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華
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1401)
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同時也是提升廣大學生文化視野、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為此,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課程的功能,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合理設置傳統文化課程,并且對教學方法積極做出改進,以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傳統文化教學與教育的特征存在相同之處,傳統文化有其自身的歷史性特點。文化是比較與更早發展的,文化中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同時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教育性質、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不同時代的文化特點,對教學資源加以整合,比如諸多史書典籍中都詳細記錄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同時也體現出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化作用[1]。高職院校在運用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教學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創設具有歷史性特征的課程,既要確保順利完成文化教學的任務,也要兼顧傳統文化的適應性。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現狀以及地域文化差異,歸納出具有鮮明智慧的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其主要原因是文化本身廣泛的包容性,比如張騫出使西域、玄奘取經等,這些都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傳播與交流。此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區不同,文化也就不同,其建筑藝術、語言文字等諸多方面均會存在一定差異,但是都會包含中華傳統文化的共性特點[2]。所以在開展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階段,教師應關注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將地域文化引入到教學內容中,以此來豐富傳統文化教學的內容以及內涵。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除了含有漢字之外,還具有繪畫、剪紙、詩歌、戲曲等諸多藝術表現形式,所以在設置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單一的教學內容,而是要充分運用多樣化的資源為學生打造全面的課程教學體系。
教育與文化之間是處于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系,這是兩者互補性的顯著體現。文化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根本,也是培養具有社會特征人才的重要資源。因此文化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我國傳統文化中崇德上行的思想更是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成為其教學的指導理念。所以教師在講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對我國的文化模式給予應有的重視,另外由于我國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內容豐富多樣,學校要根據教學需求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對于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加以篩選,從而有效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受到各類負面因素的制約。
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形成,主要是立足于中華民族文明的演變,主要體現了我國的民族特征以及精神面貌,也可以說傳統文化是從哲學與科學的視角,對社會與人之間存在的本質關聯加與具體化的詮釋。另外,我國傳統文化是依托于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伴隨時間的發展而持續性的創新,并且對地域新思想以及民族思想進行了整體觀念的表達,所以高職院校在設置傳統文化課程時也需要突出其獨特之處,可以嘗試將自身的辦學特色、教育歷程融入到傳統文化教學當中,進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不可復制、不可被沖淡的文化教育氛圍[3]。
由于各區的物質條件、經濟條件各不相同,導致教育資源也會或多或少存在差異,教學文化也沒有普遍的特點。雖然各地的文化背景都是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孕育生根的,但是因為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文化精神也會存在不同的特征,以至于各地區人們對于經濟以及精神方面的追求各不相同。高職院校在組織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時,必須根據當地人民對于物質、心理、文化方面的需求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加以創新,如此才能突出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效能,將學生培養為有素質、具有社會意識的良好公民。
第一,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出素質過硬、能力過硬、具備創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而學校育人的本質就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但是具體要如何定義,教育學家錢偉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愛國者,他需要具備美好的心靈、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化藝術修養,然后才是扎實的專業知識,成為一個未來專家”[4]。基于此,高職院校當前也需要深刻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力度起到的重要意義。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是具備探究興趣的,所以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并且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進行對應,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從多個維度深層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同時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愛國精神,促使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文化藝術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第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課程思政始于下,高職院校必須明確自身的教育方向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扎實掌握理論知識與專業能力,同時要讓學生學會適應新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到社會發展的節奏中。根據相關部門作出的社會調查顯示,目前大部分企業在考察應聘人員時,一方面是關注其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還會考察應聘者的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學習態度等。所以,高職院校通過開展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用優秀的古代楷模來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教學與傳播,如此一方面可以讓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更加生動富有活力,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品德修養,經過長時間的教學必然可以讓學生從整體角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明確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是高職院校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同時也能有效解決課程內容不清晰,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必須深刻地認識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文化自信是這樣闡釋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在確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還需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以文化自信作為核心針對性地去篩選具體的教學內容,力求通過系統化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在有限課時的條件下,從哲學、文學、歷史、科技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并從中發現能夠與當代社會的現實相碰撞的典型案例,將文化自信的思想融入到課堂教學各個環節,打造適應新時代節奏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學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內容非常豐富,僅通過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的,因此學校必須要積極建設線上的教學平臺,促使教學資源更加豐富。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除了可以支持教學內容制作、教學組織、教學評價、交互性學習等功能,還可以實現對學生與課程的管理、網絡教學資源管理、管理系統整合等,從而打造出一體化的線上教學支撐環境。伴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對于學習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諸多高職院校都已經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就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而言,學校需要在現有教學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因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為優化學習效果,促使學生實現高效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前交課件以及電子教案及時上傳到線上平臺中,并結合每節課具體的教學目標,通過網絡渠道篩選適合開展教學以及學生自學的各類教學資源、比如電子圖書、歷史題材紀錄片、音頻資料等如此既能讓學生的文化視野得到進一步拓展,同時也能最大程度調動其對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可以不受任何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根據需求查閱與瀏覽教學內容[6]。不僅如此,線上教學平臺還支持在線討論、互動答疑、在線作業、在線考試等功能,這也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教師利用網絡就可進行個性化的組織教學,這也確實彌補了中華傳統文化課時不足的問題,讓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持續做出優化與更新。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內容創設對應的情境,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走進情境中親身感受、親身經歷,從而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而且有些經歷可能會讓學生終生受益,進而在潛移默化之中對于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體驗式教學的方式非常多樣,比如情景模擬、實踐體驗、互動引導、環境熏陶等。具體的教學應用中,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文化講解為例,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中國數千年來的禮儀之邦,教師首先對具體內容展開講解,然后為學生播放祭祀大典的相關視頻,在此基礎上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按照要求完成項目化學習,古代時期的宴席座位之禮、會面禮、迎賓之禮等[7]。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積極采用環境熏陶法來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而且此種方式會更加直觀便捷。比如江蘇泰州某高職院校,在講解到鄭板橋相關的內容時,教師直接帶領學生走進鄭板橋的故居以及鄭板橋紀念館進行實際參觀,在現場直接為學生進行食物講解,如此學生也真正感受到“胸有成竹”、“難得糊涂”中蘊含的深層次精神意蘊。
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動手實踐環節引入到中華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以茶文化為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沏茶、賞茶、聞茶、飲茶等一系列過程,是學生充分了解茶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內涵,深刻認識到茶文化是文化與禮儀的深度結合,是具備中華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另外,教師在講解中華傳統文化中涉及到的哲學思想時,因這部分內容理解起來較為困難,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采用互動引導的方式,從生活中的經典事例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并引導學生利用孔子、莊子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同時也可鼓勵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并在恰當的時機為學生答疑解惑,如此便可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國古代哲學的精髓,以及哲學思想之于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為進一步優化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效果,加快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進程,教師應該努力打破課時設置的限制,將教學活動適當延伸至課外,教師要系統性制定課后階段的學習活動方案,通過組織多樣化的文化交流活動,使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中感受到樂趣,體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進而逐步增強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中國的傳統節日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傳統節日作為切入點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比如在元宵節來臨時,帶領學生一同制作元宵、品嘗元宵,體會中國人對于團圓的渴望,深刻感知中華傳統文化中“和”中蘊含的深層精神意蘊;在端午節到來時,組織學生觀看賽龍舟,深度感悟屈原的家國情懷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另外,高職院校還可積極邀請校外專家、名人走進學校,以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主題開展專題講座活動,定期在學校內部組織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漢服設計競賽、民樂表演、詩詞朗誦大會等文化活動,鼓勵廣大師生積極參與,進而在校園內部形成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這對于提高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質量同樣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數千年積累下來的,也是我國人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年輕的大學生既要成為一位學習者,同時要成為一位實踐者,以及文化的傳播者。因此高職院校應以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教學目標,重點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并且積極打造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模式,從多個維度入手全方面提高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質量,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逐步樹立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這也對于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