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竹君
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首次提出“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通過合并、升格等方式先后成立了32所職業本科院校;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示“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2022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由專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的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施”。2022年6月,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903名畢業生成功獲得學士學位,成為我國職業本科首批畢業生。至此,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經歷了探索、試點、穩步推進的發展歷程,最終確立了法律地位,并從人才培養層次與類型的構想轉變成為學制層面的創新實踐。在這一背景下,積極探尋適合、可行且可復制推廣的職業本科院校辦學模式,成為推進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的現實需求和必由之路。
現代書院制作為普通高校探索已久的辦學模式和改革舉措,對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現代書院制在職業本科院校是否可行、能否推廣,需要對書院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辦學歷史和現實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1.已有探索:高職院校現代書院制辦學溯源。隨著書院制在普通高校的運行和發展,探索書院制高校的類型也日趨多樣化,高職院校也嘗試借鑒并啟動書院制辦學。自2012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首先實行書院制試點以來,十年間已有不少高水平高職院校選擇成立了書院。這些高職院校充分結合自身發展目標和辦學理念,依托優勢特色專業建設書院,將面向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思維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融于一體,把提高辦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以及實現學生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書院辦學模式,積累了具有推廣價值的職業院校書院人才培養經驗。而職業本科院校大多是由長期從事高質量職業教育的高職院校升格而來,因此,高水平高職院校積累的書院辦學模式經驗為職業本科院校開展書院制辦學提供了有益借鑒。
2.時代訴求: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要。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智能化技術取代了大量的傳統操作技能,職業普遍出現相互交叉融合的趨勢,這就對當代勞動力的技術理解、應用與管理能力以及觀察分析辨別與問題解決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技術技能復合型、疊加型人才產生了更多需求。傳統意義上單一重復的技能訓練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已經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使命。而書院正是能夠在職業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具備生涯規劃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3.政策導向:國家支持高校探索書院制建設。“職業本科教育是職業教育延伸到本科層次的結果。”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探索適應不同類型教育和人才成長的學校管理體制與辦學模式”。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部署推動高校建立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啟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工作。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進一步要求高校“依托書院等學生生活園區,探索學生組織形式、管理模式、服務機制改革”。2021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21年度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將“人才培養改革成效顯著”“深入探索書院制、導師制等創新育人模式”作為高校申報基地的必要條件。這些政策為職業本科院校實施書院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框架和依據。
4.實踐平臺:職業本科穩步發展的歷史機遇。職業本科教育是一種新型本科教育,“進入實踐后首先需要解決如何真正獲得本科教育身份”②,這就客觀上要求職業本科院校“建立與新型辦學體制相匹配的治理模式,形成有助于知識生產和跨界融合的治理體系”③。書院制是普通本科高校一種相對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生管理模式,而作為具有同等類型地位的職業本科院校,如何通過辦學改革促進職業本科高質量穩步發展,既是職業本科建設過程中不斷探索的核心主題,也為職業本科院校選擇開展書院制辦學提供了時代機遇。此外,如何在吸收普通高校書院制辦學精華的同時,摸索出一條具有職業教育特色、契合職業本科院校類型定位、助力職業本科學生發展的書院制辦學模式,也成為職業本科院校開展書院制辦學的努力方向。
現代書院制是對我國古代教育傳統的創造性繼承,是我國現代大學教育制度創新的組成部分。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新形勢下,為發揮書院在職業本科院校中的育人育才功能,需要挖掘書院制對于職業本科院校的獨特價值。
1.書院制是職業本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書院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在培養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職業本科院校通過整合資源建設書院,能夠打造新的育人平臺,優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依托書院推動思政課程守正創新。以書院為載體對職業本科學生開展思政課程教育教學,可以為職業本科院校優化思政課程建設提供新契機。書院能夠改變傳統思政課程教學單純依賴理論授課的教學模式,推動形成思政理論與生動案例相結合、課堂講授與實踐探索相結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書院思政課程新格局,促進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自覺把實現個人價值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統一起來。第二,依托書院凝聚力量落實三全育人。以書院為紐帶凝聚多方育人主體,構建書院黨團組織、思政輔導員、管理人員在內的思政管理格局,基于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路徑,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舉辦形式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挖掘第二課堂的思想政治資源,拓寬學生的人文視野,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書院真正成為職業本科院校落實三全育人的新陣地。
2.書院制是工匠精神職業意識培育的重要載體。工匠精神是大國工匠培養的重要內容,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應具備的優秀品質。當前,在就業導向和實用主義的驅動下,工匠精神培養被忽視,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意識日益淡漠。如何扭轉這一現象,真正培養具有“匠知、匠德、匠心和匠術”的大國工匠,是新時代職業本科院校面臨的嚴峻挑戰。而書院制因其浸潤式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破解工匠精神和職業意識教育缺位的問題。
第一,依托書院文化育人熏陶工匠精神。書院制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完善學生社區環境建設,通過營造契合職業教育特色理念的社區空間,完善社區相關設施配套,將工匠文化氛圍營造融入書院建設,通過長時期、深層次文化浸潤,發揮書院文化育人的功能。第二,依托書院品牌活動提升職業意識。書院通過開展大國工匠事跡宣傳、優秀企業文化宣講、孵化創新創業項目、舉辦創新創業競賽,促進職業本科學生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感悟和踐行工匠精神。第三,依托書院社會實踐厚植職業情懷。實踐性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本質屬性,開展基于職業的社會實踐是職業本科書院的天然優勢。書院通過開展蘊含豐富職業體驗的社會實踐,組織職業本科學生進企業、進社區、進項目,促進實踐教育和專業學習有機結合,能夠增強學生對于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與獲得感。
3.書院制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智能化時代職業邊界的消融促使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需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專門要求“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然而,職業院校目前依然普遍采用以具體崗位為邏輯起點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時代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知識廣度和深度的要求。書院制改革正是職業本科院校對高層次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度變革和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回應,能夠有效彌補職業院校基于崗位的人才培養短板。
第一,依托書院開展通識教育課程教學。以書院為平臺為職業本科學生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路徑,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為學生后續進行系統性專業學習夯實通識教育基礎。第二,依托書院開設跨學科專業類課程。具備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職業本科院校學生培養的核心目標。打破職業院校傳統的學科壁壘,依托書院統籌跨學科資源,建設多個相近學科融合的跨學科課程體系,提煉和選擇各個學科的基礎性內容作為必修課程,重視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同時設置相關系列選修課程,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促進學生形成跨學科知識基礎和技術技能。第三,依托書院構建綜合能力評價體系。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能夠迅速適應產業變革、緊跟行業發展、掌握新興技術、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處理和解決復雜技術問題的專門化人才。職業本科院校需要制定一套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將道德品質、職業精神、綜合素質、專業水平、實踐能力等納入其中。而書院以“全人培養”為特色,與綜合能力評價體系的開發理念相一致,并具備實施這一綜合能力評價體系的管理優勢。
4.書院制是職業本科學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創新。學生教育管理是職業院校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書院制在本質上是具有鮮明學生教育管理特征的本科教育組織模式”④。在職業本科院校實行書院制,通過改變以專業院系、班級為組織結構的職業院校學生管理模式、建立以書院為組織單元的學習和生活社區是職業本科院校對職業教育學生管理模式進行的創新探索。
第一,依托書院創新學生管理理念。長期以來,職業院校學生一直處于“被管理”的位置,而書院制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是對職業院校傳統學生管理理念的重要變革。職業本科是目前職業教育的最高辦學層次,職業本科學生相較于中高職學生,具有更強的自主意識和發展訴求,具備更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實現的動力。書院制能夠為職業本科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探索和自主發展的空間,為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供保障。第二,依托書院探索生活社區管理。生活社區是書院制管理的基本組織單元。書院制推動職業本科院校把學生管理工作的重心轉向生活社區,從而促進職業院校長期存在的垂直化學生管理隨之轉向扁平化學生管理服務。通過書院制改革助力職業本科院校加快創設支持性的社區學習環境,充分發揮社區空間的育人功能,探索符合職業本科實際的生活社區管理機制,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豐富職業本科學生社區生活體驗,增強職業本科書院的凝聚力和學生對書院的歸屬感。
職業本科教育是職業教育學制層次的升格,職業本科院校雖然已經具備了本科辦學資質,但仍處于建設規劃和辦學運行的摸索期。同時,由于書院屬于“嵌入式組織”⑤,長期以來有關書院制改革的爭議一直不斷。在職業本科院校開辦書院,在實踐過程中面臨多個層面的難點與困境。
1.凝聚共識之難為。現代書院制是將我國古代書院優秀傳統和西方大學住宿學院合理元素創造性融合的辦學模式,是高等教育領域破解創新人才培養頑疾的探索舉措。自2005年復旦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開始探索書院制改革至今,高等教育領域書院制改革實踐迅速推進,書院育人優勢和推廣價值不斷顯現。由此,書院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普通高校辦學模式的“專屬”,這一方面與現代書院制根植和發展于普通高校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實施通識教育是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普遍選擇有關。
有關書院制改革的爭議主要體現在:第一,通識教育的適用性爭議。承擔通識教育是現代大學書院的重要任務。然而,“通識教育”是否適用于職業院校仍然存在爭議。通識教育又稱“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種“非專業性、非功利性、非職業性的教育”,而職業教育長期被認為是“給予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⑥。因此,不少觀點認為職業院校開展通識教育會偏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初衷,會使職業教育變成普通教育的翻版而失去獨特的存在價值。第二,建設書院的必要性爭議。職業院校教學管理依托專業開展,學生管理以專業和班級為單位。實踐表明,這種運行成熟的教學和學生管理模式契合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辦學模式,對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因此,當書院制改革要改變這一慣性管理模式時,對于職業本科書院制這一相對新生事物的不適應、不理解以及認為書院會增加管理成本等觀念引發了對職業本科書院建設的必要性的質疑。
2.頂層設計之難為。是否選擇書院制、如何建設書院、能否可持續投入書院建設等職業本科院校校級層面的頂層設計,將會直接影響書院的建設理念、模式選擇和資源保障,進而影響書院的實際建設成效和未來建設水平。職業本科院校在規劃自身辦學模式與發展路徑時,只有把書院建設融入學校發展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才是真正辦好書院的關鍵,也是規劃建設書院的難點。
第一,如何厘清書院定位。書院定位是職業本科院校對于書院的角色認知,直接影響書院的組織模式和功能發揮。目前已實施書院制的職業院校基本將書院定位為學生管理和育人平臺,書院一般承擔除專業教學之外的學生管理任務。因此,職業本科院校面臨是延續這一傳統定位,還是將書院定位為克服單一專業教育弊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組織的選擇。如何避免因定位不清晰導致書院建設和發展不充分,是職業本科院校實施書院制的難點之一。第二,如何選擇書院模式。書院組織和管理模式是書院定位和理念的體現,不同的劃分維度體現不同的管理模式。依據進入書院的學生人數,可以分成全員制模式和非全員制模式;依據書院培養年限,可以分成全程制模式和非全程制模式;依據書院培養目標和選拔要求,可以分成大眾模式和精英模式;依據書院是否開展專業課教學,可以分成獨立建制模式和雙院協同模式;依據書院學生自我管理程度,可以分成科層制管理模式和學生社區管理模式。可見,書院制建設既要改變職業院校傳統組織架構,又沒有固定的、現成的可參照模式,因此如何探尋適合本校的書院建設模式是職業本科院校頂層設計的又一難點。第三,如何優化保障體系。書院建設離不開政策制度、人員隊伍、經費支撐、空間支持等各類保障條件,涉及學校多個職能部門。如何從校級層面統籌規劃、凝聚合力、系統推進各項保障舉措,促進書院可持續建設和發展,也是職業本科院校規劃書院建設中的難點。
3.機制構建之難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職業本科院校高質量持續性建設書院的內在需求和必然要求。然而,職業本科院校在建設書院時仍然面臨內外部管理機制不銜接和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的問題。
第一,產教融合機制不健全。職業本科書院相較于普通高校書院,雖然具有推動校企合作的優勢,但難以避免職業院校長期存在的校企合作育人不充分的現實問題。職業本科書院作為新生組織,如何落實書院在校企合作中的權利義務,建立有效的多元主體協作培養機制,使書院真正成為產教聯合育人的橋梁和平臺,是書院機制構建的挑戰。第二,課程協調機制不健全。職業本科院校書院制實施后,學生不僅要完成原先專業課程和實習實踐課程的學習,還要完成通識課程和部分跨學科課程的學習。目前,職業院校通識課程和跨學科課程獨立于其他課程之外單獨設置,既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割裂了各類課程體系和課程知識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各類課程的結構比例設置不夠科學均衡,如在通識課程課時量上,有的院校課時量太少,流于形式;有的院校課時量太多,擠壓了其他課程的教學時間。第三,學生管理機制不健全。不論是何種組織模式,職業本科書院建設都面臨學生管理上的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書院育人功能發揮和育人目標實現。例如,獨立建制模式書院學生管理相對封閉;雙院協同模式中書院的“書院—樓層—宿舍”和專業學院的“學院—專業—班級”兩套管理體系將學生管理和學業管理分離,增加溝通協調難度;學生社區管理模式書院對于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與服務能力的效果仍不理想。
書院制改革是順應智能化時代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積極回應,也是職業本科院校優化人才培養和學生管理的主動選擇,更是職業本科辦學制度的有益探索。要推進書院制在職業本科院校的探索、發展和推廣,突破書院建設運行中的難點,需圍繞價值理念、制度設計、運行過程等維度深化書院制改革,為職業本科院校辦學提供一種新的可為選擇,推動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
1.價值引領:凝聚書院制價值理念共識。書院制改革路徑選擇不僅是一種基于實踐成本或難度的工具性考量,更體現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改革理念分歧。尤其是當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處于起步階段,正確認識書院制辦學,理解其對于職業本科教育的價值,才能有效破解職業本科書院制辦學的認同難題,從而達成改革共識。
第一,通識教育適用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智能化促使各類職業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工作的綜合性、復雜性明顯提升,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方向。在這種背景下,若再把職業教育“限定在培養某種特定職業所需的教育,把教育內容與職業的關聯度作為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⑦,顯然不符合時代發展對于職業教育,尤其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要求和期待。此外,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不是對立的,二者能夠統一于本科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過程并共同發揮優勢效應。通識教育能夠為專業教育夯實基礎,幫助學生形成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彌補單一專業教育的局限性,提高解決綜合復雜問題的能力和專業發展的潛力,從而實現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第二,書院為職業本科辦學提供多元路徑。選擇在職業本科院校開辦書院,是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模式探索和路徑嘗試,并不是否定和取代傳統的專業學院,也不是要求所有的職業本科院校都開辦書院。是否啟動書院制改革以及選擇何種書院模式,要納入職業本科院校發展規劃考量,根據院校的實際情況和師生訴求進行充分論證和集體決策。書院育人的核心價值是促進職業本科學生達到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均衡發展,為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職業本科院校要基于這一核心價值引領開展書院制宣傳動員,從而凝聚共識,增強教職員工對于書院的理解和認同。
2.彰顯特色:堅守類型特色與校本特色。職業本科教育在類型上屬于職業教育,在層次上屬于本科,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點和本科層次的高等教育特征。因此,在職業本科院校辦書院,要充分基于職業本科的特殊性來規劃書院建設發展,避免將職業本科書院建成普通高校書院和高職院校書院的復制或效仿。
第一,堅守職教特色辦書院。與普通高校書院不同,職業本科書院的辦學根基是職業本科院校,這就要求職業本科書院辦學要體現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職業教育存在的基礎是工作體系,這是職業教育之所以成為職業教育的根本原因。職業本科書院建設要立足職業教育的實踐特征,將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天然優勢與書院制通識教育的固有優勢融合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工匠精神培養和職業情懷培育,注重綜合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發展,為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撐。第二,堅守本科特色辦書院。職業本科教育致力于培養在更為寬廣的職業領域解決復雜實踐問題的本科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與高職教育相比具有質的突破。因此,職業本科書院建設要立足本科層次這一新起點,突出本科教育的通識性,設計契合本科層次學生發展需求和實際學力的通識課程和相關跨學科課程,重視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優化學生的能力結構,使學生勝任復合化崗位要求,解決高難度實踐問題。第三,堅守校本特色辦書院。職業本科院校校級層面要結合本校發展規劃和實際情況探索書院制辦學,統籌規劃書院的辦學目標定位、運行模式選擇、組織架構確立、課程教學設置、環境布局設計以及資源持續投入,動態完善特色化校本書院建設,推動書院人才培養對接學校發展優勢和區域發展需求。
3.制度支撐:構建多維度制度保障體系。完善的制度是優化職業本科院校資源配置、支撐職業本科書院建設和運行的有力保障。通過營造優良的制度環境,既有利于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拓展學生的求學空間,也能夠促進學生潛心學習、順利成長。
第一,優化制度體系統籌設計。一般而言,章程作為大學的最高綱領,既是高校辦學的基本準則,又是高校深化內部治理的“憲法”,統領著高校的制度建設。因此,職業本科院校在建設初期,要立足實際制定院校章程,以章程為基礎統籌構建職業本科院校制度體系框架,并將書院制明確納入章程之中,明晰書院建設和運行的原則性事項,使書院建設有章可循,保障職業本科書院持續穩定發展。第二,促進校內制度協同銜接。書院是職業本科院校的重要部門之一,要將書院建設置于學校發展的宏觀背景中,促進書院的各項制度與學校其他管理制度配套,構建書院與相關部門協同育人的常態機制,保障書院各項工作順暢運行。例如,在產教融合機制方面,在符合學校產教融合制度的基礎上,探尋書院參與產教協同育人的契機與增長點,制定具體可行的制度規范;在課程協調機制方面,統籌考慮書院課程和學校其他課程的銜接互補,對接學校專業課程和實習實踐課程規定,制定書院通識課程和跨學科課程建設制度,優化各類課程結構比例,完善通識課程內容,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形成動態平衡;在學生管理機制方面,書院制改革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根據不同書院組織模式的固有特點揚長避短,吸引學生深度融入書院,協同校內制度資源為書院學生搭建長遠發展平臺。第三,健全書院內部制度體系。書院要制訂包括書院建設運行方案、組織機構職責規定、人才培養與教育實施方案、學生管理制度、社區管理制度、教職工考核方案在內的系列制度,通過細化與優化書院制度供給,理順書院內部治理機制,提升書院的治理能力和育人水平。
4.隊伍建設:激勵多主體落實育人實踐。匯聚包括專業教師、行業企業專家、思政教師、管理隊伍在內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學生成長成才的育人實踐,有助于職業本科書院推進全員育人、發揮育人優勢。
第一,加強雙導師隊伍建設。重視校內專業導師和校外企業導師的隊伍建設和合作指導,組建書院導師庫,以實現校企深度合作和產教協同育人。一是吸引優秀教師加入專業導師隊伍。學校制定評價激勵政策,鼓勵具有較高教學科研水平、豐富學生指導經驗的專業教師擔任書院專業導師,深度參與和支持書院工作,發揮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紐帶作用,為書院學生提供專業學習個性化指導,指導學生完成在校期間的各項學習要求。二是遴選企業專家組建企業導師隊伍。從與職業本科院校開展實質合作的行業企業選聘專家擔任書院企業導師,并向與專業導師有合作項目的校外專家傾斜。企業導師結合行業發展前沿,為學生擴充學習資源、提供實習情境、進行實踐指導、促進成果轉化。第二,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職業本科書院輔導員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在服務書院學生發展中承擔重要的育人價值和角色功能。書院要配備充足的輔導員,明確書院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邊界,并對其開展契合書院特色的系統化、定制化培訓,提高其在思想引領、黨團建設、通識教育、管理服務、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業務能力和專業化水平,與導師隊伍分工合作,發揮育人合力,為書院學生發展提供平臺。第三,加強管理隊伍建設。職業本科書院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一流的書院管理,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擅長管理、具有教育情懷和創新意識的書院管理隊伍是推進書院建設運行、落實書院管理育人的重要支撐。書院管理工作涉及綜合管理、教務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等各個方面,職業本科院校要基于定編定崗,為書院分類配備不同崗位的書院管理人員,并制定以工作實績和能力水平為導向的崗位考核制度,建立動態激勵機制,激發書院管理隊伍活力,提高書院管理服務水平。
[注釋]
①徐國慶,陸素菊,匡瑛,等.職業本科教育的內涵、國際狀況與發展策略[J].機械職業教育,2020(3):1.
②徐國慶,王笙年.職業本科教育的性質及課程教學模式[J].教育研究,2022(7):106.
③李政.職業本科教育辦學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高教研究,2021(7):106.
④何毅,劉海峰.現代大學書院興起的意義與挑戰——基于本科教育組織模式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9(6):83.
⑤劉海燕.我國現代大學書院制改革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11):46.
⑥董純才.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20.
⑦徐國慶.什么是職業教育——智能化時代職業教育內涵的新探索[J].教育發展研究,2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