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玉,劉高強,王曉玲
(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林學院,長沙 410004;2.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教務處,長沙 410004;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長沙 410004)
農林類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業領域和林業領域培養了大批高質量的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1]。辦好農林高等教育是實現我國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安全及民族全面復興的基礎工程。新時代的農村充滿希望,新時代的農林教育更大有可為,農林院校應該承擔起培養有信仰、有擔當、有本領、有情懷、知農愛農的新型涉農人才,然而,農林院校在學校特色、辦學定位及開設的課程與其他院校均有不同,在育人方面又肩負著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重要歷史任務和使命,所以農林院校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更加重要和迫切[2]。本研究將以農林院校的課程思政教育為研究對象,在探討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的必要性,分析農林院校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的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探索農林院校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的實現路徑,為豐富農林院校課程思政協同創新提供理論基礎和政策建議。
培養具有崇高品德的高素質人才是黨和國家對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要求。樹人先立德,德育必須擺在人才培養的首位,農林高校只有始終秉持課程育人要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堅持“立德”貫穿教學全過程,才能完成課程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三維“樹人”功能,高校思政課是為大學生“立德”的主課程,但絕不是唯一的“立德”課程,專業課、通識課和思政課都具有“立德”功能,即思想教育功能。但目前農林高校還未形成專業課、通識課和思政課協同育人的機制,專業課和通識課只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任課教師對課程的價值觀育人內容挖掘不夠,使課程的價值屬性很難體現出來,未能形成思政課程、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共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合唱”,同時影響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的三要素——教材、教師和學生缺少統籌協調,沒有實現無縫對接,導致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共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沒有做實做夠。而課程思政協同創新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路徑,課程思政協同創新要求專業課、通識課和思政課形成橫縱貫通、良好有序的育人目標體系,每一位任課老師都要依據課程內容及特點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理論課堂、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能協同一致地依據課程價值觀目標開展課程思政。
要保證農林高校成為培養社會主義農林領域高等人才的主戰場,就必須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中的主導地位,課程思政協同創新就是要堅持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課程思政工作中的絕對主導權,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是要在農林人才培養目標和所修課程中設置價值觀培養目標,將社會主義價值導向滲透到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中,以培養永固社會主義紅色江山的接班人。
高校的課程體系是一個大的教育生態系統,每一門課程都是一個教育生態系統,要保證這個系統內的全體教師在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3],就必須科學的設置課程價值取向,必須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思政內容滲透到農林課程體系中。就必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四個自信”等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植入到大學生的心里。盡管各門課程融入思政內容的重點和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指向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課程思政協同創新就是要讓各類課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協力合作,將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課程體系建設好,聚全體教師之合力,全身心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尤其是督促引導課程教師常態化開展課程思政。
大學的課程類型分為思政課、通識課和專業課,三類課程都具有立德樹人的責任,但在傳統意識中,只有思政課和通識課對大學生具有價值引領和塑造功能,而認為專業課沒必要融入思政元素,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學生的思政工作應由思政課和輔導員來完成,而美育、體育方面的價值觀塑造應由通識課來完成,專業課只負責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表面看三類課程各司其職,但這種條塊分割的課程育人機制,無法實現各類課程同思政教育的相向而行,也無法實現全課程、全過程育人。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占的比例最大,但現有的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大綱基本上都弱化了思政教育功能,只重視課程是教書主渠道,而忽視了課程同樣是育人主渠道。培養方案只重視知識能力的要求,而忽視了價值引領的要求。隨著課程思政教育的逐步深入,專業課老師都在課程內容中融入了思政元素,但仍存在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本身契合度弱和邏輯性差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課程思政元素浮于課程內容表面,善用馬克思經典理論的大帽子套在課程內容上開展思政教育,而沒有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深挖思政元素。也沒有從知識、能力和價值內在邏輯關系尋找思政元素,導致“泛思政化”偶有出現[4-5]。
長久以來,農林院校課程育人目標緊扣農林領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了課程價值引領這一重要目標,導致課程知識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沒有完整地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目標中,也沒有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導致課程知識化、育人目標窄化情況突出,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是對價值引領決定著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育人理念認識不夠,為誰培養人才政治站位不夠。課程的教學活動、實踐活動及網絡課程沒有真正相貫通和支撐。課程之間、課程與思政課之間、思政課之間和課程思政資源之間缺少協同性[6]。
教師是課程思政實施主體,課程思政的目標能否實現取決于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目前老師們都注重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但課程思政意識較薄弱,很多老師潛意識認為價值觀教育應由思政課和輔導員來完成,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課程的屬性是專業性和學科性,沒有必要開展價值觀教育,這種思想本質上否定了課程思政教育功能,更談不上課程思政的協同開展。目前,即使大多數教師有課程思政的意識,這種意識只是自發的意識而非自覺的意識,靠老師的責任感去開展課程思政,而不是自覺地發掘課程思政元素,主動地創設課程思政的路徑及情景,只注意到了課程思政的顯性元素,而忽略了課程思政的隱性元素,導致思政元素“標簽化”明顯[7]。另外,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內外動力也不足,內在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課程思政績效沒有與師德考核和職稱晉升掛鉤,導致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積極性欠佳,外在動力不足表現在開展課程思政的輿論氛圍和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強化和創設。最后,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欠缺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最大挑戰,大多數老師只熟悉課程的學科體系和知識結構,而對課程思政認識和了解不夠,也沒受過系統的培訓,僅憑自己的感覺將課程思政停留在課程目標,而沒有細化到教學大綱中去。
目前,高校人才引進注重的是科研和學科帶頭能力,而對教學能力和課程思政能力沒有具體要求,職稱晉升對授課能力與思政育人能力也沒有量化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立德樹人和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入職后也缺少系統的課程思政能力培訓,督導在聽課過程中也沒有強化課程思政在授課內容中核心地位,即使少許的培訓也是各自展開,缺少協同性。課程思政協同創新就是在學校黨委的頂層設計下,構建教學、行政和學工多維協同開展課程思政,然而目前科研教學與學工相互分割,很難統一實施課程思政。再加上課程思政資源平臺、課堂平臺協同不夠,也很難真正將課程思政系統創新落到實處。
課程思政協同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保證符合邏輯有序開展,就必須發揮高校黨委在課程思政協同創新中的主導作用,統籌規劃,協調推進。首先要明確高校黨委在課程思政協同創新中的主導地位,就是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上必須占據主導[7],培養的人才必須為黨治國理政、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服務,培養的人才在理想信念上必須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內心深處認可黨的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要強化思想政治素質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性,要深化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協同性。其次,要落實高校黨委對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的具體責任,包括政治、組織和推行責任。成立課程思政協同創新領導機構,協調調度課程思政所需要的一切資源,指導院系和職能部門制定責任清單,保證課程思政協同創新落到實處。
高校課程思政創新主體包括高校黨委領導下的職能部門、思政工作隊伍和一線教師,要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創新,就必須在黨委領導下協調好創新主體之間的關系。各教學和行政部門要各司其職,為課程思政協同創新提供支持平臺,教務處要深化課程思政協同創新教學改革。人事處要建立師德師風評價體系及教師在職稱評審中的課程思政準入條件。團委要鼓勵思政課老師、輔導員與專業課老師協作到專業課教學實踐中去。教師工作部要大力宣傳課程思政典型,鼓勵教師學習。思政工作隊伍要做好課程思政理論指導。總之,在黨委的領導下,所有部門和人員都要與一線教師相向而行,使每門課、每節課的課程思政效果都盡量達到最好。但課程思政協同創新實施主體是教師,教師主體作用發揮好了,課程思政的效果才會顯現出來,要發揮好教師的主體作用,首先要通過課程思政典型事跡、教學指導和講座引導老師認同、理解和接受課程思政,積極加入到課程思政建設行列中。其次,由于受德育意識和能力的局限,不少老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的培養需要專業人員指導,慢慢提升,可行的對策就是黨員骨干教師先行課程思政協同創新試點,然后在全員教師全面鋪開。最后,專業課、思政課老師和輔導員在課程思政方面要積極交流,協同育人。
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創新育人體系要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統籌一切課程思政協同創新資源、平臺,構建協同育人體系[8]。首先,要構建全課程協同育人體系。課程是承載思政育人元素的載體和開展思政教育協同創新的基礎,任何一門課程目標都應當具有價值塑造的目標,并通過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使“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落到實處。但每門課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門課程既有自身獨特的知識體系,同時在專業設置的課程體系中又與其他課程內容存在交叉重疊,因此全課程育人要做到專業與課程協同,要從專業培養方案著手,并以此指導每門課程思政元素的開發,從而促進專業培養方案和各門課程協同育人能力的提升。其次,要構建全過程協同育人體系。即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必須覆蓋課程課堂、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三大陣地,且要以課堂課程思政目標為主導,以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為輔助,實現三類課堂相互融入、相互支撐[9]。讓學生有機會實踐課堂課程學到的知識和傾聽、辨別、回應網絡課堂的不同聲音,真正實現三類課堂融為一體的立體化課程思政。要針對課程課堂、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的各自特點,分別采用理論教法、實踐教法和疏導教法開展課程思政。理論教法要擺事實,講道理,因勢利導,避免“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實踐教法可通過實地考察、情景體驗生產實習等方式來進行。疏導教育可采取典型、激勵及感染等教育方式來開展。最后,要構建全員協同育人體系。每一位教師都是決定課程思政目標實現的關鍵所在,要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育人的意識和能力,要將課程思政能力作為教師聘用和職稱晉升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
課程思政協同創新培育機制指的是培育教師協同育人意識和能力的機制,為了提高教師協同育人意識和能力,就必須把教師的政治素養和能力作為選聘的前提條件,采取一票否決制,絕不能讓政治立場不堅定、道德無底線的人上高校講臺,對新聘教師必須加強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的培養,對已聘教師必須建立師德師風的警鐘長鳴的長效機制。要通過教師崗前和日常培訓、課程思政精品課建設、傳幫帶團隊協作激發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內在動力[10]。要通過構建立德樹人的激勵、評價機制及相互交流平臺來完善課程思政的考核機制。
課程思政協同管理機制指的是課程思政全過程中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的實施與管理。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應體現立德樹人的基本宗旨,教學計劃中要將思政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教學大綱要將課程思政元素落實到每一個課時,每一個章節。教學內容應充分挖掘科學精神、人文關懷、家國情懷、職業道德等課程思政元素。為使課程思政的內容能被學生充分吸收,教學方法應該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價值觀[11]。
課程思政協同平臺機制是指課程思政主體、主渠道的構建及運行機制。要推進課程思政順利開展,需要成立有黨委書記領導、思政專家指導、一線教師參與的課程思政研發小組,負責審核課程思政教案、大綱,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及建設具有推廣價值的課程思政示范課。要聘請思政專家舉辦課程思政講座,解讀課程思政政策的背景和內涵、課程思政教法和課程思政教案的撰寫。要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校園紅色文化建設和新媒體網絡渠道作為課程思政的主渠道協同推進。
課程思政協同創新保障機制是指開展課程思政的資源和制度的保障機制。開展課程思政的資源包括教師、學生、行政人員和思政工作者等人力資源,教室及相關的技術設備和基礎設施等物力資源,滿足課程思政建設的財力資源,以及思政課程庫和教材資源等。要保證課程思政效果真正落地,就必須建立開展思政課所需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的保障機制。對在思政課程協同創新中表現優秀的個人和組織需要適當獎勵,以激勵其積極性。對教室、基地等物力資源要進行技術設備更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政府應根據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的績效對高校撥款,成立高校思政建設專項基金等。同時高校也要拿出一部分資金對課程思政協同創新進行專項支持。開展課程思政協同創新,除了資源保障外,還需要制度保障,在高校黨委領導下應制定具有操作性強的制度體系,包括制定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及教案標準制度,課程思政系列培訓、座談制度,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協同開展課程思政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