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家福
(廈門翔鷺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26)
“雙碳”目標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亟需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支撐作用,并切實引導資金流向低碳行業,方能實現資源高效配置。但當前,綠色金融的提出無論是在政策標準協同還是地方應用實踐上皆存在一定的困難,未能對經濟發展走向中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其中,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已于2020年12月率先提出綠色金融體系的完善計劃,又于2021年1月工作會議中再次提出延續性的決策部署、支撐性的政策框架和協同化的激勵機制,可見綠色金融與實體綠色發展密不可分。現階段,我國在綠色金融方面更多關注信貸、債券、保險等層面,并鼓勵“綠色保險”及時補位,成為下一步碳中和綠色金融的支撐重點。因此,從金融領域謀定助力舉措將變得具有學術與實踐雙重含義。只有以金融帶動產業,賦能前行,才能真正實現全球變暖日益嚴峻情形下的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和保護地球的重要諾言。
綠色保險的提出是隨著全球氣候大環境的變化應運而生的一種新服務產品理念,主旨要義在提倡資源性節約與高效利用層面,望借此達到助力改善生態環境的服務目的。截至目前,我國現有綠色保險種類繁多,包括但不限于資源類、環境類、產業類等險種。其中,最具代表意義且應用最廣的還屬環責險,此險種早在2013年便實現試點應用,目前多地參保企業已借此獲益,這種社會影響直接可映射出綠色保險已展露頭角,進入社會大眾視野。
而碳中和,更是綠色文明的標志之一,它不是社會一家的單打獨斗,而是一場具有廣泛而深刻意義的經濟社會范疇內的系統革命。若通過對碳中和的溯源,可以探析到“中和”思想的嬗變、人類環境宣言等發展歷程,換言之,碳中和的提出亦是綠色理念與法律的不斷融合與完善發展的裂變。所以,碳中和不單停留于理念層,更是一個集包容、排他和法律于一體的全新價值觀念,尤其是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使之愈加被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我國在此亦做出不懈努力,并堅定不移地致力于提高國家在國際低碳發展中的自主貢獻力,同時提出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中和的“3060”戰略,即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將產生的CO2通過光合、循環利用及新技術手段等方式捕獲封存,最終達到凈零排放的新訴求,以此與國家低碳發展并軌前行。
但是,中國作為世界最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國,“3060”計劃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各領域需積極發力,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以環責險為例,其最早在美國實施,且目前已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國成為解決環境污染和治理等問題的重要抓手。而我國的環責險相較他國雖起步較晚,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至今,通過試點運行積累相應經驗,并成功梳理出一系列適合我國實際國情的強制、補貼、綠色信貸結合等運行模式,為自身及綠色保險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根基。另外,國務院及相關部委著力發布相關指導意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及綠色保險調節機制。與此同時,保險行業協會也在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倡議書中提出,要長期飽有行業資金優勢,為低碳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將行業本身和產業訴求緊密結合,以政策指引為導向,以國家支撐為要義,肩負減排使命,激勵綠色前行,繼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各行業減排邊際成本,提高社會全行業的總效能,最終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集聚經濟變化等,在實現“碳中和”的愿景下達到社會總效用的全面穩步提升,進而助力碳中和、碳達峰的“雙碳”目標步步落成。
綠色保險作為新興管理類金融工具,既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一翼,又是保險行業扎根生態,參與落實國內國際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更是行業結合國家發展的主要脈絡,所以目前成為學術與理論界關注的核心。本文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簡要,梳理出如下幾點戰略要領。
總體而言,保險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不僅受制于保險發展、宣傳力度等客觀現實束縛,還受制于我國傳統理念根深蒂固的干擾影響,所以整個保險行業惠及民眾生活的深度與廣度不足,而這樣的思想不僅影響著個人參保,還嚴重影響著由這些社群組成的企業。現有的企業對保險產投的認知意識和實踐應用了解深度不夠,并始終抱有“事前不保險,事后想保險”的被動思想,所以這種補救式的局面將使保險發展陷入瓶頸。同時,綠色保險作為新時期發展的訴求產物,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發展階段,故部分地區或部門對此認知性更是不足,抵觸情緒存在,認為參保即企業成本加重的一種表現。對此,提請有關部門積極推動社會治理層的觀念轉變,在全社會范圍內努力孵化并培育綠色保險意識的深入踐行。同時,積極規劃綠色保險藍圖,具體舉措如在轉變理念層面,重塑社會治理層效力,并努力完善頂層設計,解決綠色保險中現有的定義、責任不清等問題,還應并行研究功能、模式、標準、責任認定等相關政策,同時逐步構建與綠色保險相適配的法律體系,并對潛在企業進行清單式監督管理等,最終參考綠色保險先行的國際經驗,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甄別利弊、摒棄借鑒,激發綠色保險動能,最終全面助力“雙循環”重大戰略落地實施。
行業理念對行業發展至關重要,不僅具有引領導向的積極意義,某種程度而言,還是一種行業的天花板。而保險行業目前的經營理念多半不夠成熟,仍停留于紛繁復雜的亂象層面,主要是由于在現有的多數保險公司市場份額的爭奪和保費規模的追求前提下,會連鎖性地引發非理性競爭行徑,所以對于整個保險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和行業形象口碑樹立起到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為了扭局,亟需保險行業自身厘清形勢、認清狀況,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并努力與政治、經濟、民生緊密接軌,加快產業戰略布局,以求謀得新的行業增長點。同時,在謀定行業發展理念轉變整體布局下,保險行業需率先校準發展方向,基于價值創新藍海戰略,在全行業范圍內深度應用高新技術,廣泛積累精算數據,不遺余力地努力研發并豐富綠色保險產品,才更有可能拔得頭籌、爭得先機,開辟綠色發展勢態下的增長新空間,借此新理念、新政策、新產品、新融合全面結合、重拳出擊,激活綠色保險創新內生發展潛力,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
為更好地成為綠色概念發展下的安全優質金融服務,保險行業需打破原有的運行模式,積極尋求新的合作組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綠色金融中的優勢作用,堅持總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科學規劃發展框架。目前,保險行業現有的可行舉措已包括建立綠色保險投資基金、建立銀保綠色合作機制、完善碳金融服務模式等,繼而在綠色建設里程中發光發熱、協同前行。而提出轉變合作模式也是飽有保險行業資金固有優勢的本源,這種本源的優勢特點更適合投資長期產業項目,所以綠色保險更能帶動全社會范圍內更多有效資金流向綠色產業,解決綠色發展中的長期資金所需。同時,談到合作模式,不難想到目前綠色產業普遍存在陷入資金需求大、周期長且不確定的尷尬境遇,加之部分商業銀行現階段關于開通綠色授信方面的認知敏感度不足,所以保險行業可彌補這一漏洞,并在資源、新興產業中順勢而為,深度挖掘保險發展潛力,聚焦碳匯資源保障,聚焦環境風險保障,聚焦節能減排保障等,繼而通過新視域、新模式夯實綠色金融基礎,助力綠色金融前行。
近年來,千行百業一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政治和環境形勢,綠色保險要想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亟需突破資源稟賦約束,融入地方布局,深耕產業土壤,以行業內源為主體,以產品質量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體推進,才能撬動低碳經濟,實現專業化、精細化的高質量發展,最終與綠色產業共生協同。
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及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包括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等國家部委應明確自身在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發展中的責任及分工,并推動綠色金融更高立法,統一綠色金融標準,引導綠色金融投向,完善碳核算體系設計、評估及相關激勵等。同時,鼓勵保險行業探索綠色投融資新渠道、增加綠色金融工具新類型,并有序動員社會資本參與其中,以借助保險的專業風險管理能力來分散綠色項目投資風險。除此之外,針對碳中和的氣候變化,可專項提出碳金融工具的開發工程:如完善全國碳市場的統一建設、加快立法的配套完善,納入更多行業、企業參與其中等;并在制度保障上,做實有效市場價格、飽有較好市場流動能力,發展衍生工具等融資新渠道,進一步提高綠色市場新活躍度,以形成有效氛圍,滿足行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以“碳中和”為中心進行綠色保險承保制度革新,仍需不間斷地進行專項梳理,增加專項新品、豐富保險種類,加快研發步伐,創新碳金融工具,方能切實符合碳中和管理目標。除此之外,還應進一步優化綠色轉型和發展的推動機制,如對高、中、低風險等行業產業分門別類,試點推廣強制投保和可選擇性自愿投保等方式,以推動綠色保險的跟進進程。同時,相關部委需盡快制定綠色保險項目的其他跟進標準,并發散思維,建立健全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保險制度等,借此加大投保企業再保險供給,最終兼顧綠色保險行業發展的“擴面、增品、提標”三原則,創新保險產品,開發綠色低碳項目的企財險類型,最終健全制度、研發新品,使其切實符合碳中和管理目標。
以國家現有的“3060”戰略發展目標為指引,引導保險機構之間協同合作,規范不同綠色產品對標體系,可對整個綠色保險行業向低碳領域傾斜有所助益。同時,現有保險機構需實現綠色轉型,如設立綠色保險事業部等推動機構合作及大力培育綠色機構組織等舉措,方能引導保險資金與投資項目完善匹配,既要實現資金成本安全第一,又要引導保險資金與中長期合理回報適度協同。另外,推動保險類資金的債權、股權、期權、公募、私募等方式直接參與,繼而提高保險資金參與滲透率,并切實積極加強其與實業部門,包括農業、地質、氣象、水利等部門的聯動,持續提高風險評估、防范等專業能力。
從綠色保險行業出發,要想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就亟需放寬保險行業市場準入,給予一定稅收、資金等優惠便利,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保險機構的營運成本,從而增強其抗風險能力,最終在支持我國經濟低碳轉型最優邊界上,制定明確的認定標準,有效推動碳密集企業向低碳轉型。另外,對于信息公開標準需重新嘗試制定,方能規范企業、保險機構和政府等信息主體披露行為和披露頻率,確保保險資金專款專用,降低保險企業從業風險,加大保險行業支撐力度。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需加強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將企業環保信息及時推送給保險機構,據此可便于實行差別化定價與行政處罰,以增強保險機構的抵御風險能力,賦能碳中和戰略目標加速推進達成。
綜上,保險機構要想實現碳中和目標戰略助力,需立足當下,提高問題梳理能力,強化收益主體研發創新,并加大社會資金、資源投入等,真正實現政策導向、理念指引、思想集聚、研發創新,方能打破綠色保險行業現有瓶頸,夯實綠色發展的真正話語權,借此在碳中和目標實現中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