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 吳梓泓
“無廢城市”可以理解為以綠色、創新、協同、共享、開放的理念為引導,使得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法,加強對固體廢棄物減少和資源再利用效率,減少填埋量等末端處的處理,將固體廢棄物環境影響程度降低到最低化。隨著全球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固體廢棄物的存在會很大程度影響到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所以我們還需加強解決固體廢棄物與環境保護、糧食短缺、資源安全的關系,解決人類持續化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出臺了繼續推進固體廢棄物進口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廢物處理設施建設、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等相關措施,使固體廢棄物的管理能跨進堅實的一步。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垃圾城市試點建設工作方案》。以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實現固體廢棄物源頭減少和資源利用,降低垃圾填埋概率。減少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
“無廢城市”可以說是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體現,促進城市綠色高質量的發展,對人民群眾要求的生態環境需求進行滿足,積極探索資源型的重工業城市轉型發展模式。
全國生態環境綜合考慮城市基本條件、工作積極性、國家重大戰略等因素,確定了“十四五”期間廣東省要開展的無垃圾城市名單,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無廢城市的建立”,可以降低城市固體廢棄物的強度,提高綜合利用水平,保證無害化處理能力,減少污染,減少碳排放,實現固體廢棄物管理信息“一網通”,促進對“無廢”理念的認可,顯著提高固體廢棄物管理能力。
“無廢城市”建設可以說需要長時間探索,還需進行試點先行,分階段進行開展。生態環境部門印發“無廢城市”建設方案,嚴格按照工業固體廢棄物、農業廢棄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險廢棄物作為重點,加強對源頭垃圾的減量,合理處理資源。在十四五期間,加強對“無廢城市”建設,形成能夠廣泛推廣應用的建設模式,主要試點如下: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把政府部門的宏觀指導作用發揮出來。建立“無廢城市”建設指導體系,對工業化固體廢棄物的數據統計范圍、口徑、方法等進行統一。建立各職能部門的責任清單,明確分工及其權責,加強制度政策的創新,實施城市固體廢棄物的大數據管理,對城市發展和固體廢棄物管理工作進行加強,優化產業結構布局。
第二,進行工業綠色的生產,使得大件工業固體廢棄物儲存處置增長。打造危險廢棄物規范化的管控,使得危險廢棄物可以安全處置。
第三,加強綠色開采,減少對礦業廢棄物的產生,做好相關處理。經過綠色設計,實現對固體廢棄物的減量。加強推進企事業單位的清潔生產,對固體廢棄物的產生有效減少。建立標準化體系,使得大件工業固體廢棄物有效利用,對工業固體廢棄物新增量進行控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第四,農業綠色生產,對農業廢棄物實現循環利用。以規模養殖場的方式,實施就近原則利用畜禽糞污。收集和利用都是重點,加強利用農作物,以回收和處理為內容,提高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再利用,加強農膜管理,完善農膜回收處理。
第五,進行綠色生產方法,對生活垃圾進行控制,提高利用效率。積極引導公眾在衣食住行方面實施踐行適度和綠色的生活方法,對生活垃圾出現進行減少。支持發展共享經濟,減少浪費,推動快遞行業綠色包裝應用,推行垃圾計量的收費。創建綠色餐廳和綠色餐飲企業,提倡光盤行動。加強對生活垃圾的分類和資源再利用,做好建筑垃圾處理,優化廚房剩余垃圾合理處理。
第六,提升風險防范處理水平,加強危險廢棄物安全控制。對于危險廢棄物源,將固體廢棄物劃分至排污許可證管理的范圍,對危險廢棄物出現、利用、貯存、處置等進行充分掌握,加強危險廢棄物電子轉移聯單制度的落實,進一步規范危險廢棄物標準,打擊危險廢棄物非法轉移、利用、處置等行為。加強分類管理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理體系覆蓋各醫療機構。
第七,對市場活力加強激發,培養新產業的發展模式。完善固體廢棄物環境信息評價、綠色金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政策有效性,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建立相關的合作共享機制,做好固體廢棄物的信息化管理,推行線上和線下聯合回收的方式,加強信息交流。積極培育第三方市場,進而鼓勵第三方專業的機構可以為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環境污染治理等工作開展提供咨詢服務。
在現階段,我國的固體廢棄物管理模式分為前端分類—中端收運—回收利用—終端處置。這個模式已應用于大部分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生活垃圾前端分類是近兩年才開始實施的,目前仍處在試點階段。
第一,前端分類。前端分類是固體廢棄處理工藝的第一步,會對日后資源回收和處理等工作開展有著直接影響。生活垃圾的分類試點工作是在2018年就正式啟動,在現階段,試點工作已經在北上廣深等城市陸續開展。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以保證前端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對于工業固體廢棄物已實行多年分類處理處置,危險廢棄物分類管理日趨完善,企事業單位意識逐步培養。建筑垃圾、裝飾垃圾、餐廚垃圾、農業垃圾分類管理相對薄弱。
第二,中端運輸。在城市的生產生活活動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固體廢物,其處理方法也各不相同,采取正確的方式處理不同的固體廢棄物,離不開完善的運輸系統。例如,到2020年,杭州和寧波每天處理生活垃圾約1.2萬噸,包頭和呼和浩特每天處理生活垃圾約2000噸。垃圾生產的差異意味著需要建立完全不同規模、方式和投入的運輸系統。對于垃圾產量巨大的城市來說,如何建立高效、快速的運輸網絡,是保證垃圾得到及時處理和處置的重要連接。而合理轉移垃圾就是城市垃圾處理的第一步,也是垃圾處理中的主要環節。
第三,回收利用。回收利用是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的核心,也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的系統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程度還不高,回收利用效率比較低,回收利用的固體廢棄物類型較為單一。例如對于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可用于回收再利用的種類不多,大部分都是進行集中填埋或焚燒處置,可用于回收利用的部分,主要的再利用方式也僅限于生產建材等,比如制磚、水泥、路基,方式較為單一,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程度比較低。事實上,諸如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生活中的部分可再生垃圾及廚余垃圾等,都具有很高可再生利用的價值。如何將這部分固體廢棄物利用起來,發揮其二次價值,是“無廢城市”發展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
第四,終端處理。在固體廢棄物的末端處理方面,近年來處理和處置的深度和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垃圾焚燒程度逐步提高,形成了以焚燒為主、衛生填埋為輔的處理體系。此外,通過焚燒、發電和加熱等方式,對生活垃圾進行了有效的處理和處置。對于工業固體廢棄物,不同的固體廢棄物處理方法也不同,填埋仍然是主要的,回收作為補充,但部分工業固體廢棄物尚未得到妥善處理。通過“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固體廢棄物產生、收集、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閉環管理,積極打擊工業固體廢棄物的違法處置行為,積極研究推廣先進的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手段,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廢”。
目前,各省、市對于固體廢物的管理仍相對滯后,暴露出很多管理的問題,還需引起重視。
第一,機制的不完善,不能實現長效發展。在制度、政策、管理方面,未形成長期科學有效的機制。在實施階段,管理的不到位、部門職責邊界不清晰等問題很常見。固體廢棄物處理和處置標準的滯后,限制了一些新技術應用。
第二,處理體系的不完善,處理效果不合理。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受到了國家的充分關注,國家也對于固體廢棄物處理制定出一些措施,但是并未從真正意義上進行落實,造成處理要求與實際情況的不符合,使得沒有真正發揮出其作用。一些環保企業以處理固體廢棄物進行套取國家的資金,沒有從實際進行解決污染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固體廢棄物帶來的環境問題。
第三,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創新資金短缺,研究動力不足。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各行業生產設備和產品都在不斷更新,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也在不斷變化。但是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研究滯后,缺乏創新,處理處置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不及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速度,造成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效率低下,使得大量可再生利用資源浪費,阻礙城市經濟發展。
國家實施“無廢城市”,對固體廢棄物從產生、運輸、處理、回收等環節進行統籌管理,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從根本上推動工業、農業、建筑、生活等領域固體廢棄物減源、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處置、精細化管理。為了促進“無廢城市”的建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無廢城市”建設被列為政府的重點工作,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從頂層加強設計,制定建設方案。任務職責層層壓實,從國家到省市,從“面”到“點”層層落實,主要領導負責協調其他相關部門,確保“無廢城市”建設能夠順利進行。標準化考核管理體系將各部門的職責、任務和時限納入考核體系,確保工作過程中各項事項的順利進行。針對不同的固體廢棄物,制定差異化的管理計劃,完善制度體系,提前做好安排,向工業化、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固體廢棄物長期處理處置,推動“無垃圾城市”建設的實施。
建立信息平臺和數據共享機制,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固體廢棄物產生、運輸、處置信息進行及時反饋和整理,確保各項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執法管理隊伍水平,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大對非法轉移處置固體廢棄物的打擊力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涉及很多方面。在“無廢城市”建設中,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從源頭到最終處置的制度,構建完整的處理鏈條,確保“無廢城市”工作長期健康推進。要從生態建設、清潔生產、綠色管理、綠色生活方式入手,從源頭上減少固體廢棄物的數量,提高產品使用后的回收水平,形成綠色供應鏈。比如:減少快遞和餐飲行業中的一次性包裝袋的使用。綠色處理鏈條離不開固體廢棄物的轉移、運輸,以保證固體廢棄物可以有序、低能化轉移。對運輸線路進行優化,使用新能源汽車等進行運輸,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浪費。加強對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管理,要求不規范和回收效率低的企業對一些固體廢棄物進行升級淘汰,減少生產環節的固體廢棄物出現,對處理成本有效地降低,保證綠色處理鏈條的持續,確保終端產生的廢棄物能夠得到有效處置,其產出、危害、處置方式等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確保綠色處理鏈條的完整性。
“無廢城市”建設離不開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無廢城市”的目的是在源頭上減少固體廢棄物的產出,提高其資源利用率,確保不同的固體廢棄物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用。在這個過程中,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實現資源利用的重要保證。在建設環節,積極鼓勵企業研究創新固體廢棄物回收技術,降低處理成本,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形成以可持續回收為核心的生產回收模式。鼓勵科研機構通過政策支持或資金支持,加大科研力度,開發先進循環利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處理處置設備先進水平,降低能耗,優化固體廢棄物回收效率,將設備綜合利用標準化、集成化、系統化,推向市場。
在“無廢城市”建設進行中,加強企業參與其建設的主動性,增強企業在固體廢棄物處理過程的參與,建立企業聯盟,加快培育壯大固體廢棄物的服務企業。努力引進一批國內外先進的固體廢棄棄物處理企業和研究機構,推進固體廢棄物處理市場化,激發市場活力。對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進行發揮,按照實際情況制定金融引導的措施,以吸引優質的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到“無廢城市”建設中,創新發行綠色債券的方式。除此之外,加強對環保專項資金使用管理,保證資金落實到實處上,確保多方參與經濟效益,促進“無廢城市”的建設。
基于以上分析,當前社會逐漸認識到“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性,“無廢城市”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廣泛認可。在固體廢棄物污染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國正在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斷探索“無廢城市”的實踐。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指導下,強調固體廢物的源頭減少和循環利用,并結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立足經濟發展現狀和人民群眾需求,積極引領社會發展。不斷探索新時代的城市發展新模式,然后在各地不斷推廣應用,使“無廢城市”形成可復制、可實施、科學先進的城市模式。建設“無廢城市”,將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