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芳,何渝慶,額布衣古
(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農村建設發展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國家發展戰略,其核心是產業振興,通過優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完善產業后勤保障與服務體系,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全面提升農村居民經營收入水平,增強農民的消費能力。各級地方政府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科學有效延伸當地農村特色產業鏈與價值鏈,進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的關鍵舉措,其核心目標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產業興旺是實現農村居民脫貧致富的根本道路,也是我國推進美麗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起點與基礎。生態宜居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提出了具體要求,各地區農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不能走利用生態環境換取經濟提升的老路,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先進發展理念,將農村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機結合,創造更多穩定的生態經濟效益,幫助農村居民提升經濟收入水平[1]。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對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提出了相關要求。
地方政府要正確認識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科學統籌發展。因此,一方面要注重提升當地農村生產工作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重視穩步提高生產經濟效益,實現農村居民共同富裕,構建完善的農村產業基礎設施。
鄉村振興戰略為各地農村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各地政府結合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實際發展情況和需求,合理制定頒布了相關扶持政策,給予農村建設發展充足的資源,為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奠定了扎實的工作基礎,吸引大量社會投資資本與人才。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仍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1.2.1 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基礎薄弱
相較于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無論是交通還是供電供水,均阻礙了農村產業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無法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支持。
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形成了良好的公路網與供水供電網,但這些基礎設施設備的設計應用標準較低,無法滿足社會對農村大規模產業建設的投資發展需求與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需求[2]。交通道路規格不科學、供水供電不穩定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導致農村經濟建設發展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增長。
1.2.2 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薄弱
當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單一,多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較低,多數農村居民選擇到城市求職務工,造成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失。農村產業的建設發展缺乏復合型青年人才的支持,缺乏富有實踐工作經驗的科研技術人員,加之農村居民文化水平與綜合素質較低,不具備良好的創新實踐意識與競爭能力,嚴重影響了農村產業經濟建設發展。
除此之外,農村產業建設發展缺乏創新,難以開發設計出具有特色的產品,側重點不明顯,市場競爭力不足,難以幫助農村創造更多社會經濟效益。
1.2.3 農村產業發展滯后
農產品的生產會受到自然氣候環境的影響,易出現某個區域某些農產品供大于求或供不應求現象。這反映出當前我國農村產業發展不足,各項產業發展較為滯后。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農村勞動人口大幅下降,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進城,農村土地轉換為城市用地,導致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缺乏充足的土地資源、人才資源,使農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受到多種限制。
我國農村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缺乏先進的科學技術與設備,難以打造出符合產業發展趨勢要求的專業人才隊伍。從產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角度來看,要想促進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創新升級與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特色資源的優勢作用[3]。
與城市建設發展相比,農村產業發展優勢在于具備充足的資源,能夠滿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地區的產業經濟發展需求。合理開發與利用農村地區的核心資源,能夠將其科學有效地轉化為產業條件,促使農村經濟發展。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各地區要提升當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扶持優勢產業,開發利用特色產品,提升農村經濟效益。當前,為了進一步提高產業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我國較多農村地區綜合開發當地優勢資源,強化多方面的協同發展。例如,農村圍繞特色產業創新,提供深加工服務、售后服務等,或者聯合特色農業、種植業、養殖業等,實現多方面協同發展目標。各地區只有不斷調整優化當地產業結構,才能解決產業融合升級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促進農村產業經濟建設健康發展,進而幫助當地居民增加經濟收入。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須結合農村產業實際發展情況和需求,合理制定完善的農村產業扶持激勵政策,引導社會加大對農村特色優勢產業的資金投資力度,幫助農村科學高效盤活各項生產要素,實現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發展需解決農村資金不足、人才缺乏等問題,幫助農村盤活固有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一方面,政府要指導各地區農村加強當地的金融創新改革工作,刺激金融資金要素快速穩定流入農村產業經濟建設中;另一方面,需合理促進各地區農村的土地流轉,有效盤活農村的土地要素,促使其轉化為優秀的產業發展成果[4]。
與此同時,政府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科學生產管理技術與方法的宣傳推廣工作,積極鼓勵農村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向更加集約的生產方式轉變,創新綜合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全面提升農村產業的生產管理質量和效率。工作人員需幫助農村居民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最大潛力。一方面,要合理運用農村自然土地資源,大力開發綠色農業,促進生態經濟建設穩定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著重開發荒山、荒坡等土地資源,努力發展鄉村旅游服務業、經濟林業等產業,將農村土地資源轉換為經濟效益,為農村居民創造更多經濟收入。
要想優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需加強農村產業的科研工作,不斷提升各產業的特色產品開發質量,贏得市場潛在消費者的認可和支持,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茖W技術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農村要想靠有限的土地資源獲取更多優質農產品,一方面要引進先進的種植生產設備,另一方面要加強科技研發應用工作,指導農民合理運用科學技術開展高效種植管理。
在傳統農業生產管理中,農村居民大多數憑借自身實踐經驗進行農作物的種植管理,易受自然因素影響導致農作物欠收甚至顆粒無收。針對于此,政府需安排科研人員對農村居民開展科學指導,引導他們合理運用科學技術。加強對優良品種的培育,促使農產品更好地抵御惡劣自然環境,保障農產品的質量,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5]。
此外,政府需指導農村地區大力發展機械化現代農業,結合實際生產要求和生產規模,科學引進先進的機械生產設備,促進農業生產規?;l展。只有在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定規模效益時,才能刺激其他產業快速穩定發展,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不同,當地政府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時,必須充分考慮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做好產業升級的科學統籌規劃工作。自然氣候環境是影響農村農業建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沒有提前做好對該產業的規劃工作,極易導致當地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供不應求或者供大于求的情況,從而影響農村居民的經濟效益。
針對于此,政府必須安排專業人員深入農村,展開調研分析工作,全面準確掌握各項數據信息,結合調研結果合理制訂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規劃,挖掘農村特色產品的附加值,指導農民開展多元化的生產活動,提升經濟效益[6]。
“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作為培育區域性農業特色產業,促使其走向規模化、品牌化以及專業化的關鍵途徑,能夠有效推動各地區農村產業轉型發展。地方政府需著眼于當地實際情況,合理構建結構完善、層次分明的農村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并將其他產業融入其中,加強各個產業的特色產品研發、加工生產以及銷售管理等工作,促使各地區農村朝著具有特色的產業發展方向前進。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各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需大量優秀人才的支持。應通過發揮他們的專業能力,幫助農村解決產業升級過程中的問題,全面提高農村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水平。各地政府需制定一系列人才扶持激勵政策,為當地農村產業建設發展吸引更多人才,有效滿足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發展對科研人才、教育人才、種植技術人才的需求,并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將其所學應用于產業項目創新方面,為農村產業發展貢獻力量[7]。
加強對全體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與綜合素養,使其成為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的優秀人才。例如,通過加強與高校、企事業單位的合作,為當地農村培養大量技術服務人才、科研管理人才,科學有效構建出集研發、生產以及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為現代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和活力[8]。
各地政府需注重提升農民的文化綜合素養與能力,引導組織他們參與到各類教育培訓活動中,突出農業產業調整后的農業種植、設備操作應用以及加工管理等內容,指導他們利用信息化技術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例如,當地政府部門可以委派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基層開展生產技術指導服務工作,給予農村居民生產種植方面的講解指導,促使廣大農村居民充分了解科技與生產結合的重要性,使其合理運用科學技術進行加工生產與管理銷售,提高經濟收入水平[9]。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各地必須加強對當地支柱產業的建設工作。一方面,要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落實特色產品的深加工,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充分挖掘產品的附加經濟價值。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多種方式吸收更多社會投資資金,集中人才、資金,帶動當地支柱產業快速穩定發展,構建完善的產業支撐體系[10]。
各地政府需科學協調農村三大產業的比例關系,在突出重點支柱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扶持其他產業,以此推動當地農村三產融合發展[11]。例如,若某個農村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優勢資源,需投入更多資金、人才用于開發當地旅游產業,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其他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盤活農村其他生產要素[12-13]。
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農村可以給游客提供各類優質的農產品、紡織品、工藝品等,延伸其他產品的產業鏈。加強對各類產品的深加工,大力發展糧油、蔬菜、肉類以及林木等加工產業,以此刺激農村經濟的發展[14-15]。
農村產業經濟發展要高度重視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工作。各地政府要結合當地農村實際發展情況,因地制宜采取科學的發展方式,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對當地農村產業的科學統籌規劃布局。同時,要及時制定相關扶持激勵政策,吸引并培養大量優秀技術人才、生產管理人才,帶領農村居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