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大偉
(海南出版社,海南 海口 570216)
農業是國家糧食安全與立國之本,海南是全球唯一涵蓋農民、農村與農業的全島型自貿港,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熱帶地區,土地面積達351.87 萬hm2,在全國熱帶土地總量中占比為42.5%,被譽為“天然溫室”。海南省土地資源的80%在農村,農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0%,農業產值占全省總產值的20%,具有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天然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4·13”講話中明確指出,海南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應發揮熱帶季風氣候優勢,將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做強做優。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全新歷史方位。新階段,我國國民經濟運行保持總體穩定,無論是工業發展還是農業發展均穩步推進,食物產量有序提升,棉、油、糖、水果、蔬菜、茶葉等供給相對充裕,尤其是生豬產量經過短暫下滑之后開始逐步回升。然而,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局部地區戰火不斷、疫情沖擊等多方面影響,當前世界農業需求增長明顯下降,全球經濟增長率也降到2008 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前的最低水平。海南中國自由貿易港建設項目是在我國“一帶一路”發展倡議構想、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和當今世界面臨重要轉折點的大歷史背景下確立的。基于此,海南省應樹立責任意識與機遇意識,牢牢把握發展重點,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立足創新發展的指導思想,大力推進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向前發展,著力提升自然資源效益的新型經濟開發模式。
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格局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政策的影響,波動幅度與變化趨勢不斷加劇,之前的國際經貿循環體系逐漸弱化,以美國為首的發展經濟體間的雙邊貿易體系顯著加快[1]。
目前,我國人口14 億多,作為世界最大且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提升空間很大。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亟須構建以國內循環經濟為主、國內外雙循環經濟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增強供給端的適配性,以及供應鏈、產業鏈運作的整體性,高質量實現以需求促供應、以供應創新需求的全新發展結構。順暢的國內循環經濟對世界資源要素的吸納力越強,越能推動國內外雙循環經濟的協調性發展。從宏觀層面來看,當下世界糧食供給基本安全,但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的暴發,引起了全球公眾對保糧問題的憂慮。因此,部分國家也出臺了嚴格控制糧食出口的政策。
我國作為世界糧食大國,當前國內谷物自給率已達到95%,供求基本均衡,未出現嚴重短缺現象,但存在結構性問題。面臨問題越復雜,越要穩定發展,越要保證基本食品生產和安全供應。發展海南省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不僅是我國保障自身糧食安全的必然手段,也是統籌國內外糧食資源與優勢的重要舉措。
2021 年,海南林地面積2 283 240 hm2、森林總面積2 197 626 hm2、森林蓄積量16 112.88 萬m3,林木覆蓋率遠高于全國平均值[2]。
同時,海南的空氣質量與水質在全國均名列前茅,工業污染較少,廢棄物排放量較低,四周環海,生態優勢十分明顯。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加之適宜的氣候條件,使得海南擁有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獨特優勢與先決條件。
海南的野外生物自然資源極為豐厚,素有“綠色寶庫”之稱。海南有多種多樣的熱帶樹木、熱帶花草、熱帶果蔬以及天然藥物,獨有植物品種達630 余種,具有顯著的生物多樣性[3]。其中,南繁育種基地已成為國家種業和保障糧食安全的“絕版資源”,其成功將農作物的普遍育種周期6~8 年壓縮至2~3 年。另外,海南具有廣闊的海域面積,占我國海域總面積的2/3,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為海南發展熱帶特色高效漁業提供了先天優勢條件。
海南地處熱帶地區,在全國熱帶陸地總面積中的占比為42.5%,年平均氣溫為23~26 ℃,年光照時長為2 000 h,年降水量約1 600 mm,農作物可以周年生長[4]。良好的光照、降水量、氣溫等氣候條件,讓海南省農業發展具有獨特優勢。在此基礎上,海南省成為全國人民青睞的冬季“菜籃子”。
海南作為全國面積較大的經濟發展特區,擁有部分基本立法權,具有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先決條件。2018 年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構建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2021 年,海南省提出“3(旅游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1(熱帶特色高效農業)+1(制造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1 年,海南省政府頒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投資新政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 年)》,將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列入鼓勵發展范疇[5]。體制集成創新為海南省奠定了創業、開放的基礎,大大增強了對海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為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創造更多的便利條件。
強化熱帶農業科技示范,服務中國熱帶農業走出去。技術既是生產力,也是推進經濟的主要力量。海南全省都處于熱帶地區,是中國熱帶農業科技示范的推廣地。從全要素生產力的角度看,自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進步是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力提高的主要推動力。特別是我國熱帶地區農業科研水平不斷發展,在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加工工藝和生產技術裝備等方面已經進入了領跑、并跑共存的嶄新發展階段。南繁育種、熱帶特色經濟作物基因組學等基礎研究,在精準施肥與綠色防治、動物疾病防治、水域與生態環境恢復等關鍵技術研發方面居于全球領先水平,在熱帶作物選育種、加工技術及分子改性理論研究等科研領域達到了全球前沿技術水平[6]。
我國科學技術的創造與發展離不開全球,而全球的科學技術發展也需要我國,熱帶農業是中國與東南亞、非洲、拉美等國家開展農業合作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南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如果能夠依托技術創新,充分發揮科技雙循環的巨大引擎作用,有助于將海南打造成我國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對外互動的亮麗“窗口”。
目前,海南已先后與國際熱帶農業中心等國際組織和50 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關系。要加強對海南地區熱帶農業技術與智力的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造示范作用,促進熱帶農業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農業走出去。
海南省應利用政府財政撥款,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充分吸納港澳臺及國外資金,不斷優化創新農業投入制度,力爭筑牢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資金支撐力。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高質高效發展,需要突破傳統思維局限,樹立資金籌措多元化意識,充分利用金融市場對產出要素實施科學合理的分配,持續提升農業產出與運營成效。
現代化農業是對傳統農業的進一步改進與發展,不僅是發展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生,而且是發展成熟的商品市場的必然需要,屬于普遍性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應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為基礎,將城市分散的資金投入一部分到農業產業化開發,以補償農業投入和城市居民投資方式各自的欠缺,使更多的私人資本變為社會資本,從而加速技術創新,完善生產組織方式和動力機制,帶動經濟的良性循環。
在資本農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應高度重視對資本農業項目投資的方向性引導,助使其與海南發展實際更為貼合。海南不僅在農林牧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其漫長的海岸線、較多的自然海灣、廣闊的灘涂面積等,使得該地區的海洋漁業也成為了極為重要的一個農業經濟增長點。海南年捕撈量超過100 萬kg。結合海南自然條件,其更適宜于發展高位池養蝦產業,特別是南沙、中沙、西沙群島之間的廣闊水域,適合發展藻類、貝類等產業。由于水養殖業具有投資成本較低、資本回收較快、產出規模較大、便于管理等優勢,相關部門可以予以引導性宣傳,促使投資人關注海南的海洋產出。
當前,海南地區精致化、特色化農業產業的發展水平程度不高、規模小、產業鏈體系不完整。因此,應加快現代農產品的名牌建設,從粗放農耕向精細農耕過渡。地方特色農業品牌價值的建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品質為基礎,以“山地”和“自然”為主要賣點,扶持地方優勢食品申請企業商標,結合已有農業生產品牌價值建設,引進已形成一定產業規模、市場知名度較高、地方特點突出的原生地品種申請集體商標注冊或認證標志,爭創地方知名商品,進一步培養食品競爭力與知名度[7]。推行“企業+農戶+名牌”的發展戰略,大力推動訂貨工作,實行供需銜接和市場化工作,做到產品一體化經營,產品質量可追溯,形成更加嚴格的公司和農戶收益共享體系[8]。
全力打造“五棵樹”產業,即天然橡膠、檳榔、椰子、胡椒、沉香;做強熱帶瓜菜和水果產業;做優畜牧養殖產業,充分挖掘五指山豬、定安黑豬、屯昌黑豬等優勢品種資源,提升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與智能化、機械化水平,至2025 年實現生豬養殖規模化率70%;補齊熱帶農產品加工短板,豐富熱帶特色高效農產品加工的有效供給,推動農產品來料加工業的高質高效發展等。形成產品特點突出、優質高效和持續增長的特色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建立規范化生產、產業化運營、品牌化經營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首先,集合全省科學研究力量。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大學等機構擁有數量眾多的農村科研人員,以及大量參與“三農”研究工作的社會科學研究人才,長期以來主要面向熱帶作物、熱區農產品等領域進行科學研究,已積累了大量成果。必須借助高效運行的網絡平臺把上述優勢集成起來,加大對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其次,積極聯系省外研究專家學者。熱帶高效農產品發展和其他各種糧食作物既存在差異也有密切聯系。因此,智庫建立離不開外部智力的幫助。以美國國家農產品智庫為例,其主要是社員機構,國家農產品智庫的社員一般包含部門高層、研究專家以及新聞媒體記者,這些社員機構遍布于美國甚至世界各地。海南應與全世界的智庫加強聯系,汲取國內外的先進經驗。
再次,搞好相應的基礎性管理工作。構建完備的研究人員考核激勵機制,重視研發流程管理與研究結果管控。并借鑒國際上知名智庫的管理經驗,通過為首席研究員配備助手的方法進行研發管理工作。此外,需要進行大數據信息收集與整理加工,智庫必須以高質量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且要具備強大的大數據分析能力。
最后,加強專業性建設和市場化運營。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智庫一定要高度專業化,建設重點包括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方面,要做好對財經、管理理論、法政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類人才的吸納與培育,同時發揮自然資源、社會科學專業人員在國家科技戰略上的重要影響;形成濃厚的學科特點工作方向,在農業種業發展、農民工程、農村支持政策研究等細化專業領域中,不斷突出熱帶特點;彰顯政府咨詢工作的學科特色方面,重視專業性以及職業化,即在專業性的基礎上長期專題研究、深入探討和跟蹤調研,實現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和多產業間的融會貫通[9]。政府智庫的建立與運作要充分關注市場規律,通過創造優質的服務產品,爭取穩定的資金來源。智庫的活力意味著其影響力。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國家熱帶高效農業發展智庫的建設力度,重點表現在智庫發展、行政決策、科研、公共等方面。
海南可根據自由便利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趨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及南美洲各國的資金協作和農產品國際貿易,通過構建熱帶特色高效農產品合作交流示范區、科技交易、國際熱帶農產品加工、儲藏、冷鏈物流和交易中心等諸多形式,積極向“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大力推廣我國的農業先進科技,扎實提升區域的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穩定向這些區域出口我國農產品的水平,進而逐步增強我國在世界農產品供應鏈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