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雅雯
蘭州信息科技學院(甘肅省蘭州市 730300)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突發事件高頻發生,在現代多元網絡的環境下,使得突發事件的傳播速率不斷擴增,在事件輿論的發展中,如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引導,則可能會產生更為嚴峻的影響后果,導致在事件發生的后期階段更加不可控制,不僅不利于高校的穩定發展,更是對于事件主體者有著負面且深遠的消極影響,甚至于影響事件主體的身心健康發展,導致事態更為嚴峻。現階段雖已對此能夠進行相應的應急處理,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文本就目前此類問題的事件處理展開討論,以期有效落實輿論引導工作,維護高校的穩定發展。
突發事件的產生常常不具可預測性,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等特征。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突發事件的頻發,影響著教學以及校園生活秩序及環境等各個方面的穩定發展,其事件的主體主要為高校大學生,事件的體現涉及為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造破壞等諸多方面,為需要緊急處理的具有危害性事件[1]。由于此類事件存在不確定性、突發性,因而在預防措施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事件的發生具有一定的沖擊及影響力,導致形成對于高校校園整體管理秩序的較大干擾,因而事件造成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以往對此事件的處理方式,主要為單向傳播的方式,如廣播、校報、書信、團刊等方式進行思想引導,但這一方式存在一定的緩滯性,相應的,由于信息的渠道主要為校園官方發布,因而具備一定的公信力與權威性。隨著現代網絡及新媒體環境的不斷發展,各類媒介平臺逐漸成為信息傳遞的主頻道,且傳播的主體不再為單一的校方,而是師生都可參與的信息與思想的傳播。
關于高校突發事件輿情的概念,其指的是校內各個學生主體基于自身對于突發事件的理解與認識而進行思想與言論的發表,并構成多種多元觀點,在網絡媒介中形成傳遞、共享、修正以及融合,存在一定的影響力,并具備傾向性意見。危機管理專家曾提出“焦點事件理論”,即突發事件的發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公眾的注意力,并促使政府對此制定相應的機制與解決方案。因此,高校亦需通過有效的監控與引導輿論的方式,進一步優化改革校內管理體制,以構建更為高效合理的高校管理體系。
結合現代社會的生活背景分析,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網絡傳媒成為信息共享與獲取的直接且重要的方式與路徑,在當代的高校校園里,幾乎所有大學生人人都具備智能手機,且有著高度的使用率,加之網絡媒介平臺的多元化,更是為信息的傳遞提供了多種渠道,以雙向流動的方式,讓信息的傳播主體多元化且相互間能夠形成有機互動,導致傳播的速率廣泛提升[2]。在思想的互動與高速率的傳播過程中,輿情的傳播不僅影響著校內的穩定,更是能夠在媒介的傳遞下大范圍的擴張至其他高校,甚至于整個社會當中,直至成為整個社會的熱點話題,如此一來,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集群行為的產生幾率,更是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諧。
隨著新時期的科技化發展,傳統媒體的形式逐漸發展至現代的新媒體時代,使得媒體種類更加多元,傳播渠道亦是成多樣化方向發展。而大學生為時尚潮流的先行者與執行者,其更加關注社會及時代的發展變化,樂于嘗新且活躍至新時代的科技世界中。同時,在智能手機、電子設備的普遍應用下,學生亦是有著高頻的新媒體使用率,且在傳統媒體的使用部分逐漸降低。在此環境下,輿情的傳播則逐漸發展至現代網絡形態新媒體的傳播形式,使得輿情的傳播速率及范圍呈高度擴張趨勢。
相較于中小學的教育環境,大學更為自由且開放,因而在高校的學生管理中,很難有效的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同時,現階段社會的轉型發展,不斷的激增了各種社會矛盾問題,如家庭經濟條件、就業問題、情感危機、師生關系等等,其無一不牽系著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如近年來的高校學生自殺跳樓事件、宿舍投毒事件、抗日游行事件等等,形式不一且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因而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加之現代社會的傳播渠道更為多樣,導致傳播的內容亦是較為復雜。因而高校在處理此類問題的過程當中,還需重視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進而制定更為科學的應急預案及處理方略,以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以及造成的不利影響。
盡管現階段高校在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當中已具備一定的經驗方式,然而在目前在處理此類事件中,仍存在輿論引導的不足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理念上相對較為陳舊。正確的輿論引導牽系著高校的穩定發展,結合時代的進步與變化,以往的引導形式已無法滿足現時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宣傳、說教式的輿論控制,難以在網絡及新媒體環境中有效作用。單向宣傳的方式不僅無法切實的了解宣傳效果,更是無法有效轉化被宣傳者的思想理念,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各種主體都有其發言權,多種思想依存在網絡世界中,在學生言論的發表與他人思想信息的獲取中,更加堅定各自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官方的宣傳。因此,高校應當改革輿論引導理念,結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將信息公開化、透明化,以更為客觀、公正的角度,適應現代媒介的雙向互動性展開輿論的引導,如此,才能夠正確有效的引導輿論,提高引導的針對性,從而產生正面的效果[3]。
其次,引導工作并未體現出常態化,且引導隊伍較為隨意。也就是說,目前高校在展開輿論引導的工作期間,主要由宣傳部門進行落實,且在輿論的引導期間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如對于輿論的監控、輿情的分析與收集、輿情的管理與研判等等都缺乏一定的技術性。比如,在輿情的收集上,現階段仍處于“顯輿情”的收集上,無法有效的監管校內存在的負面情緒及意見,導致在引導方式及應急預案的確定方面難以有效落實。
最后,在事件的處置機制上仍有待完善。大多高校在管理工作中更為重視科研及教學工作兩個板塊,而對于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及輿論引導則有所欠缺,導致在實際問題的發生與應對中出現引導力度不足的現象。同時,在事件的處理過程當中,主要為宣傳部與保衛部執行并落實,在各部門的職責及責任人方面卻并未具體落實,導致形成整體聯動現象,且在事件爆發之后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進而尋求解決辦法。在具體處理過程當中更是毫無程序,出現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嚴重缺失處理效能,因而需要加強制定此類事件的處理機制及應急預案,以更好的操控突發事件并有效處理。
首先,需做好防范準備,建立長效的輿情監控機制。突發事件的發生雖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以及突然性,但應追溯至事件的發生根源,并以此為事件預防的重要指導,需加強對于事件可能發生的征兆的關注[4]。就高校內部的運行機制分析,盡管輿情監控主要為行政部門的職責范疇之內,但并不意味著其他職能部門可不需參與其中,而是應當積極配合管理,以提高事件發生的監控與預防工作效率。同時,還需建立專門的輿情監測隊伍,以加強校園內部輿情的監測力度,重點關注國內外有可能引發高校突發事件的一切不安定因素,將以往的“顯輿情”收集延展為“潛輿情”的關注,在更多有效資料的充分掌握中,將突發事件的萌芽階段及時遏制,從而最大程度的將事件的發生幾率進行有效降低與控制。
其次,需充分發揮輔導員及教師隊伍的價值作用,使其能夠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形成較好的滲透引導。在高校的小范圍環境下,事件的發生與輿情的傳播期間,學生為主要的傳播主體,而傳播內容的質量與正確性則與學生自身的素養有著緊密的聯系。如若學生的思想偏激、素質較低、不具政治素養等,那么在輿情的傳播中則會發散負面思想與言論,導致將輿情的發展呈逆向趨勢,甚至于產生更加惡劣的影響效果。因而教師及輔導員在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除知識的授受之外,亦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將思政教育充分滲透于各類課程教學當中,促使學生的思想教育得以加強落實,引導其能夠提高自身的素質素養,增強其危機意識,提高其辨別負面輿論的能力。
一方面,需加強應急處理機制的建立與落實,建設并完善專門的應急管理隊伍。鑒于突發事件的突發性及聚焦性特征,在其事件的爆發初期則易于形成群體性恐慌,這就需要高校及時、科學的進行事件處理。也就是說,事件一旦發生,高校相關管理部門則需在第一時間介入,以便有效控制局面,將輿情與輿論的引導主動權與主導權有效掌握,避免事態蔓延。在此過程當中,應以客觀公正的角度將事實真相公布于眾,形成正確的輿論引導,以降低不良言論的擴散幾率。同時,應急管理隊伍各部門之間應當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落實輿論的引導及疏導教育工作,包括如校長辦公室、學生處、宣傳部、保衛處、后勤部、心理咨詢師、輔導員等一系列相關部門及人員,將各自的作用效能充分發揮,以多個角度和層面落實引導工作[5]。另外,依據事件發生的性質及危害性,亦需要制定不同的應急預案及對策,充分利用各方資源進行引導,以提高引導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需將傳播資源充分整合,進一步加強議程的設置,有效把握輿論導向。從高校自身的傳媒資源上,有廣播、校園網、校報等多種傳播途徑,而在此基礎上,還需融合時代及學生群體高頻存在的新媒體媒介,如微信、微博等,將一切有效引導的傳播資源加以利用,從而提高校園輿論的引導效率,主導輿論的發展方向。在此過程當中,高校應需以正確的輿論引導為核心原則,并聯動校外權威媒體進行信息的引導發布,以增強可信度與影響力。同時,要注意將輿論的引導形成規模,全方位展開真實輿情信息的傳播與引導,以及時搶占輿論引導的制高點。如在校園網開設專題欄目、在電視臺播放宣傳片、利用手機媒體提高傳播的及時性等等。與此同時,還需加強各渠道輿情的監控力度,及時過濾網絡上的不良言論信息,以構建更為正向的網絡輿情傳播環境,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
從現代學生的普遍發展情況分析,目前大多處于高校的學生仍為獨生子女,其心理上相對而言較為脆弱,尤其在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壓力等方面更是突顯于型。當發生突發事件時,學生則會表現為恐慌、心理消極等現象,如此一來,則更是激發了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對此,高校則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并設立相應的心理健康咨詢機構,以及時幫助學生梳理心理,擺脫因突發事件造成的心理干擾問題。此外,當事件進入到平緩期階段,校園環境雖逐漸趨于正常化,但仍需加強對于校園內部輿情的監控與引導,以避免再度橫生不必要的負面輿論。同時,高校還需加強對于事件發生的因素展開調查,并通過分析評價,進一步善后處理事件問題,如事件的起因,責任人的處理等等,進而總結出導火索及規避措施,以避免后期再度發生相同事件,提高突發事件的監控與應對效率。
在高校大學生突發事件的不斷遞增情況下,如何有效的采取措施進行輿情及輿論的引導,為當下高校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結合網絡信息社會環境的背景,高校需提高輿情與輿論的主導性與可控性,將網絡傳播的價值作用為己所用,規避不良的發展趨勢,以維護校園的穩定發展的同時,有效降低事件產生的不良影響。在此過程當中,亦需要加強各類機制的制定與落地,并針對于突發事件及時進行反思與總結,將問題全面解決,不斷積累處理經驗,盡可能降低突發事件的再次發生,增強輿論引導的有效性,以更好的構建和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