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歌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消費是生產活動與經營活動的最終目標,只有擴大居民消費才能有效推動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消費形式經歷了多次大的轉變。消費升級有效推動了國民經濟發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就農村地區而言,農村消費制度的建設、消費環境的打造和消費思想的宣傳均存在一定滯后性,農村居民受到收入方面的限制,導致農村消費水平不高。對農村居民傳遞數字化生產和應用理念,讓其接受新的消費渠道和消費方式,可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收益和消費水平。合理分配農村和城市的資源,為農村居民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讓農村的消費進一步升級,可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后,對生活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從最初的要求基礎生活保障轉變為要求生活質量提升,有效促進消費升級。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決定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村經濟水平顯著提升,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升較為緩慢,在收入金額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較大差距。《農村綠皮書》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為18 930 元,相較于2020 年增長了9.7%。隨著我國扶貧政策和農村地區發展政策的不斷落實,這一指標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1]。
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證明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越高,有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的能力。對于農村地區的消費升級發展來說,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意味著農村居民消費不斷升級。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對農村居民消費項目構成比例的調查數據可知,自2008 年起,我國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呈下降趨勢,表明我國農村家庭的整體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對自身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與城市消費品銷售情況對比發現,農村消費品總額的增長比例大于城市的增長比例,農村消費在全社會消費中的占比逐漸增大,縮小了農村與城市的發展距離,在實現農村家庭消費升級的同時實現了城鄉一體化發展。
從《中國統計年鑒》對農村發展狀況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居民在不斷轉化自身的消費理念,在基礎生活物質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農村發展優化的過程中,農村居民的經濟收益不斷提升。在此情況下,許多農村居民思考如何全面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對自己和子女作出可持續化發展的道路規劃,不斷優化家庭消費支出的分配,呈現出消費結構不斷優化的狀態。農村居民的消費目的朝著多樣化轉變,從單一消費形式轉變為多樣性的消費形式,消費結構變得更加合理,存在部分享受型消費與發展型消費,有效推動了農村的消費升級。
從消費項目構成比例中了解到,雖然食品依舊是農村家庭最大的消費支出,但是占比呈不斷下降的態勢,并且煙酒的消費比例不斷下滑,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農村居民經濟收益不斷提高,消費能力增強,即使食品和煙酒支出數額沒有變化,也會造成占比下降。第二,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增強,文化水平提高,了解到煙酒的危害后縮減了在煙酒方面的開銷[2]。
除此之外,農村家庭在居住方面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費比例增長幅度較大,意味著其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有所提升,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數字化發展的時代中,教育可以讓更多人的思維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在科技力量的基礎上找到創新發展的新渠道,為社會進步和自身發展找到合適的方向,增加農村家庭經濟收入,提高自身生活品質,推動我國農村消費升級。
2.1.1 農村居民收入的層次性
雖然農村居民收入渠道大部分是農業收入或養殖業收入,但是由于不同居民的經營方式或經營規模不同,造成收入金額差異化。農村地區存在較多務工工人或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收入情況不統一。收入水平決定了消費能力,收入存在層次性是造成消費有不同層級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居民的消費能力、收入情況、職業和文化水平等因素,可以劃分為5 個層次,即城市高收入層次、城市中等收入層次、城市低收入層次、農村普通收入層次以及貧困層次。不同層次的居民獲取經濟收益的能力不同,消費行為和消費能力也不同[3]。
2.1.2 消費需求的層次性
影響居民消費情況的因素除了收入外,還有自身的消費需求。居住生長環境、個人追求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消費觀念,進而影響消費升級的速度。消費行為可以根據消費的產品類型分為生存型消費、享受型消費與發展型消費。農村居民大部分屬于生存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鮮少有發展型消費。食品依舊在農村家庭消費中占據最大比重。由于消費層級的不同,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速度也存在區別。
2.2.1 消費結構整體性優化
農村居民對消費分類的概念較為清晰,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由于收益能力較弱,會將消費的金額進行合理分類,根據規劃消費,使得農村居民在提升收益能力和消費能力的同時,合理規劃支出,優化消費結構。
農村居民接受數字鄉村概念后,消費時會采用信息化手段,例如通過網購、線上支付等手段完成消費。通過線上渠道統計消費結構,農村居民直接了解自身的消費情況,從而提高優化意識,促進消費升級。
2.2.2 消費水平整體性提高
在農村地區實施數字化發展后,農業得以迅速發展,給農村居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在此背景下,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較大程度提升,有了提升消費水平的資本。落實數字化發展后,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對各項消費活動普遍持有注重的態度。通過深入了解發現,許多農村居民接受生活支出中存在一定金額的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提高了其消費水平[4]。
2.2.3 注重商品或服務的整體性
在消費升級的情況下,農村居民注重的不僅是商品價格,還有商品的質量、品牌、性能、售后服務、外觀等,在選擇某一商品時會對商品進行綜合評判,實現品質和價格之間的協調。
只有在農村居民具備數字信息應用能力的情況下,才能有效拓展居民消費渠道,在數字化的前提下實現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由此可見,提高農村居民的數字信息應用能力是實現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必然要求。
3.1.1 對農村居民開展數字技能培訓
農村居民文化水平較低,依靠自身很難完全了解網絡消費的步驟和方式。相關部門可以在農村地區開展數字技能培訓,全面講解網絡消費的方式、步驟以及平臺等,促使其在數字平臺中消費。在培訓過程中,除了技能的培訓外,還需宣傳網絡購物與數字技能的重要性,讓更多農村居民了解到網絡購物的優勢,提高農村居民的重視程度,吸引更多農村居民參與培訓活動[5]。
3.1.2 充分重視農村居民老齡化現象
現如今,農村的年輕人更傾向于去城市工作,導致農村老齡化現象嚴重。老年人學習能力較弱,在數字信息技術培訓時,需采用“人傳人”的方式,通過當面演示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增強老年人對信息技術的理解。
3.1.3 增強農村居民的網絡安全意識
農村居民在不了解數字信息技術的情況下自然不存在網絡安全意識,初次接觸網絡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蒙蔽,出現被騙的現象。因此,在提高農村居民數字化信息應用能力的同時,需增強其網絡安全意識,使其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預防網絡詐騙。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說”,除了表現在回答問題外,還表現在小組討論的合作學習中。小組討論,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眾多的學生之間的對話,相互交流,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方法。
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能保障數字生活、數字生產正常開展。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均有待完善,通信信號只能實現基本全覆蓋,依舊存在部分區域信號弱或是無信號的情況。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需要網絡信號的支持。政府應提高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率,確保農村居民學習數字技術后能夠將技術應用于生活中。
3.2.1 擴建農村地區的通信基站
政府部門應深入了解農村地區的通信情況,為農村地區建設全覆蓋的通信基站。目前,雖然有不少農村地區已經建設了通信基站,但是依舊存在覆蓋率不高或信號不強等問題。
在建設的同時需要關注后續的應用情況,確保基站可供農村居民使用。部分農村地區位置偏遠、環境惡劣、道路交通建設不完善,導致通信基站建設不完善。地方政府應特別關注這類地區,攻克一切難關,實現地區的數字化通信,完善硬件設施,為農村地區奠定實現數字化消費升級的基礎。
3.2.2 落實信息入戶進村工程
將光纖接入農村地區可滿足農村居民足不出戶在家購物的需求,使農村居民了解數字信息技術。在農村居民了解數字化信息技術、懂得如何進行數字消費的情況下,光纖入戶能夠提升農村地區的光纖覆蓋率,切實為每家每戶提供實現數字化消費的基礎條件。
3.2.3 引進高質量人才
促進農村消費升級不僅需要數字化設施的支持,還需要普及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提高農村居民的數字化意識,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理念。因此,需要引進人才,全面推廣相關概念和知識,激發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
應用現代技術可以有效提高農村農業產業的經濟收益。居民的收益水平不斷提升是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要素之一,只有確保農村居民有充足的可支配收入,才能有效提高生活質量,從而促進農村地區消費升級。政府部門應將數字化農業技術引進農村,在農村進行技術宣傳,普及數字化的概念,讓農村居民了解到應用現代技術的優勢,提高農村居民對現代化技術的了解程度,創造多元化的收益渠道,為農村居民提升收益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引進具有先進性的農業種植技術,在施肥、澆水等種植環節采用數字化監測技術,為農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農業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為農民增加收益。
其次,采用數字化技術對農村進行有效宣傳。農業生產產品和養殖業產出需要在市場中銷售,其宣傳效果直接影響著銷售價格和數量。應通過線上擴大宣傳范圍,讓更多人了解到農村產品的優勢,將農村的產品推向更大的平臺,為其帶來更多的附加價值,為農村居民創收[6]。
再次,農村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發展旅游業。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許多人對田園生活有向往之情。農村地區有著天然的優勢,應營造良好的農村環境,科學合理地宣傳,吸引游客進入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居民帶來多樣化的經濟收益,使其具備消費升級的基礎條件。
合理分配農村和城市的資源,實現統籌發展,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為提升農村的消費層級創造更大的空間。
首先,應采用數字化技術改善農村的經營產業。在工業、農業、養殖業方面積極應用數字化技術,將小戶經營改變為集合式經營,為農村居民創設更多的工作崗位,爭取為農村居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其次,完善社會保障體制。部分農村居民繳納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的意識不強,應普及保險的概念,為農村居民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在消費過程中的后顧之憂。政府應加大建設新型的醫療保障體系的力度,完善農村的養老保險體系、農村扶貧體系以及生產保險體系,為農村居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讓其有條件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從而促使農村居民消費升級。
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擴大內需不僅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還可以有效提升我國居民的生活品質。在數字鄉村的背景下,農村的經濟發展是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目標。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農村的生產、經營和消費過程中,改善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提高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拓展農村居民的收入渠道,為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提供條件,對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