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彥
論文的寫作有三個層面,一是主題,二是語言,三是結構。主題是立意和觀點,語言是用詞和句法,結構是邏輯關系。其中,主題體現的是論文的價值。通過與齊美煜共同撰寫的《融媒創新助力重大主題報道破圈出彩——江西日報社做好黨的二十大宣傳報道的思考》一文,就論文寫作談幾點思考。
第一點,如何確定主題。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黨代會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宣傳報道,無疑是2022年乃至未來幾年新聞界最重大的主題。我們的論文就是圍繞以這一重大主題展開的。
在黨的二十大報道中,江西日報社所屬媒體八件作品四次受到中宣部表揚,這個成績在全國省級黨報位居前列。我們當時就想,如果認真總結梳理,提煉其中經驗做法,將對我們今后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正在這個時間節點,江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在全省新聞界舉辦“新時代重大主題報道創新與實踐”新聞理論交流及征文活動,我們有適逢其時之感,當即決心以最好的方式去呈現、去揭示、去論證。
第二點,如何解構主題。確定主題是寫作的起點,有了主題就會有寫作的沖動。好的主題要靠寫作來實現。我們常感到有的主題也是重大主題,但寫完之后,怎么都覺得或平淡無奇或故作高深。其成敗關鍵在于是否做到精準地解構主題。語言和結構都是為了實現主題。
動筆之前,我們不僅對受表揚的作品展開分析,還系統梳理了黨的二十大期間江西日報社推出的所有策劃、報道、版面及融媒作品,一篇篇細讀,一個個賞析。我們先搜集受到中宣部表揚的八件作品,然后找了一堆各自覺得做得好的作品,不斷拆解主題,建立主題庫,再對應到我們寫作的一個個論點中去。 通過對樣本反復地比對、研究、分析,全媒、多維、互動,年輕化、輕量化、平等化、可視化、破圈出彩,這些成了我們二十大報道最核心的詞匯。為此,我們解構了年輕化表達、可視化呈現、輕量化集成、及時化抵達、平等化互動五大要素。當我們確定了這“五化”的內核,再去思考和組織素材。這也是我們論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文章改了八九遍,很辛苦。合作的小伙伴說,每次修改都像掉一層皮,似強迫癥一般“吹毛求疵”。我們還請江西日報社總檢查梁瑞穎同志幫忙把關,大到語句措辭,小到標點符號、文獻引用,總檢查給出了不少完善意見。此外,我們還考慮了論文結構嚴謹性、內容創新性、參考文獻價值等因素。我們對這篇論文的寫作很認真,帶著問題去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又獲得了新的收獲,再反反復復精心打磨,最終獲得了一個比較滿意的作品。這好比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讓我們既驚喜又頗有成就感。
第三點,如何穿透主題。隨著寫作的深入,肯定會不斷地修正主題,直到最后再確定。當我們掌握的素材、信息越多,關于選題的知識儲備也就越多,對選題的認識理解也隨之不斷加深,也就越有接近本質的可能。接近本質,就是穿透選題的過程。這也是我們論文第三部分啟示思考的主要內容。的確,重大典型、重大主題、重要會議、重大成就等重大題材報道實踐中,如何以正確輿論有效引導受眾?如何在符合新聞自身規律的“合規律”傳播中,達到符合宣傳報道目的的“合目的”性?這些都是主流媒體要持續答好的時代之問。
融媒時代, 主流媒體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是一個系統工程,須有靜水流深的“潛功”、唯快不破的“快功”,還要有聯接中外的“傳功”。這些都要落實到新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離不開每一個新聞人的努力。 我們不能只顧流量不顧質量,也不能完全無視流量,畢竟沒有抵達的傳播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傳播;也不能視技術為末流,要增強本領,融進去,做到“有幾把刷子”,創新“主流敘述”。誠然,內容品質與速度流量的博弈,很考驗人,其中的痛苦與喜悅也難以言表,但這終將會成為一種刻骨銘心的體驗——你為這份事業奉獻過、付出過、收獲過,無悔也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