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江 蔣志輝(通訊作者)
(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阿拉爾 843300)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農業產業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在我國鄉村地區,農業產業較為單一和分散,這對農業產業在經濟市場中的發展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考慮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和創新,改進農業產業鏈模式,使其適應經濟市場的環境,同時聚合鄉村各農業產業,推動鄉村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在“小農戶”與“大市場”的不平衡、信息不流通的困境中,提高“小農戶”在“大市場”中的優勢。目前的產業模式有很多,“農戶+市場”“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農場”“互聯網+農戶”“農戶+中介機構+市場”等。
農業產業鏈有狹義概念和廣義概念兩部分,狹義的農業產業鏈指的是農產品到最終成品的過程;廣義的農業產業鏈是指因為某些原因,如技術限制或利益關聯所形成的各企業間上下游的鏈接。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產業鏈可以分為四個維度,分別為供需鏈、價值鏈、企業鏈和空間鏈。
(1)降低成本。在形成農業產業鏈的過程中,各“單元”因為利益或技術等聯系在一起,它們有著同樣的目的,就是盈利,盈利除了增加銷量以外,還可以從成本上壓縮。首先,根據微觀經濟學成本遞減規律,隨著產量的增加,每單位最終成品的單位成本會降低。其次,在各單位形成“鏈”中,省略了中間半產品再銷售的過程,即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樣每單位最終產品的單位成本會降低。最后,在單位形成鏈后,該最終產品在經濟市場談判的砝碼就增加了,畢竟對于單一單元在市場上銷售產品來說,產業鏈信任度更大。
(2)塑造品牌形象。單一單元在經濟市場中的話語權沒有那么大,其目標就是保持盈利。本文認為,這與中國部分企業家的“小居而安”思想有關,只要企業處于盈利狀態,他們就不會想到更進一步地塑造品牌。但是在形成產業鏈后,各單元高層思想的碰撞更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除此之外,產業鏈發展到一定程度,根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在成本減少、價格增加等方面已經找不出利潤增長點,品牌化不妨是一種突破,通過品牌賦值,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
(3)有利于創新。創新分為以下幾點:第一,產品創新。第二,技術創新。第三,管理方式創新。在單一單元中,因為規模較小、自身能力有限、技術不達標等造成產品種類較少。在形成產業鏈后,規模相對單一單元來說變大了,有技術或有資金來產品創新,并且在形成產業鏈后相對單一單元與市場的信息差減小,對市場的敏銳度增強,這都有益于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對于企業是非常重要的,在形成“鏈”后,各單元除了考察市場上的技術創新外,還會關注同“鏈”中其他單元的技術創新,這樣有更大概率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在形成鏈的過程中,各單元就會對自身管理進行升級,因為人數、產業,甚至是經營范圍的增加,使各單元不得不進行管理創新。
(4)有利于增加區域優勢。目前受新冠疫情、外部沖擊、產業結構變動、技術變革及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產業鏈可以發揮先天地理優勢,快速提高知名度并抵御外來產品對市場的侵占。
農業產業鏈初期,產業鏈的重點是在種植養殖戶或種養殖企業,這個階段重視的是農產品數量規模的增加和生產效率的增長。在此階段,由于農產品資源短缺,我國的目標就是讓所有人能吃上農產品,“菜籃子計劃”就是這個時期提出的。這個時期,我國一味追求產量,所以加大對農藥和化肥的投入,忽略了農藥和化肥對環境的污染。隨著種植養殖種類和規模的不斷增加,形成了種養殖大戶和種養殖企業,同時促進種養殖業的發展。此階段的農業產業鏈較短,產業鏈只存在于第一產業,農產品賦值低、農業規模小、技術不成熟。
在初級階段形成的種養殖企業中,有一部分形成了農業的龍頭企業,也有一部分其他領域的龍頭企業想要涉足農業方面,還有一部分政策引導性龍頭企業,這三個部分組成了成長期所有的龍頭企業。這個階段的模式是“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從初級階段發展到成長期階段,規模效益和范圍效益不再增加,這時就需要新的創新點。產業的橫向聯合更大規模地形成上游農產品生產,加上銷售渠道的龍頭企業下游,這就形成了成長期最常見的農業產業鏈“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此階段,產業鏈延伸到第二三產業,農產品附加值更高,生產技術也更成熟。
農業產業成熟期,節點的主體就不局限于一種單元,它可以是龍頭企業,也可以是“中介機構”,可以是合作社,也可以是平臺。在成長期到成熟期的過程中,每條產業鏈都在不斷試錯、不斷改進,當然也在不斷創新,最終找到適合當地的一種模式。在這個時期,農業產業鏈已經在三產間融合,農產品賦值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農業規模達到新高,技術也隨技術的進步而升級。
杭州蕭山的一座山上開了一家“星某克”,為什么要開在一個沒有景點也沒有游客的山頂呢?
在一片古柿林中有一棟紅色的建筑物——“如意山房”。臨浦鎮相關負責人說:“美麗鄉村建設,我們提出在古柿林建一個文旅新IP,要集游客接待中心、公共活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鄉村智慧管理中心于一體,成為蕭山文化和產業的重要展示窗口,這是建設‘如意山房’的最初設想。”現在這個山房建好之后成為一個景點,可在這里觀看藝術展覽,當然看展覽時也可以來一杯咖啡,喝著咖啡坐在高腳椅上可以看到落地窗外的古柿林。
這個村子本來已經抓住“機遇”舉辦“柿子節”,一天可以賣上萬斤柿子,現在“如意山房”開起來后,村民又回家搞起了民宿。這個例子非常有創意,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資源:“古柿林”,最后形成“農戶+大品牌+旅游業+綠色生態農業”,村民足不出戶就可以就業,產業賦值較高。
一些地方在看到其他地方發展好時,就直接復制其產業鏈模式,這是一個不明智的做法。在模式學習之后,可以先小規模實驗,如果直接大規模按照優秀模式布局,機會成本就太高了,很容易出現全軍覆沒的情況,最終的結果就是模式的水土不服,淮南為橘、淮北為枳。
要進步要發展,肯定離不開資金。不管是對農戶還是對企業來說,要想向前更近一步,就離不開資金,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其實在相對資金的來源,資金的運用更是一個難題。有些農戶或企業有了資金之后,盲目地擴張或生產種植,最終導致賠本。
農業產業鏈上游生產單元組織化程度過低,且生產規模較小,互相之間聯系較為松散,具體呈現出“有利則聚、無利則分”的現象。加工企業規模程度有限,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致使經營成本較高,加之技術程度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因此農產品加工水平較低。企業同農戶之間的合作大多是非正式的合作關系,處于產業鏈上下游的主單元或組織的組織程度較低,雙方未能實現高效合理的互動。鄉村建立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功能不健全,在保障農民利益方面還需進一步提高。
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農戶或企業特別是農戶,在生產之前并未考慮自身生產的產品是否是市場所需,往往以前生產什么現在還在生產什么,或者隨波逐流這就很可能造成供給側擠壓,最終產品銷售不出去,生產者也不能獲取收益。
所謂資源稟賦,就是我們相對他人來說哪里是強項和優勢,在發展過程中,如果利用好資源稟賦,就可以加速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另外,資源稟賦的作用是區別我方產品和他方產品,更加突出我方產品,在農業產業鏈發展初期可以快速進入市場,并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從宏觀上看,要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普及程度,簡化農村金融貸款流程,使農戶和企業更愿意接受農村金融,并運用農村金融。從微觀上看,讓更多農戶了解農村金融的作用以及獲取方式。在農戶或企業獲得農村金融的貸款后,并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是售后的開始,農村金融并不是把資金給農戶或企業就完成了任務,應該在售后對農戶或企業投資的方向和將要對產業擴大的思路做相應指導,鄉村地區金融意識相對薄弱,避免農戶或企業資金被騙。
鄉村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并在空間和結構上相對分散。將產業聚合起來,將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不僅是發展農業產業鏈的問題,還可以促進鄉村閑置勞動力的轉移。第二三產業的效益相對第一產業更高,也更有利于鄉村振興,三產融合有利于技術的提升和激發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市場競爭力。
市場和消費者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都需要進行考察,從供給側來控制生產的種類和數量,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做好供給側的管理能更好地控制可變資本的投入、減少成本,也可以降低庫存積壓,使可變資本的轉換率更快,提高收益率。
地方政府在發展農業產業鏈過程中,除了資金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政策性傾斜,促進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對于鄉村產業鏈的發展,除了產品質量好、宣傳力度投入大外,還缺少公信力,只依靠企業和農戶是很難補足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政府的介入。以政府信用背書,加大推動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也讓普通群眾更好地了解產業鏈生產出來的產品,提高群眾對該產業鏈的信任程度,推動產業鏈品牌化。
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一條出路,要想把握好這條出路,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需要根據當地的優勢,不斷嘗試和試錯,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產業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