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亦濰
現代科技的進步推動了金融行業的變革,也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驅動力。以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創新性地改進生產效率。與此同時,如何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培養掌握現代職業技能、適應社會快速發展變革的人才,成為高職院校不可忽視的問題。
“金融+科技”的融合,無時不刻在推動傳統金融業務和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數字化轉型,金融從業人員不但要掌握金融專業理論知識和金融職業技能,還要具備計算機操作能力、大數據信息計算處理能力。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型金融人才的培養,就要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標準的制定、教學手段的選取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滿足現代金融業的人才需求。
金融人才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我國未來金融行業發展的潛力。掌握過硬金融職業技能,能夠很好地將金融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并且與行業崗位高度契合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飛速發展的金融業。所以高職院校需要深入行業與企業進行調研,盡可能開展校企合作,提煉崗位工作對應的核心職業技能,讓專業教育更貼近崗位實際工作。
銀行業崗位需求中,客戶經理占比三成,開始對從業者數字金融營銷能力有所要求 ;風控合規、信貸評審等中臺崗位因對金融、法律、會計知識儲備有一定要求,對從業者學歷層次、工作經驗有更高門檻;金融產品經理出現一定需求缺口,但該崗位對計算機基礎、數據分析等專業知識要求較高。
基金銷售、客戶經理、理財顧問、證券經紀人以及交易員在證券業相關崗位中的需求量較大,這些崗位對金融機構的業績影響較大,過硬的職業技能和豐富的經驗能對業績形成一定保障。金融經濟研究員、行業研究、證券分析等專業研究崗位,則對學歷和專業教育更為看中,該類崗位對經驗和技能的要求不高。
保險業務人才的需求占保險業人才需求四成左右,保險客戶經理與理財顧問的需求緊隨其后。保險項目策劃、合規稽查和保險產品開發崗位存在一定的缺口,但在項目經驗和技術能力方面形成一定競爭壁壘,對從業者要求較高。
(1)良好的金融職業道德。金融是經營風險、管理風險最終獲取收益的行業,故金融從業人員最基本的素質要求就是誠實守信,具備“信譽至上”的金融道德觀念,始終把嚴守信用的職業道德放在第一位。深刻理解國家金融法律、法規,嚴格遵守金融紀律,維護健康的金融秩序。同時還要做到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把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融入到崗位工作中,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2)扎實的金融理論知識。金融從業人員要對銀行、證券和保險行業中的金融業務和金融產品,從內容、特點和作用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能理解最基本的經濟和金融指標,能對國內外經濟走勢和金融市場的運行做初步判斷。不僅熟識所在金融行業的機構組織運行規則,還能結合相關金融理論知識,對行業間交叉類業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3)熟練的金融業務技能。金融業務技能首先要求從業者對業務辦理流程的熟悉度高,如銀行綜合柜員崗位對零售和對公業務流程,信貸評審崗對于汽車、住房等類型貸款的審查審批流程,保險理賠員對查勘定損流程,均需達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另外具體業務操作的熟練度,也是金融業務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點鈔、字符錄入、貨幣識假、業務系統、機具的使用等。
(4)多樣的金融營銷技巧。金融營銷崗位或基礎崗位從業人員,不僅要建立多樣化的途徑收集客戶信息、把握客戶需求,適時、適度地為客戶推薦金融產品,與客戶之間建立良性溝通,做好售前和售后咨詢。并且能借助數字化工具完成信息處理,檢測客戶風險變化和信息動態。
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應該緊密結合行業與崗位需求,以掌握勝任崗位工作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為目標。一些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設定,重理論輕實踐,或是只將理論與實踐簡單結合,沒有突出職業院校的特色,也沒有真正根據行業需求培養能勝任崗位工作、具備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才。部分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與金融科技背景下的業務創新契合度不高,導致學生“學與做”脫鉤,無法快速適應金融領域的數字化變革。
金融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教學內容應全面融入信息科技相關前沿內容。目前高職金融類專業雖然在課程體系中加入了《金融科技概論》《數字金融營銷》等課程,但是大量傳統金融專業課程的內容中,對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相關新技術、新趨勢以及新業態、新業務的介紹比較有限,專業知識和案例陳舊,與崗位業務脫節。
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和提升,難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得以落實。教師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效率一般,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課程建設和課程開發都比較滯后,在線平臺的使用僅停留在初級使用的層面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實訓、實驗課程時常不夠,項目較少,學生僅能得到初步的實操訓練,而對于金融邏輯、創新思維的訓練較少,導致學生進入實際工作崗位中,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高職院校教師多為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工作,金融行業從業經歷較少,往往對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為深入,而對于學生職業技能的挖掘培養常常在教學中被輕視。在實訓、實驗環節,也難以對學生學習的痛點做出有效的解決。同時金融專業教師,對于與計算機等新技術的交叉學科了解不足,也直接導致教師對于金融科技相關的前沿信息追蹤更新能力較弱。
高職院校應該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為社會和行業輸送符合金融科技迅速發展下合格的職業技能型金融人才。持續深入金融機構開展人才需求調研,結合區位發展戰略和院校培養優勢,剖析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以“金融+科技”的新文科建設為指導,確定特色鮮明的金融人才培養方案。高職院校需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課堂“搬進”企業,企業“反哺”課堂,使學生掌握崗位所需職業技能。
依據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特點與各崗位對從業人員職業技能的要求,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環節全面強化對金融科技背景下的職業技能培養。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著力開發數字經濟、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相關案例和項目,使金融專業教育緊跟數字發展新趨勢。與行業企業建立教學設計合作開發機制,動態更新課程內容和課程資源,通過大量真實業務操作項目,讓學生更快了解一線崗位工作,培養核心職業技能。
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轉變教師角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有針對性地增加實訓教學的比例,引進更為先進的實訓教學軟件,幫助學生更好的模擬真實崗位工作環境和業務。校外實訓環節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導致無法讓學生在真實崗位辦理具體業務,此時行業導師就要發揮相應作用,多為學生講解業務操作和最新的業務變化,結合學生能力和職業規劃,給出職業技能提升的方向和方法。
“走進高校”,讓教師到國內高水平院校進修,解決教師對專業領域新技術、新趨勢了解不及時的問題。“走進企業”,利用豐富的校外實訓基地,建立常態化教師頂崗實踐機制,幫助教師更好了解一線工作。“引導師”通過校企合作引入行業導師,選擇部分課程進行聯合教學,分享一線業務經驗和真實企業案例。“引專家”通過聘請專家定期在學校開展講座、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等方式,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業務技能。
金融科技的日益發展對金融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職業技能型金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職院校應抓住金融數智化浪潮的機遇,根據職業技能重構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學場景和教學手段展開教學,使人才培養更符合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