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玉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大學語文課程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更肩負著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品德修養,建立文化自信,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課堂知識、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之外,還應充分挖掘出涵養人格魅力、提升道德品質的思政素材,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成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從而推動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建設與發展。
自媒體內容廣泛,且具有平民化、易操作、傳播快、智能化等特點,因而在現代社會獲得快速發展。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使得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深受自媒體的影響,學生已經不再滿足于從傳統的課堂中獲取知識,而會順應潮流,充分利用自媒體的優勢,打造新的學習環境和方式。大學語文課程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母語理解與應用能力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8年,在《關于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1431號(教育類136號)提案答復的函》中,教育部又明確表態:“今后,我們將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導和支持高校進一步強化‘大學語文’教學地位,提升‘大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因此,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緊跟時代的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大學語文教學中,既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又能實現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滲透,還能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滿足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
課程思政是現代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課程思政不能牽強附會,要以巧妙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開展,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自媒體特有的優勢,拓展學習方式,利用MOOC或超星學習通開展混合式教學,延伸語文學習場所,使課程思政不再局限于課堂,而能夠多層面、立體化展開,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大學語文課程內容豐富、覆蓋面廣,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文學史知識體系,還能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當前我國高校已建成相對成熟的大學課程資源體系及指導理念,為高校各門課程進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現有課程體系存在一定時限性和傳統性問題(例如部分現行教材在編寫時并沒有明確體現思政元素),無法充分實現與時俱進的、多元的、易于學生接受的思政育人目標[1]。因此在大學語文課程中發揮自媒體的優勢,豐富思政教學手段,能推動高校語文教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滿足學生對多樣化個性化教學的期望。
筆者以本校英語專業一年級的班級為試點班,展開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在教授第一單元《詩經》《楚辭》的過程中,以自媒體平臺為媒介,展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挖掘作品當中的思政元素,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了解作品背后的思政元素,通過深度講解和對比學習,培養英語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提升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1.明確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三維目標:幫助學生掌握中國古典詩詞抒情言志的傳統,使學生具備自主鑒賞《詩經》和《楚辭》的能力;通過構建精神家園,涵養人格魅力,提高道德品質,堅定理想信念;使詩歌發揮中國傳統詩教的社會功用,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
2.明確思政育人目標。通過分析和提取所教授單元課文的內容,立足專業基礎,將教學內容分為了“文化自信立師德”與“家國情懷鑄師魂”兩大模塊,以期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文化歸屬感,在建立文化自信中實現立教師之德,在感悟古人家國情懷中鑄職業之魂,為振興鄉村教育而努力。
3.確立教學方法。在學習通平臺發布課前任務清單,學生通過課前查閱資料、觀看慕課、完成分組任務;課中通過講授、小組討論,合作評價等方式,進行探究式學習;課后進行拓展延伸,完成學習通平臺發布的作業。理清思政元素,使思政貫穿教學全過程,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的運用,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4.課后反思。要求學生在課后撰寫個人學習反思報告,對本堂課的課程思政教學進行反饋。
本課程選用教材為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本文以《大學語文》第一單元的課文《山鬼》課堂教學活動為案例,介紹分析如何利用自媒體互聯網平臺打造潤物細無聲的課程思政教育。《山鬼》是《九歌》當中的一部作品,詩中講述的是山中女神山鬼精心打扮與心上人赴約卻久候不至的愛情故事。學生在初步了解詩歌大意時都會認為這是一部普通的愛情詩歌。但學生按照文本的理解,就完全忽略了詩中蘊藏的思政元素。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挖掘詩歌當中的思政元素,教師在課前,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有關屈原生平的相關視頻和名家講解,并安排多元化學習任務,如讓學生了解屈原詩歌的寫作背景,理解屈原以男女之情寫君臣關系的“香草美人”的特殊用法,為后期融入思政教育做好鋪墊。
在課文講解部分,通過呈現圖片,幫助學生觀察山鬼出場的裝扮之物,薜荔、女蘿、辛夷、桂旗、芳馨等,結合屈原生平經歷和之前所學《離騷》,理解屈原以香草作為山鬼的佩飾之用意,幫助學生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并進行觸類旁通,明確山鬼這一美好的形象是屈原內在品質的外化體現,寄予著屈原美好的理想。又通過播放作品朗讀的音頻,增加學生對該詩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體會到山鬼猜測、疑慮、自我寬慰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對山鬼未等來心上人的焦急與絕望能感同身受,結合課前預習,引發學生思考,這一失信對山鬼來說意味著什么,對屈原來說又代表著什么。引導學生將山鬼遭遇和屈原遭遇相結合,找出二者的共通性,使學生為屈原被楚王疏遠、美政理想無法實現的苦悶而感同身受,從而理解到山鬼與心上人赴約久候不至,象征著屈原愛國理想難以實現,使學生為屈原的家國情懷所感染,為他無私奉獻,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打動。再通過嗶哩嗶哩網站播放屈原投江的視頻,深化學生對屈原家國情懷的認識,激發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愛國教育,實現思政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為了使學生在詩歌學習階段能更好地理解詩歌思政主題,我們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自媒體預習時思考四個問題:1.屈原為何以香草為喻;2.屈原為何以山鬼自比;3.后世有沒有類似的寫法;4.談談對屈原家國情懷的認識。并在課堂上利用學習通平臺發布問題討論。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情緒非常高漲,在問題討論階段積極性極高,充分利用課前查閱的資料發表自己的觀點,陳述相關理由,針對問題一,從楚地文化、風俗、楚人的喜好入手,制作成短視頻進行闡述,清晰明了;針對問題二,參考網絡上的專家解讀,提煉自己的觀點;在問題三的環節,課堂討論氛圍濃厚,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建構進行知識遷移,通過自媒體平臺的智能推送,找出詩歌中比喻象征的用法,開拓思維;在最后一個問題中,學生從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杜甫、陸游等談到現代愛國人士,進一步提出了當代青年對國家命運的關注與思考,結合當下國情,談談作為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該如何最大限度地在未來工作崗位發揮自己的價值,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以一種新的方式在英語教學中傳承,提高鄉村教學質量。在討論的過程中,利用學習通平臺展開生生評價,提高課堂趣味性,增加課堂互動性。這樣的學習效果對于完成本課程思政目標,即關注國家命運,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堅定理想信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這一教學案例表明,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自媒體平臺,融入自媒體素材,既符合當代大學生對知識獲取渠道多元化的要求,又能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展開趣味性和互動性強的方式,深化他們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進一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
為了深化思政育人效果,在結束課堂教學之后,給學生發布課后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自媒體平臺,挖掘本單元《詩經》《衛風·伯兮》一詩的思政元素,形成課后反饋報告。在提交的反思報告中,學生均提出了自己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具備的品質,通過古典詩詞涵養精神品格,形成思辨性思維,在中西文化的差異和碰撞中,突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堅定學生的中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利用自媒體打造第二課堂,既能發揮大學語文學科的優勢,又能進一步涵養學生的精神品格,提升人文素養,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染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
作為語文教育的主體,教師和學生都要明確自己作為自媒體主體的地位,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對紛繁雜亂的自媒體信息做正確的辨析,利用自媒體技術進行正面的文化傳播與教學普及。例如成立班級微信公眾號或注冊班級視頻號,將課文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在微信公眾號或嗶哩嗶哩網站進行投稿制作,在班級內進行宣傳和評比,提高自媒體平臺在教學中的影響力,將“立身”“守心”“齊家”“忠君”“憂國”等思政元素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文化吸引力與精神感召力。
充分利用自媒體“音、視、文、畫”的視聽優勢,采用“微課堂”“微教程”“微公號”等教學模式自制媒體信息進行視頻教程教學、直播教學、資訊互動教學。[2]積極搭建自媒體校園學習平臺,鼓勵教師將學習成果、課題研究、反思教學以及當下的時事熱點、優質的課程思政資源發布在校園平臺上,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提供一個開放的網絡學習場所,每日更新學習內容,鼓勵學生每日登錄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后臺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設置相關的學分,如觀看視頻、閱讀文章、解答題目、發表評論等,將學習成果最終納入考核當中。這一平臺的打造,為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充分的學習場所,也為學生群體塑造了一個有引領性作用的網絡社交空間和學習空間。
在大學語文的思政教學中,課文中的思政元素往往來源于文本內容,尤其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思政元素的主體都為古代先賢,學生雖能理解,但還是存在一定的距離感,缺乏時代性。因而教師可根據所授內容的適配性,選擇合適的自媒體素材,借助課文的主題內容,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大學語文《登高》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利用自媒體平臺為學生推送杜甫的生平和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之成因外,還可以聯系當下,結合疫情大考,選擇當今社會與杜甫有著同樣憂國憂民情懷的鐘南山院士以及在疫情中不顧個人安危、積極投身到抗疫一線的社會人士,幫助學生理解詩中貫穿古今的家國情懷,這樣既可以拉近學生與思政主體的距離,也可以使學生以之為榜樣,引導學生產生思想共鳴,明確個人命運與國家社會命運相關聯,從而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展現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該自媒體素材的巧妙融合,相較于說教式的課堂,更具有說服力,也更能達到春風化雨般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自媒體由于其簡單化、便捷化、平民化等特點迅速占領了各大網絡平臺專項移動端,使參與自媒體的人群及自媒體信息覆蓋的人群大大增加。[3]從而導致媒體信息良莠不齊的現象。因此教師在選擇自媒體素材的同時,還應對自媒體主體進行了解和評估,選擇正能量的素材融入教學當中,以期實現更好的效果。
大學語文作為高校大學生的基礎課程,肩負著培養人的重任。而自媒體的不斷發展與深入,增強了大學語文課程的時代內涵與現實意義,同時為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育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學生群體,高校語文教師應緊跟時代潮流,充分利用自媒體這一時代產物,推進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開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