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夏雨,司俊杰
(淮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壽縣地處安徽省中部,獨具特色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歷史深受游客喜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旅游業在國內迅速崛起,壽縣的旅游經濟在文旅時代迎來了新的機遇。
壽縣地貌多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八公山脈面積廣闊,地處淮北平原與大別山區的過渡地帶,著名的八公山、四頂山、龜山以及酒泉山等大小山峰擁簇其中。中部平原、淮淠平原地勢平坦,為打造生態園和保護環境提供了保障。
壽縣湖泊河渠星羅棋布,縱橫交錯,安豐塘、淮河、壽州護城河、東淝河、瓦埠湖、珍珠泉等水域風光無限。壽縣屬亞熱帶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四季分明,不同季節的壽陽八景美不勝收[1]。
近年來,壽縣充分發揮“互聯網+產業園”的集聚優勢,著力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服務消費,線上線下互動結合,推動消費升級。壽縣結合周邊正在發展的城市經濟圈,依托現代化交通樞紐系統,實現壽縣旅游景區的觀覽娛樂、康養休閑功能,經濟戰略方案的相繼推出與實施,為壽縣旅游業的發展帶來豐富的潛在旅游客源。相關數據顯示,2018 年壽縣共接待游客532 萬人次,同比增長10.4%,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8 億元,增長10.8%。2019 年壽縣共接待游客575 萬人次,同比增長8.1%,旅游綜合收入達到41 億元,增長7.9%[2]。
壽縣中部地勢平坦廣闊,中部平原、淮淠平原占全縣土地面積的41.4%,是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過去壽縣以農業發展為主,具有優良的棉花、水稻、小麥種植技術。但傳統的農業種植效率低下,機械化程度低,勞動生產效率低,勞動者收入少,無法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導致壽縣的經濟一直處于低迷狀態。
壽縣曾是安徽省貧困地區之一,屬于國家級貧困縣。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加快,政府加大了扶貧力度,助力壽縣脫貧。2019 年壽縣正式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戰取得了顯著成就。相關數據顯示,安徽省一二三產業結構占比為8.2∶40.5∶51.3,壽縣一二三產業結構占比為23.5∶28∶48.5。與全省相比,壽縣的農業占比在整體產業結構中略高,總體經濟水平與全省的差距較大[3]。
依托傳統村落、田園風光、民俗文化及農林產業、手工藝基礎,發展四季田園休閑度假經濟,打造田園休閑板塊。緊接合肥都市圈,以都市休閑市場為需求導向,以南部農業村鎮為背景,以江淮農耕風情和智慧農業為特色,以示范村、示范點創建為帶動,融合田園娛樂、戶外教育、鄉村休閑等業態和工業產業園以及本土文化元素,建設鄉村度假中心、戶外研學基地、創意田園聚落、智慧農業小鎮等。
現階段,互聯網行業發展趨于成熟。眾多地區依托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以互聯網推廣為媒介,通過多種平臺或者技術手段宣傳,提升區域旅游發展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壽縣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展旅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打造農產品專屬品牌,完善產品信息,將品牌推廣和營銷作為開發重點環節。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線上銷售和推廣程度大幅提升,應依靠互聯網技術平臺,將農產品營銷品牌與旅游文化資源相結合。例如,借助抖音等自媒體,為農產品創造品牌情感,建立農產品安全和質量追溯平臺,提高生產農產品的技術質量標準。
第二,建立壽縣旅游景區特色平臺。壽縣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外地游客對當地的旅游特色了解較少,需構建一個網絡宣傳平臺,傳播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地區知名度。例如,將壽縣古城與當地風土人情結合起來,拍攝具有時代意義的宣傳片,利用互聯網進行宣傳,形成具有壽縣特色的專屬平臺。
壽縣旅游開發的重點在于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中,合理發展綠色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挖掘鄉村旅游資源,可以促進當地旅游業快速發展。具體可以采取以下3 種可行性措施。
第一,提高對農產品生產的重視程度,開發具有象征意義的農產品,并將其與當地特色相結合。當前,許多旅游模式忽視了農產品旅游資源的開發,以統一的形式發展,缺乏自身特色,無法形成競爭優勢。應提升對地方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將當地旅游模式和自然環境相結合,挖掘具有壽縣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結合壽縣農產品和自然環境,確定當地農產品發展方向[4]。
第二,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地方綠色產業附加值。農產品品牌建設是壽縣旅游開發的一部分,旨在提高農產品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注重地方綠色產業的整合和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將地方農產品產業與壽縣地方紅色文化相結合,打造壽縣獨具特色的綠色產品和紅色文化,推動地方農產品朝著個性化、多元化方向發展,使其融入國際市場的大環境中。
第三,為當地農產品制定品牌營銷策略。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建設農產品品牌會受到缺乏標準化管理等因素的影響。這是由于農產品品牌建設缺乏現代商業理念,商業戰略過于僵化,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環境。壽縣應樹立新的企業理念,采用農業最新的管理技術。例如,在遵循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模式下,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對其進行外部管理,進而實現農產品品牌的標準化管理。
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和發展服務業與旅游業,但由于壽縣缺乏主動整合意識,資金投入不足,相關政策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具體可以采取以下3 種可行性措施。
第一,落實政府有關援助政策,優化并加強現代化公共服務職能。一方面,政策和制度必須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發揮不同政策的實際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產品開發與旅游產業建設需通過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吸引外部資金和必要的技術資源,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當地農產品的建設和發展。
第二,完善壽縣旅游體系。地方旅游業的發展不能僅局限于政策引導,還需建立科學的制度體系,為地方可開發資源提供資金支持,為地方旅游業的推廣和營銷奠定基礎。因此,需動員社會各階層力量,推動壽縣旅游業的發展[5]。
3.1.1 以政府為主導,打造多元化旅游項目
政府要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加快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提高壽縣古城的知名度;完善旅游基礎設施,以旅游交通為重點,著力解決景區斷路問題,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支持壽縣本土文化產品和旅游商品的開發,打造以壽縣旅游文化為主體的文化產品,提高壽縣知名度;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在旅游產業發展資金中設立專項資金,以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推動壽縣旅游業快速發展[6]。
3.1.2 支持招商引資,實施市場化發展模式
利用旅游資源招商引資是市場化發展模式的特點之一,招商引資是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部分實行市場化運行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府很難通過自身的投資有效開發旅游資源。招商引資是其首要突破口。
可以轉讓壽縣特色旅游資源經營權,鼓勵、引導和支持民間資本投入壽縣旅游業,全面激活壽縣旅游業的發展潛力。轉變機制,盤活大局,利用投資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業的服務水平,增強游客滿意度。應引進優秀管理團隊,加強管理,積極開展宣傳推廣工作,使旅游業走上良性發展之路[7]。
3.2.1 借助科學技術,探索旅游新模式
推動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例如將農業、創意產業、旅游產業結合起來,創建生態農莊模式,制造新型農藝產品,延長傳統農業產業鏈,增加農副產品附加值,從而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工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有助于工業、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可以提高高新技術研發能力和應用水平,積極扭轉資源型城市產業布局不合理和工業產品額外價值偏低等局面。
3.2.2 推動產業融合,提高經濟效益性
第一,農業與旅游業密切相關,應促進兩者之間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生態樂園、農家樂山莊、農業觀光度假村等現代新型農業旅游基地,創造新型旅游基地,增加農副產品的額外價值,提高農民收入,將小農業轉化為規模化和集約化農業,提高農業管理效率,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第二,促進旅游業與工業協調發展,推行工業產業遺跡旅游、礦業探險旅游、旅游裝備制作、旅游留念品生產等,有效延長傳統工業鏈,促進落后工業的復興與發展。
第三,促進旅游業與網絡、文化、金融、交通等現代服務業融合、協調發展,實現旅游業與新興服務業的布局轉型。換言之,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延長傳統產業的產業鏈,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8]。
3.3.1 構建農業創新平臺
促進農業科技升級與推廣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建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可以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壽縣構建農業科技示范園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科學研究規劃、合理構造、突出特點,大力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推進示范園區的建設。
第二,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離不開現代管理體制,應全面落實市場機制,利用市場機制的特殊調節作用,有效促進園區的快速發展。
第三,加大對示范園區的農業科技扶持力度,強化科技示范園區在現代農業科技中的作用。
第四,政府要全力支持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發展,制定并頒布各項示范園區的優惠政策,為示范園區的建設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提高農業示范園區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能力,充分發揮示范園區的先鋒作用[9-10]。
3.3.2 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農業科技人才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的重要因素。壽縣的農業發展需要科技人才的加入。政府要采取人才落戶優惠政策吸引人才、通過多種渠道將本地農民培育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人才。壽縣在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時,可實施新世紀人才工程,加強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教育,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普及農業科學文化知識,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科技化水平[11-12]。
3.3.3 挖掘農業市場前景
壽縣要推動農業生產、加工與銷售的一體化發展,促進傳統農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農業生產素質,以此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明確消費者的個人需求,提供休閑娛樂的項目,發揮文化遺產的功能,促使農業科學大眾化,使教育與娛樂相連接,從而使農業文明得到繼承和發展[13-14]。
旅游業在開放式的環境下緊跟時代步伐,成為具有帶動性與先導性的新型產業。旅游業能夠刺激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調節經濟結構,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在第三產業與綠色經濟快速發展下的背景下,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關鍵是實現轉型升級。近年來,壽縣旅游業規模逐步壯大,但依舊面臨較多結構性矛盾,依托傳統的規模增長方式已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必須推動旅游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壽縣旅游業的發展可借助網絡平臺,努力開發文旅產品;加強旅游基建投資,全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產業融合以及現代服務業發展;以政府為主導,使區域旅游業向集約化方向發展,進而促進旅游產業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