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環境保護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周旋
廣東地區的城鎮化發展以珠三角城市群發展為中心,通過聯結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帶動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形成了城市群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廣東模式。廣州處于珠三角地區的北部,其發展屬于廣東模式。在廣州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雖然產業發展迅速,經濟發展水平得以提升,但是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消極影響。下文中將基于兩者之間的關系,梳理廣東的城鎮化發展對于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影響,從而提出策略,協調城鎮化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國外地區的學者對城市群地區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早于國內。自19世紀起,國外地區的學者就開始了對兩者關系的研究,這與國外的工業化進程早于我國有關。最早對兩者進行研究并且得出研究結論的是英國學者RobertOwen。他認為,城鎮化的發展與生態問題之間存在某種聯系并且提出了一種假設,這種假設后來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地區。它是EKC,中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設。在驗證之后,RobertOwen得出結論: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同該地區的生態環境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呈現出倒U型。
國內學者關于城市群地區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已經獲得了研究成果。以地區為標準歸納不同學者的研究可以得知,郭海玲、唐明菊以關中平原地區為研究對象,探討該地區的城市群地區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李秋穎、杜霞以山東半島的城市群為例展開了分析和探討;魏岳恒、方創琳以京津冀地區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經濟發展與城鎮化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史越以呼包鄂榆地區為研究地區,進行了探討分析。從研究方向來看,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部分學者針對兩者之間的協調性開展了理論分析,探討如何實現城市群地區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一部分學者針對兩者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建立耦合模型分析并得出了兩者之間的作用規律。從研究成果來看,所有的學者都認為城市群地區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交互脅迫的關系,兩者之間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另外一方的發展,導致其變化。因此,廣州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受到城市群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同時,如果能夠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實現綠色發展,那么也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有學者將城市的發展稱之為韌性,如果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那么就能夠提升城市的韌性。
在廣東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空氣污染情況愈演愈烈。一方面,對于該地區的空氣污染源排查不力。改善空氣質量,首先應當明確該地區的空氣污染出現的原因,針對空氣污染出現的源頭進行治理,有利于加快空氣污染整治的進程,提高空氣污染整治的效果;另一方面,該地區的空氣污染治理工作效果不佳。在明確污染源后,應當建立相應的污染監督管理機制。加強監督和管理,有利于減少污染的排放,同時還可以通過相應的懲罰機制配合污染監督和管理。然而,該地區當前的空氣污染情況始終無法得到有效改善。
在廣東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水環境問題突出。一方面,城市地區的污水排水系統不完善。人們的生產生活將會產生大量的污水,將污水處理后予以集中排放,有利于保護水環境。由于污水排放系統不完善,因此大量的生活和生產污水無法得到處理即經排放,由此導致水環境污染情況出現。水環境受到污染,同時也造成了水環境生態系統的失衡;另一方面,雨水收集和處理系統不完善,導致該地區容易爆發洪澇災害。該地區的河道水環境污染嚴重,這也會增加洪澇災害爆發的風險。該地區的降雨量較大,因此城市地區應當建設完善的雨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如果能夠建設完善的雨水收集和處理系統,那么就能夠為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提供保障,同時,也能夠為減少洪澇災害發生提供支持。由于這兩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制約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造成了水環境的污染,另外還提高了該地區的洪澇災害風險。
在廣東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綠化建設嚴重不足。綠地建設工作的開展可以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因此,對于城鎮化發展而言,一方面,應當擴大城市綠地的建設面積。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合理搭配植物打造獨特的城市明信片。通過建設綠地生態系統,提高城市生活的空氣質量;另一方面,應當合理利用城市周圍的土地,打造城市綠地空間環境,改善生態環境。然而,當前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綠地建設嚴重不足。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對于該項工作的開展沒有足夠重視,制約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城鎮化的進程。
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一方面,城中村的環境同其他城鎮地區的環境之間存在不協調之處。城中村的生態環境相對比而言比較差。在城鎮發展過程中,應當提高整體的城鎮化水平,但是不應當忽略城中村的改造工作。然而,當前的城鎮發展過程中,忽略了對于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忽略了城中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問題;另一方面,城鎮地區同周圍郊區之間的環境存在不協調之處。周圍郊區的土地利用率較低,但是城鎮地區的利用率高,且城鎮地區土地資源嚴重不足。針對城鎮周圍的郊區土地也可以實現充分利用。同時,在當前的城鎮發展過程中,忽略了對于郊區土地的管理,郊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也間接影響到了城鎮化的發展,導致了城鎮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失衡。
在空氣污染治理的過程中,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應當針對空氣污染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調查研究表明,通常情況下,空氣污染出現的原因是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根據廣州的實際情況開展調查工作,明確該地區的污染類型,而后給予針對性治理,有利于提高治理的效果。大氣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工業污染所導致的,有可能是交通尾氣所導致的。明確大氣污染所產生的原因,對污染源進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加快空氣治理的進程。如果是工業污染所導致的那么就需要加快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同時還應當要求工業生產企業配備相應的空氣污染處理設備。如果是交通尾氣所導致的,那么就應當提倡節能減排的生活理念,倡導綠色通行。如果是固體污染所導致的,那么就需要根據固體污染產生的原因,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另一方面,應當建立健全空氣質量監測機制,同時在廣州的各個區域內設置監測點監測空氣質量。杜絕在監測點噴灑水的行為,以保證監測結果的準確性。
在水環境生態污染治理過程中,首先,應當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機制,建設污水排放系統。污水處理機制的建立有利于規范生產生活污水排放行為,有利于減少和禁止違章處理的污水排放行為發生。建設污水排放系統能夠為污水排放提供設備支持。在城鎮規劃的過程中,應當對本地區的污水排放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和調查,明確不同的地區對于污水排放的設備要求,從而實現污水處理的設備覆蓋。其次,應當建立雨水收集存儲系統。該系統的建立能夠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的情況。最后,應當建立污水排放監督管理機制。在污水排放的過程中,由于人們的重視程度不足,因此肆意排放污水造成了水環境的生態污染。如果能夠實現實時的監督和管理,并且配合相應懲罰機制,那么就能夠提高人們的重視度,同時還能夠改善肆意排放污水的狀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實時監督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社會支持。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打造智慧城市建立實時監督和管理體系,提高城市建設水平,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一方面,在城市內部應當擴大綠地的建設面積。可以根據本地區的氣候選擇適合種植的植物種類,通過科學合理的植物搭配打造綠色空間。在選擇植物種類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喬木和灌木打造具有層次的綠地空間;另一方面,應當合理利用城市地區的土地,同時還應當合理調配周圍地區的閑置土地,將其打造成為綠地公園。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高樓聳立,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可以通過增加綠地面積提高建筑物的價值,從而實現垂直綠化的發展。總之,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應當通過建立綠化網絡系統擴大林地或草地等面積的規模,從而實現對于城市空氣的調節[1]。
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應當建立健全引導機制,通過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加快推進企業的發展轉型,促進企業實現綠色發展,促進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首先,當地政府應當通過政策支持給予企業升級轉型的動力。如果企業能夠實現科技水平的提升,那么當地政府可以給予相應的研發激勵。研發激勵應當包括但不限于獎勵金。除此之外,還可以給予企業相應的稱號等榮譽激勵。由此可以激勵企業實現低碳綠色的技術升級和改造,能夠降低對于高耗能資源的消費需求,助力企業的綠色發展。其次,當地政府應當建立服務機制,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政策引導服務,幫助該地區的企業了解企業升級轉型的政策。政府部門可以召開行業會議,就企業升級轉型的問題和科技研發的問題進行討論,從而幫助本地區的企業意識到綠色發展對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促進企業行為意識的轉變。具體而言,可以將企業的轉型升級分為三大板塊。其一,政府應當引導企業進行產業升級和改造,主要內容包括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產業。由此,可以減少工業生產所帶來的空氣污染物排放。其二,政府應當引導企業大力發展節能產業。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財稅政策,支持推動節能產業的發展。其三,政府應當引導環保產業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由此,可以實現工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同時還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對于能源的損耗。最后,當地政府應當建立城市服務體系。該服務體系的建立包括特許經營的事項,以及準入標準等內容,同時還應當針對公民提供相應的環境服務。城鎮居民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各有差異。增強城鎮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能夠減少污染環境行為的發生。可以通過提供相應的環境服務,加強對于城鎮居民的教育力度,普及和推廣綠色消費以及綠色生活理念。舉例說明,廣州可以通過提供垃圾分類服務,增強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居民的良好生活習慣。在以往的垃圾分類服務的過程中,雖然配備了志愿者,但是垃圾分類的效果不佳[2]。在沒有志愿者引導的情況下,居民完成垃圾分類的效果無法達到預期。因此,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應當繼續探索如何才能夠通過提供環境服務幫助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應當保證城鎮發展和城中村發展的協調性。應當加強對城中村的綜合治理,可以通過異地搬遷或其他形式實現對于城中村的綜合治理,提高城中村的城鎮化水平,提高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城中村的地理位置優越,但是改造問題存在難度。如果將城中村的改造問題置之不顧,那么將會影響到整體的城鎮化發展。在傳統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忽略了城中村的生態環境治理問題和發展問題。應當改變傳統的工作思路,助力城鎮發展和城中村發展的協調一致。其次,應當充分利用郊區的土地,促進郊區和城鎮化的協同發展[3]。郊區土地的利用可以通過擴大林地面積,提高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同時,也可以通過發展特色旅游業或花卉產業,實現對于郊區統一的綜合利用。最后,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應當注重郊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兩者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可以通過改善郊區的生態環境,促進城鎮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
綜上所述,城市群地區城鎮化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在廣州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應當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從而促進城鎮化發展。本文在闡述國內外對兩者關系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對當前廣州的城市群地區城鎮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總結,并且從加強空氣質量管理、整治水環境生態污染、打造城市綠化網絡系統、建立健全引導機制、改善城市周邊環境等五個層面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希望能夠通過本文的分析和探討為廣州的城鎮化發展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供支持。
相關鏈接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 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一個地區常住于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城鎮化是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的過程,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當前,世界城鎮化水平已超過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所謂城鎮化,就是農鄉格局進一步提高綜合配套設施,個體人員各司其職,提高現代進程。
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地點向城鎮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向城鎮二、三產業的轉移。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
“城鎮化”一詞出現很顯然要晚于“城市化”,這是中國學者創造的一個新詞匯,很多學者主張使用“城鎮化”一詞。1991年,辜勝阻在《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鎮化”的概念,在后來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國的城鎮化概念,并獲得一批頗有見解、影響較廣的研究成果。與城市化的概念一樣,“城鎮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爭鳴的景象,至今尚無統一的概念。不過,就數量看,對城鎮化“概念”的論述要少于“城市化”。據粗略估計,在2012年之前,關于城鎮化的概念,至少在20種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國西部地區現實的觀點是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是衡量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