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歡
(中共天津市濱海新區委員會黨校,天津 300451)
黨中央把鄉村振興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十四五”時期,天津市濱海新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全面總結鄉村振興的經驗,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全力補齊工作中的短板,突破體制機制建設中的瓶頸,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美麗宜居“濱城”的宏偉藍圖。
漢沽街道位于濱海新區北部,總面積約90 km2,下轄10 個行政村。目前,漢沽街道設施農業累計達156.7 hm2,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達203.5 hm2,產值平均為150 萬元/hm2。近年來,漢沽街道所屬行政村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發展路徑,在發展特色產業、人居環境整治、水環境治理等方面成效顯著。第一,聚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動以無公害綠色設施蔬菜、高端草莓等為代表的高效特色農業健康發展。第二,圍繞人居環境臟、亂、臭、差等問題,遵循以點帶面原則,各村子分片推進,設立專項整治資金,獎優罰劣,對各村環境衛生定期進行專業治理,在深入推動戶廁改造和公廁改造方面成效顯著。第三,深入推進水環境整治,黨政負責人親自主抓環境整治專項方案的落實情況,特別是對水產和畜禽養殖尾水的治理。第四,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成了10 個村的村級活動場所提升改造與9 個村的自來水提質增效工作[1]。
第一,帶有區域特色的產業較少,已有的特色產業同質化嚴重,錯位發展明顯,例如漢沽街道大馬杓沽和小馬杓沽的特色產業是草莓種植業,但其他村莊沒有明顯的特色產業。同時,部分村莊存在不同程度的產業項目荒廢問題。第二,招商引資政策向鄉村傾斜力度不足,相關政策無法對企業產生足夠吸引力,難以引進外來項目助力鄉村振興。第三,現有村辦企業實力不強,除少數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創收較高外,多數企業實力不強且工資待遇低,難以吸引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第四,村辦企業大多規模較小,與特色產業集群差距較大,已有企業相互之間在供應鏈、產業鏈方面沒有相互支撐,規模效益難以形成。
第一,農業發展方面缺少科技支撐,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加工創新能力不足和工藝水平不高,導致農產的附加值不高,各村基本都是千篇一律地在建大棚上下工夫。由于缺少技術與營銷人員的專業指導,部分有特色的農產品因品質未達標而影響“市場準入”。第二,對村辦企業在技術改造資金和技術輸入方面的扶持力度不足,加之產業項目建設前調研不充分,急于完成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目標,引發設備落后、生產效率低以及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影響企業發展壯大[2]。
第一,交通等基礎設施基本貫通,但周邊畜禽養殖生產廢棄物排放、池塘垃圾堆積、村民亂丟廢棄垃圾的習慣影響著美麗鄉村建設。第二,居民區內各種設施規劃全面,但存在路基破壞未及時修復、健身器材損壞未及時更換、遇大雨排水不暢等問題。第三,教育、醫療及養老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但服務質量較差,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未能縮小。第四,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治理,但在垃圾運送、污水治理及農業污染治理方面需要制度化。
從發展特色產業到人居環境、水環境的整治均需各類建設資金,但村集體經濟收入較少,自有資金緊張,維持剛性支出和重點項目建設較困難。受資金限制,人居環境整治中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和水系連通等建設工作難以持續。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推動,文化推動力可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第一,村民日常生活中充斥著麻將文化,農村樓房化后部分村民對學習新知識缺乏動力,安于現狀,喪失創業改變現狀的動力。第二,文化建設形式化、單調化凸顯,農家書屋和農村文藝活動等流于形式。第三,片面強調文化產業的資金投入,以投入作為衡量文化振興的標準,林立的宣傳欄及活動場所構成美麗的街景,但與村民文化素質蒼白的軟實力不協調[3]。
第一,突破政策瓶頸,形成差異化招商政策并向鄉村傾斜,對到鄉村投資建廠的實體企業在創業補貼、稅收優惠及水電費等方面給予優惠。第二,創造接地氣、法制化、便利化、適合鄉村發展的營商環境,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軟支持。第三,樹立良好示范作用,設立村辦企業家激勵基金,對帶動鄉村振興及吸納大量當地勞動力就業有貢獻的企業家給予精神和物質激勵。第四,打造濱海新區消費的內循環系統,通過政策導引,推動城區服務業與鄉鎮實體經濟對接形成共生關系,打造美麗“濱城”特色的內生內循環模式。第五,將招商引資和內生動力形成合力。既要因勢利導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通過招商引資,借助外來投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激發當地經濟發展,又要鼓勵鄉村樹立自力更生的斗志、敢啃硬骨頭的勇氣,積極主動尋找商機、對接市場、喚醒潛在需求、盤活閑置資產,從鄉村內部涌出進取精氣神。第六,以優惠政策為杠桿,促進傳統產業和未來行業有機銜接。既要發展好設施農業,積極推動水產養殖業的升級發展,又要抓住國家“雙碳”戰略的機遇,努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可以無害化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水產畜禽糞污,將廢棄物轉化為可再生能源,用于居民生活和生產經營,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相得益彰,營造良好的農村環境。
第一,鼓勵各村突出自身優勢,著力發展特色產業。針對漁業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農村休閑旅游及特色農業品種的不同因村施策,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創業風格,形成錯位發展局面。第二,充分利用漢沽街道區位優勢,鼓勵各村依托自身的資源稟賦形成微型版的產業小集群,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上、下游企業完成供應鏈、產業鏈融通。第三,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策”思路,發展以設施蔬菜、高端草莓等為代表的高效特色農產品,加強農業品牌建設與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動優質高附加值精品農產品進入京津高端市場,推動農業生產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第四,充分挖掘薊運河沿岸景觀資源,打造薊運河沿線的生態郊野主題公園,對諸如租船出海游、林地野餐游等不合規的民間自發游覽項目進行統一規范管理,打造鄉土風情和采摘特色兼備的鄉村旅游和民宿新業態。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加強人才引進和人才培育工作是實現人才振興的重要保證。人才引進是外部人力資源的輸入,包括聘請技術人才,持續向鄉村輸送人才并提供資金和后勤保障,例如目前政府推行的“一村一個大學生”計劃;人才培育需要提高內生性人才發展動力,完善人才培育機制,讓人才能夠留得住、做得好。第一,輸送農產品加工技術人才,圍繞農產品深加工研發創新新的工藝流程,打造帶有地域特色、附加值高的品牌產品。第二,輸送農業專業技術復合型人才,既懂病蟲害防治又知曉品牌塑造的市場準入知識,打造優質、綠色的無公害農產品。第三,輸送工業技術人才,采取多種激勵政策,鼓勵大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才支援鄉鎮企業,在設備改造、提高生產率、高質量生產及高效能管理等方面為鄉鎮企業提供技術援助。第四,協調社會各方力量,成立濱海新區鄉村振興人才共享平臺。實現各生產要素在鄉村發展領域的高效聯動,構建人才與產業有機融合發展的新業態。依托平臺優勢,為駐村領導、農村優秀黨務工作者、大學生村官、專業技術人員、返鄉務工者等群體打造人盡其才的新路徑,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創新是第一動力,推進鄉村振興,需要通過創新提供新動能,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第一,開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融合的多元發展機制。以鄉村旅游為抓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村旅游服務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進旅游項目帶動,優化產品供給。增強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元素,推出創意農產品、新穎的農業活動。同時,推動“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相融合,建立多級電子商務運營服務網絡,因地制宜發展網上“一村一品”。第二,積極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無縫對接,依靠改革打破體制機制瓶頸,激活市場經營各主體,鼓勵經營主體探索不同模式,與小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共同發展、與大市場緊密對接、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第三,充分發揮各類科技成果創新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政府加大對鄉村的科技投入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鄉企技術創新的金融服務,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各類創新活動,大力培養鄉村技術密集型企業。第四,打造鄉村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創新管理體制、激勵機制,健全產學研合作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機制,營造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與鄉企緊密合作的氛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農村基礎設施供給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不匹配,公共服務供給不能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應在政策導向上順應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迫切需要,持續加大財政對鄉村振興的投入力度,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促使農村煥發新顏。面對資金上的短板,一方面,在政策上積極擴展思維,通過全額撥付涉農預算資金、提高土地出讓金占比等方式支持鄉村振興,打包各類涉農建設項目申請農發行金融貸款。另一方面,拓寬鄉村融資保障渠道,探索建立村集體、村黨員群體、村基層自治組織、新區財政、金融機構多元化的統籌涉農資金投入機制。具體實踐中要著力解決以下問題。第一,完善農村交通網絡建設,建設村中公路,消除坑洼道路,拓寬穿越鄉村的省道、國道,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第二,整治農村亂停車問題,將整治違章停車向農村延伸。第三,對農村樓區內設施制訂持續改造計劃,督促政府、村委會及時修復完善樓區損壞的路基、健身器材及排水通道等,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第四,為鄉村配置優質教育、醫療、文化及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鼓勵優秀教育、醫療、文化等人才到農村就業。第五,完善垃圾、污水治理等設施,減小農業污染和生活垃圾等對環境的傷害,優化鄉村生態環境,保障農民健康。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黨的主要力量來源于基層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整合主體資源,凝聚最大共識,以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振興帶動整個鄉村振興,共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戰略的落地生效。同時,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在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基礎上,構建多元化的鄉村治理體系。具體措施如下。第一,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定期培訓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提高其政治素質,在村黨支部的組織領導下,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組織村民主動制定村規民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第二,以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為理念,壯大農村基層組織。通過搭建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平臺,將街鎮干部、社會組織成員、個體黨員等力量集合到一起,使紅色網格覆蓋全域全員,共同解決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問題。第三,建立相應體制機制,選派招錄農村專職黨務工作者到農村經濟組織中,解決農村基層治理薄弱問題。以新生力量帶動新生資源,以創新方式實現鄉村振興。第四,鼓勵基層鄉村治理機制創新。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矛盾糾紛調解仲裁體系為契機,以集中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等專項治理為抓手,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村民直接參與農村公共事務管理的運行機制。第五,明確定位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兩委的職責范圍,既要尊重市場規律,又要切實發揮基層組織的管理作用。
鄉村文化是百姓的集體記憶,沒有鄉村文化的支撐和發展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村民收入水平,讓農民富起來;另一方面必須以鄉村文化的發展為依托,提升農民的文明素質,讓農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形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良性循環。第一,深入推進文明村莊建設,派駐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隨時隨地宣講文化知識,根據村民的實際文化程度與文化需求,有的放矢地提供文化產品,同時提高文化設施的使用效率,改變村民陳舊的思想觀念,培育新型農民。第二,適時帶領村民代表“走出去”,組織去先進地區的工業園區參觀,開闊視野,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養,激發村民的創業斗志和學習意識。第三,因地制宜開展各種具有鄉土特色、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增強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培育文明淳樸的鄉風民風。第四,加強鄉村文化服務隊伍建設,依托學校、各級文化館加大培訓力度,提升鄉村文化骨干的綜合藝術素質。第五,持續加強道德建設,提高村民道德水準,通過抖音、公眾號、微信等網絡媒體,以百姓易于接受的家常話、身邊事宣傳農村和諧鄉風、傳統家風美德,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