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華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專業成長的問題日益凸顯,一名教師的專業素養就像一座冰山,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出的知識技能,只是專業素養的極小部分(約10%),如冰山一角,可稱為顯性素養。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應具備的專業理念和師德,則是冰山下面隱藏的主體(約90%),可稱為隱性素養,隱性素養直接影響著教師知識與技能的發揮。新時代擁有一大批“四有好老師”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大學與政府、中小學聯手才能完成的一項事業。當前,中小學教師自我認知、情感態度、內在動機等隱性專業素養欠缺,嚴重阻礙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其中明確提出了“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要求,為師范類專業的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教師隊伍建設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如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創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為貫徹國家《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落地實施,教育部又配套出臺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意在通過培養卓越教師隊伍,打造眾多在專業上基礎扎實、教學中勇于創新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從而發揮在師范專業的旗幟排頭兵作用,引領師范人才培育的風向標。教育部2021年印發的《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等文件,分別明確了中學教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基本能力。文件中對教師的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師德踐行能力涵蓋了遵守師德規范、涵養教育情懷兩項內容,強調了師德師風的重要性,引導教師不斷切磋琢磨德行以維持涵養、提高境界。教學實踐能力涵蓋了專業知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幾個方面,細化了師范專業學生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的標準。綜合育人能力涵蓋了班級指導的開展、課程育人的實施、育人活動的組織幾個方面,進一步強調了育人為本的教育本質,明確了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自主發展能力從注重專業成長、主動交流合作兩個維度來提出,提倡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水平。《能力標準》中對師范生應該掌握的能力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和考核標準。師范院校要對照中小學教師職業能力標準,努力提高師范生各項專業技能,為此,項目組依托陜西省教改重點攻關項目探索實踐,形成了“‘U-G-S’(指大學—政府—學校,旨在將大學、政府、學校聯動起來進行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下中小學教師隱性專業成長”成果,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教學成效。
中小學教師對隱性專業成長的理解普遍不足。現階段,對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解普遍存在只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共性問題,過于偏向技術性,對專業情感、實踐反思等重視不夠。
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能有待提高。當前中小學教師職業技能欠缺與師范生的實踐教學體系缺乏系統性、持續性有關,雖在已有的模擬教學、見習、實習等傳統方式上有所探索,但實踐時間短,形式化較嚴重。
中小學教師專業培養機制合作關系尚需改進。地方政府機構和高等教育院校同中小學之間的合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高等院校和中小學之間的合作交流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也需要建立科學的監測和評價體系。
確立隱性成長的培養理念內涵。在現有理論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實踐檢驗,進而提出中小學教師隱性成長面臨的普遍問題,即隱性成長不能直接等同于直觀的教育技巧或教學技術,而是需要蘊含著教師對專業的理解及體驗,需要深度融合教師的學識、價值觀念及情感。中小學教師應通過隱性專業成長實踐社群打造“見習、研習和實習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中小學教師專業培養機制模式要勇于創新。政府機構、高等院校要與中小學深度交流,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共享教學資源及課程。在監測與評價過程中,要運用自我與他人評價、量化與質化評價等多種形式動態監測,促進中小學教師隱性專業成長。
以專業認證為契機,構建著眼于卓越師范生培養的“1+2+3”人才培養模式,即圍繞一個目標,突出兩個加強,實現三個適應。以提高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技能為目標,以培養更多的卓越中小學教師為手段,著重加強教師教育類課程體系建設和師范生專業實踐訓練,實現師德教育與專業精神相適應、學生素質提升與持續發展相適應、培養質量與中學需求相適應。
根據師范生“一踐行,三學會”的要求,完善師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以小學教育專業為例,應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和持續發展的原則,整體規劃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路徑,構建“四步聯動”的實踐教學體系。
“四步聯動”指將課堂實訓、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等教育實踐環節貫穿大學四年教學,實現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貫通,根據小學教學的真實情況,逐步逐次推進具體實踐訓練,如一年級開展教育見習1周;二年級開展教育見習2 周;三年級開展教學實習8 周,分兩學期完成,其中包含教育研習2周;四年級畢業實習8周,其中包含教育研習2周。通過“四年全程不斷線”的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師德培養與教師專業能力培養大幅提升。
同時,要加強對卓越師范生專業技能開展研究與實踐,堅持育人為本、實踐導向,以課程學習為先導,以過程實訓為重點,持續養成、綜合提升師范生專業技能,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遵循“體驗式—參與式—操作式”遞進的原則。將師范生專業技能培養與達標考核有機結合,促進師范生全面發展。
運用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構建卓越師范生“1+2+3”培養體系,助推中小學教師隱性專業成長,將教師情感及價值觀取向等多重因素融入到隱性成長培養的范疇中,從教師的深層認知架構入手,突破傳統的技術工具手段思維,多維度提升、拓寬中小學教師隱性專業成長觀。
創建卓越師范生“1+2+3”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優化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推行課堂革命,打造金課,摒棄了理論與實踐二元對立的思維慣性,實現了大中小學的聯手。構建了“見習、研習和實習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彌補了傳統見習、實習形式化、時間短等缺陷,助推中小學教師隱性專業成長開展得更加深入、系統。
強化教育實踐環節,以制度推動師范生技能水平提升。師范專業注重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情懷,增強師范生師德體驗、教學體驗、班主任工作體驗,培養學生反思能力和基礎教育科研能力。為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學校陸續出臺了《師范生教學技能全員考核實施方案》《教育實習管理辦法》等文件,切實提高了學校教師教育的專業化水平和人才質量。
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師范生技能大賽,以比賽促進師范生技能再提高。該項比賽分為學前教育組、小學教育組和中學教育組三個組別,以考核師范生通用技能和專業技能為重點。各組比賽內容有所不同,如學前教育組比賽內容包括語言表達、專業教學技能展示(教學設計與說課稿、模擬上課、課件制作或教具制作)兩項;小學和中學教育組比賽內容包括書寫、語言表達、課堂教學綜合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三項。開展教師技能競賽活動,“說、唱、彈、舞、書、畫”六藝綻放,讓優秀師范生脫穎而出,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通過多層次、多類型隱性專業成長培養平臺的搭建,形成中小學教師隱性專業成長培養的網絡系統,從政策、實踐和理論的多個維度同時增強對中小學教師培養的支持力度。創建全員達標、方法多樣的評價機制,凸顯評價的發展性,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