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玉婷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的呈現載體,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奮斗的永恒印記,值得我們永遠珍惜。新時代保護好、開發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深遠意義。
“紅色文化”概念出現在2003年,但對于紅色文化的定義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在吸收學術界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紅色文化概念做出闡述: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和精神特質。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見證,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的總和。“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黨中央關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論述對于弘揚和踐行紅色文化,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偉大復興的目標,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實現這個目標。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面對各種文化的沖擊,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相關研究,對于當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再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再強調傳承紅色基因;一再強調在全黨全國人民心中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用心之良苦,寄托之深遠。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可以振奮中國人民的精神,讓中華文化勃發新的生機,讓世界人民充分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和中國精神的偉大,成為中國文化自信的堅固底色。
黨中央強調:“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紅色文化資源就是這一精神追求和精神標識的體現。傳承保護紅色文化資源之所以極大彰顯了中國特色,具有中國標識,是因為它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奮斗進取精神、以人為本精神、實踐創新精神、家國天下情懷等得以升華,表現在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祿精神、航天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紅色精神中,綻放出中國特有的精神風采,是獨具一格的,具有明顯中國精神特征的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和革命精神,詮釋著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和歷史貢獻,深刻映證著黨執政的正當性和合法性。通過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給予不良思想以反擊,可增強黨和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還可提升群眾的認同感。
紅色文化資源是在近代先進中國人為救國拯民而進行艱苦奮斗的滄桑歷程中形成的革命思想的升華,它不僅能夠增強國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也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國家認同感。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始,在世界資本主義的侵略剝削之下迎來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屈不撓、浴血奮戰、英勇拼搏致力于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紅色文化在這火熱年代里練就而成,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價值認同基礎,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的一部分。繼承紅色基因,砥礪初心使命,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能夠全面彰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近代以來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軌跡,這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強大動員力的精神之源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黏合劑。
紅色文化資源凝聚著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是中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體現。有效保護紅色文化資源,更好的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從下面幾個維度進行探索。
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長期以來主要以政府官方媒體和各級各類學校為主“獨唱”式的參與,需要更多的社會主體加入其中協同發揮作用,建立起“合唱”式的多元主體參與格局,形成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規模效應。
首先,繼續激發政府主體功能。政府作為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責任主體,應將保護開發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全國各級政府服務平臺,讓人民群眾在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務時提高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的認識。其次,注重發揮媒體傳播功能。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沿襲以往的宣傳方式,傳播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毫無疑問是卓有成效的。但社會科技發展進步的今天,更要注重新舊媒體的融合聯動,既要發揮好主流媒體的主體作用,又要重視新興媒體不可取代的輔助作用,為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融入時代元素,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最后,加強激發企業主體功能。在經濟發展迅猛的今天,聚焦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大力推進紅色文化資源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協同發展離不開企業的作用,整合紅色文化資源,發揮雙方優勢,共同探索開拓新模式,做強紅色文旅產業,從而激發出我國文化市場的活力。[1]
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內容,物質層面主要通過實體狀態呈現,包括革命遺址、革命遺物、革命文獻等;精神層面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進程中凝練的精神財富,包括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當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主要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紅色文化及其精神內涵是紅色文化資源的精髓,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不僅僅是建設革命紀念館、歷史博物館等,更應力求不斷豐富其思想內涵,這為新時代繼續賡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保護開發好紅色文化資源提供內生動力。
當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要深刻研究紅色文化資源的科學內涵、歷史邏輯、發展脈絡,要拓展其研究領域、變革研究范式、努力構建研究體系,深入梳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不斷強化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支撐,讓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話語權具備思想的穿透力。[2]
孫中山曾說“治國經邦,人才為急”,人才是致勝之本,國家發展和民族興盛都得靠人才。同樣,在新時代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必須要有人才隊伍的支撐。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必須要以人才作為后盾, 必須高度重視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面臨需求導向、價值匹配等多重挑戰,對于人才隊伍的需求更大,要求也更高。注重培養這方面的專家人才,要重點依托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專家,要求需具備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分析能力、深厚黨史素養,同時善于運用媒體宣傳和文化傳播,又長期在思政教育一線工作。[3]培養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行家里手,打造領軍人物,充實專家人才隊伍,有效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