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陳海香
(江西中醫藥大學)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等中醫藥院校是為國家培養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陣地。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醫藥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直接影響著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可見,有效幫助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引導中醫藥高等院校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高等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中顯得非常重要。
“獲得感”一詞最初是指作為一種檢驗社會發展最優標準的“標尺”。2017年教育部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提出:“切實增強當代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此后,“獲得感”就成為思政課教學中常提常新的話題。
在《現代漢語辭典》中,對“獲得感”的解釋為:“獲得”有取得、得到之意。“感”在詞典中大多是感覺、感想的意思。“獲得”和“感”緊密相連,“獲得”是“感”的基礎和前提,“感”是“獲得”之后的結果和情感的升華,二者具有因果遞進的關系[1]。因此,獲得感是一種獲得了才會有的感受。
目前,學術界對“獲得感”還未達成一致的認識。本文認為思政課獲得感,就是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獲得了精神上的升華,滿足了自身發展的需要,從而得到與自己心里預期相符合的正面的、積極的持久心理感受。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大學生現實需要是獲得感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二是大學生的心理感受是獲得感產生的依據。兩者相符合時,就會產生正向的心理體驗,即獲得感,反之就不會產生相應的獲得感。
為了能夠深入掌握高等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現狀,筆者以江西中醫藥大學在校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星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進行了調研。此次調研共有3101名大學生參與。其中以中醫藥類專業學生為主,占68.17%。考慮思政課開設主要在一、二年級,因此調研對象主要選取大一、大二學生,共占74.14%。問卷內容主要從大學生對學校開設的思政課的認同度,思政課教師教學方式方法、思政課獲得感提升措施及影響因素等幾個方面進行調研,獲取了相關數據,掌握了我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現狀,并針對性提出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途徑,期望對中醫藥高等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筆者通過調查顯示,對“思政課開設有無必要”這一問題,51.02%的大學生認為“很有必要”,43.6%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對“上思政課的目的”這一問題,90.71%的學生認為上思政課有利于提高政治意識,71.56%的學生認為畢業后有利于考研、考公務員,20.54%的學生認為只是因為課程學分,沒辦法要上思政課;對“通過上思政課最大的收獲”這一問題,34.47%的學生認為有利于道德的提升,22.48%的學生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和執行力增強了,22.38%的學生深刻領會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11.35%的學生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觀點方法;在對待上思政課態度方面,79.68%的學生能夠積極上課,掌握課程知識,64.91%的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但也有29.54%的學生認為主要是應付考研或者考公務員,28.8%的學生認為主要是應付考試;在對學校思政課總體評價方面,有55.27%的學生認為比較滿意,剛剛好,有24.93%認為非常滿意,感覺還想上,18.19%的學生認為一般,還有提升的空間,僅有極少部分人不滿意。這些數據說明我校大學生對學校開設的思政課總體滿意,認為對他們是有幫助的,上思政課的目的也很明確,我校大部分學生也愿意,并積極主動上思政課,對學校思政課有獲得感。
通過調查顯示,問到影響您對思政課持積極態度因素方面,82.68%的學生認為老師教學方式及個人魅力,67.14%的學生認為教學模式,65.95%的學生認為課程對自身的綜合素養的提升程度。在思政課教學中,希望老師能夠用經典的案例分析社會的有80.17%,用真理的力量吸引學生占72.82%,透徹的職業規劃引導學生有63.53%,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引學生有59.5%。在課堂教學中,有87.13%的學生認為老師應該引用案例、影像資料,加深理論理解。有63.24%學生認為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行互動性教學。有53.76%的學生認為走出課堂,開展實踐。45.63%學生分組討論,老師點評。影響學生對教師評價的主要因素,其中有59.17%的學生認為是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單一。54.72%的學生認為教師上課語言沒有吸引力,理論知識掌握的不深、不透,也缺乏掌握本學科前沿知識。32.41%的學生認為有教師講課照本宣科,沒有與社會現實相結合,自己對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做到真信、真懂。27.25%的學生認為教師上課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會與學生溝通,對學生學習關心不夠。對“教學內容”是否有印象的回答,其中您覺得部分有深刻印象,部分忘記了,占了76.39%。基本沒印象,偶爾記得一點點,占12.19%。全部有深刻印象,占10.32%。可見,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模式、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及教師個人魅力等方面,這些都會影響到大學生上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希望教師教學內容能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采用案例式方式教學,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采用互動式教學,積極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通過調研顯示,有86.52%的學生認為思政課要與社會實際相結合,要回應學生關注的重難問題及社會熱點問題,63.62%的學生認為思政課要結合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要加強實踐教學。30.86%的學生認為改革考試、評定成績的方式。30.35%學生認為縮小課堂規模。在對學校哪些思政課教學讓您有“獲得感”問題上, 有 63.88%學生認為紅色影院,有54.24%認為大學生講思政課,有44.86%學生認為學校舉行的歷史劇表演大賽,有36.12%認為參加暑期校外實踐教學,有36.12%學生認為模擬法庭。從這些數據分析得知,學生對思政課獲得感,主要取決于所學知識是否與實際相結合,有無解答難點,回應熱點。是否采用先進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等。從學生對學校開設的思政課滿意度數據也可以看出,走出教室觀看電影,能讓學生參與的如大學生講思政課、歷史劇表演大賽、模擬法庭等活動,這些與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理論知識不同,能夠充分有效發揮大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在愉悅的活動氛圍中接受教育,啟迪思想,堅定理想信念,提升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在問到“您覺得所謂的‘獲得感’主要來自于”的問題時,72.75%的學生認為課堂上所學的課程知識對自身思想、行為等有幫助;68.85%的學生認為教學模式多樣化、生動性;62.79%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的個人魅力;58.85%的學生認為理論聯系實際,能夠轉換學生思維方向。 對于“從個人角度講,如何才能有效獲得‘獲得感’”這個問題,80.26%的學生認為,積極結合社會熱點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71.04%的學生認為積極與老師溝通、多互動解決問題;57.08%的學生認為多觀看視頻,提高自己對政治的理解;51.89%的學生認為課后要多復習。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要結合社會實際,切入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答疑學生對社會認知的困惑,引導幫助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通過以上調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大學生對學校開設的思政課是認可的,認為學習思政課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幫助,也表示對思政課有獲得感。但通過問卷分析也發現要提高我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增強我校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就需要從思政課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學方法與手段、思政課教師隊伍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優化,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
當前,在校大學生都是“00后”,他們都是生活在一個價值觀多樣、經濟開放、互聯網發達的時代,這一代青年具有追求實現個性化的價值、網絡生活方式、務實的人生理想等幾個特點,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作為思政課教師,要把握這一群體的現實特點及需求,從他們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調整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切實發揮好思政課立德樹人主渠道作用。
同時,結合調研分析得知,大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要有獲得感,思政課的內容就要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為學生答疑解惑。因此,思政課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時,要結合社會發展實際、學校和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調整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如可以將抗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時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作為教學案例來講授;將中醫藥經典文獻、紅色衛生事業發展史,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的相關指示批示精神等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知識融入教學中。課堂上,也可以向學生講述大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如我校附屬醫院的抗疫故事、國醫大師的故事等,以增強課程內容的說服力。
總之,要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就需要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即不僅要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知識,還要積極回應學生關切的疑難點問題,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
“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河,但是沒有橋或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2]。要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就要優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眼球,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不斷激發大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
當前,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政課除了傳授理論知識外,還要傳遞思想,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為此,思政課的育人功能不可替代,這就對思政課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調研中發現,學生希望老師在課堂講授中采用案例式教學,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采取互動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走出課堂,開展社會實踐等方式來增強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因此,深化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改革,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課堂上,要堅持問題導向,改變教師傳統的“一言堂”,采取灌輸式與啟發式相結合,可以通過豐富教學形式,如演講、小組討論、開展主題辯論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不斷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同時也要結合信息化時代的社會大背景,充分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優化思政課教學手段。借助新媒體技術,如抖音小視頻、西瓜視頻、VR、慕課等手段使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讓思政課真正“活起來”,既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又觸及他們的心靈,不僅增強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又充分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
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因此,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關鍵取決于思政課教師。調查中發現,學生注重評價教師的教學方式,掌握的本學科知識等方面。因此,要不斷優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在教師中多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課教師教育教學培訓,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業務水平。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高校思政課教師需具備廣博的知識素養,即不僅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還要具備文、史、哲等各個方面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將深奧的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道理,避免干巴巴的說教。否則,課堂教學就會空洞單調乏味,教學效果不佳。
另外,要健全完善教師選拔培養機制,確保將素質優良的教師選拔到教師隊伍中來。同時還要注重培養青年教師。因為青年教師思想活躍,干事有熱情、有干勁,是學校教學的骨干力量。學校要注重培養青年教師的政治素養及教學綜合水平,積極打造優秀教師團隊,全面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堅守育人初心,練就過硬的本領,提升育人能力;要立足學生實際,從教學方法入手,改進老方法,創新新方法,著力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使思政課教學更有針對性、實效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啟發。
總之,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檢驗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對于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落實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應立足學生需求,從思政課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等幾個方面來進行不斷優化,以提高大學生思政課教學質量,積極打造鮮活而有溫度的思政課,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從而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努力使之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