的都是教育與生活的“魚水”關系,即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應回歸生活,生活的范疇就是教育應有的范疇。
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倡導基于生活場域開展英語教學活動,使英語教學更加有激情、有趣味,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興趣,能夠主動建構并獲取知識,在生活場域中正確得體地使用英語,探尋人生志趣。
“情趣”一詞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情”,即教學激情、師生情義、學習情境;二是“趣”,指教學趣味、學習興趣、人生志趣。情趣英語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關注教學激情、教學趣味及師生情義,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人生志趣。“情”與“趣”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真正實現“以情激趣,以趣生情,情趣相融”,促使學生培塑良好的品行,樹立遠大的志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有其鮮明的特征:
一是生活化。情趣英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以兒童生活為背景,以兒童獨特的生活經歷、經驗儲備、語言積累為基礎,以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為抓手,以此培養兒童對生活的了解與熱愛,在生活中獲得學習的體驗,有其與眾不同的生活特性。
二是兒童化。情趣英語以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為中心,它遵循兒童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情感趨向,依據兒童已有的學習經驗、知識經驗及生活經驗,努力創建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
三是情境化。情趣英語創設真實自然的教學情境,從與兒童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入手,在多姿多彩的情境活動中挖掘鮮活的教學資源,讓兒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體悟語言,恰當地使用語言。
四是趣味化。情趣英語課堂中,教師使用風趣幽默的語言,精心設計趣味十足的教學活動,用自身的教學激情感染和調動兒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挖掘兒童的潛能,讓課堂效益最大化。
五是綜合化。情趣英語的學習方式、內容、時間、空間等更開放、更自由。它不局限于課堂、學科、校園和師生,而是連接生活、學習、家庭和社會,創設更開闊的學習情境,讓教學更有趣味。
六是實踐化。情趣英語教學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讓兒童深入生活,通過眼看、耳聞、鼻嗅、手觸、口述等多種感知方式從生活中獲得具體生動的學習內容,在生活中體驗并感受事物的真實存在,激發純真美好的生活趣味。
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憑借真實自然的生活情境開展教學活動,尋找英語教學與現實生活的鏈接點,激發兒童強烈的學習欲望,重視兒童的心靈情感體驗,彰顯英語在現實生活中的魅力,打造具有生活情趣的英語課堂。
一是有情有境。情感是教育的生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父母的親昵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2]對小學生而言,英語不僅僅關乎知識,更是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內心體驗,是需要帶著愉悅情感的體驗。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能夠給學生帶來這種體驗,并且通過從與學生學習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入手,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挖掘鮮活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合理得體地使用英語搭建平臺,使課堂教學呈現勃勃生機。
二是有趣有意。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興趣的激發伴隨著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愉悅、興奮等積極情感體驗的學習活動,能持續引發兒童興趣,使兒童在學習中體驗到滿足與成功;而由學習成功帶來的愉悅感,可以增強信心,促使他們產生新的學習需要與更濃厚的興趣。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讓兒童走入生活,將英語學習與兒童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既有趣味,又有意義,激發兒童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學習興趣。
三是有序有效。英語和漢語一樣,也是一門語言,是用來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重要工具。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具有生活情趣。教師積極尋找教學與生活之間的結合點,彰顯語言的生活魅力,讓兒童在真實、自然、生動的語言情境中開展語言學習,學會“用英語解決問題”的生活技能,把“學”和“用”結合在一起,打造具有生活情趣的英語課堂,使英語學習高效有序。
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是以兒童言語能力為基礎,以兒童對生活的熱愛、向往與追求為根本,引導兒童發展語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文化意識、提高學習能力,讓兒童在生活實踐中豐富自己的言語表達、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在實踐中,我們建構了多樣的情趣英語課型。
學科基礎課型主要是以譯林版英語教材為載體,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提升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譯林版英語教材中收錄了許多表現日常生活的文章,如“After school”“I can play basketball”“Hobbies”“Good habits”“A healthy diet”“Keep our city clean”“Protect the earth”等,涉及生活中的習慣、愛好、環保等多方面,內容鮮活生動。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生活體驗引入新課學習,激活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興趣。在完成教材主要內容教學后,再尋找文本與生活的情趣鏈接點,以點引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情趣。
如五年級上冊“At weekends”一課,寫的是Su Hai、Mike和Helen的周末生活,教學時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正確地使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等頻度副詞。教學時教師可以自己的周末生活引入,引出文中的重點短語“visit my grandparents、play with、go to the cinema、chat on the internet”等。然后創設幾個小學生也在談論自己的周末,記者采訪他們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了解主人公的周末。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的周末生活,以調查訪談的形式進行語言的輸出訓練,并引導學生進行仿寫,把自己的周末生活記錄下來,讓英語學習與實際生活相連。
杜威認為:“教育全部活力的主要泉源是在于本能及兒童沖動的態度與活動,而不在于外在素材的表現與運用。因此,不論是透過他人的理念或是透過感知,以及這些按著無以計數的兒童自發性活動,如裝扮(plays)、游戲(games)、盡力模擬(mimic efforts)……都能被教育所運用;這些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3]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戲劇元素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及發展需求,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現場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譯林版英語教材中有許多教育戲劇素材,如“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Cinderella”“The king’s new clothes”“The lion and the mouse”等,另外還有Cartoon time部分有趣的故事內容。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戲劇創作和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深入學習語言,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如六年級上冊“The king’s new clothes”是學生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具有趣味性和戲劇性。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把故事改編成適合表演的劇本,分組排練,讓語言知識重難點在戲劇準備及表演過程中“輸入—內化—整合—輸出”。在戲劇小組做臺詞練習、道具準備、表演彩排的過程中,再現生活情境,讓語言學習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同時,小組間互相幫助、互相鼓勵,有助于學生建立自信心,增強戲劇表演的魅力和趣味。
實踐體驗課型來源于豐富的生活場域和生活經歷,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生活需要,讓學習從書本延伸到生活,從課內延展至課外,從校內拓寬到廣闊的社會。譯林版英語教材中有涉及家務勞動、中西方文化差異、社會實踐活動、環境保護等內容的文章,如“Helping our parents”“How much”“ An interesting country”“A healthy diet”“At Christmas”“Keep our city clean”“Protect the earth”等,適合采用實踐體驗課型開展教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解讀文本的時候跳出教材的束縛,創設真實的語言學習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自實踐,強化對生活的認知和體驗,積累生活經驗,提高學習興趣。
如六年級上冊“Keep our city clean”一課,以Miss Li給學生們上課的情境再現城市環保問題,引導學生就如何保持城市整潔獻計獻策。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創設真實生活情境,用視頻、圖片呈現垃圾成堆、雜亂無序等城市環境問題,并配上音樂,沖擊學生的心靈。接著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順勢導出課題“Keep our city clean”。然后帶著學生走入文本,通過學習了解什么使城市變臟以及該如何去改變現狀。在拓展環節,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出教室,走進校園,走上街道,讓他們身臨其境,用所學語言談論如何改善環境衛生,并主動撿拾垃圾、清掃地面、清潔墻壁,還可以撰寫倡議書、制作海報,為環保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教學,讓英語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觸摸生活,活用語言,潤澤心靈。
英語是“當今世界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動中廣泛使用的語言”[1]1,滲透于中小學的各個學科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小學英語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的學科融合課型旨在多維度、多形式地選擇適切的融合點,融合各學科知識,讓英語學習有趣有意,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如四年級上冊“I can play basketball”,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搬到室外,與體育學科融合,調查學生喜歡的運動。然后讓學生演示自己喜歡的運動,如喜歡足球就做一個踢球的動作,并讓同學打分。最后綜合學生的打分情況,評比出班級的“巨星”。這種學科融合課型把其他學科的內容遷移到英語課堂中來,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雅思貝爾斯說:“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能意識到的一切。”[4]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追求讓學生在自然、自在、自如的學習狀態中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在全身心投入中進行融合生活實踐探索與思維能動參與的積極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情感和興趣,抵達愛學、會學、樂學的更高學習境界。
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具有鮮明的生活立場和兒童立場,大多基于學生生活,與學生的直接生活經驗有關。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建立親密的“同學關系”,帶領學生探尋生活主題學習環境,創設自由而舒展的學習場域。教學可以從教室延伸到校園內外:操場上用英語暢談體育運動,涼亭里用英語去表達自己的愛好,舞臺上用自己編撰的英語劇本呈現與眾不同的故事情節,社區內用英語海報去宣傳環保……營造情趣相融的學習場域,讓學生在有情有境、有趣有意、有序有效的學習場域中隨時隨地開展英語學習。情趣英語教學從教室走向了廣闊的生活,開辟了情趣英語“大課堂”,讓學生愛上學習。
學習的過程是知情相伴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情趣相生的學習進程,根據教學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一是介入熱點事件法。熱點事件指的是當下備受關注的事情,自然有其“熱”的原因,如果恰巧與英語學習內容相關聯,教師就可以把熱點事件納入教學,既活用“生活教材”,又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生活實踐關聯法。生活即教育。學生的年齡決定了其生活經驗的局限性,教師應搭建橋梁,帶著學生走向生活,讓學生獲得更廣闊、更深刻的認識體驗。三是文學藝術滲透法。英語情趣課堂倡導帶著人文情懷教英語,引導學生不單從英語學科的視角,還能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研究問題、思考問題,做出判斷和解釋,進而解決問題,培養多元理解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閱讀、視頻觀看、藝術作品欣賞等方式進行學習,使英語學習更加有情有趣,實現學科育人的價值。
情趣英語學習評價以情趣兼顧為出發點,精心研制了“小印章”評價制度。全班同學共同制訂評價標準,設計印章,并確定達到什么標準給多少印章,如回答一個問題可以獲得一個印章、提出一個問題可以得到兩個印章等等。“小印章”評價側重評價的即時性、激勵性、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快樂地學習。這種評價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又突破了素養可視化的難點,促使學生不斷從“我現在怎樣”向“我還可以怎樣”自我成長,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實現了情趣英語教學“有意思且有意義”的價值追求。
生活場域下小學情趣英語教學是“學有所樂”的學習活動,是“學有所享”的實踐活動。以具體生活為基礎,創設有情有境、有趣有意、有序有效的學習情境,將學習與生活充分鏈接在一起。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經歷生活、體驗幸福的過程,不需要過多的外在刺激和功利驅動,學生的內生性需求就是學習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