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塵 劉紅琴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 廣東河源 517000)
國家正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河源非遺文化數字經濟亟待發展。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必須在文化主管部門的指導引領下,向非遺文化村鎮、數字技術開發企業延伸,打開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空間,再現非遺文化數字經濟潛力。本文對河源國家級非遺文化花朝戲、忠信花燈基本情況與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認清現實,規劃河源非遺文化數字經濟未來發展方向,探索河源如何利用河源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走非遺文化新的發展創新之路。
國家級非遺文化的花朝戲是由河源市紫金鄉村的“神朝”祭祀儀式演變而來,在地方戲劇中獨具特色,是非遺文化的典型代表。一百多年來,花朝戲在地方鄉村文化的基礎上,將當地民間故事、客家方言等結合在一起,將紫金地區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融入其中,對區域性較強的非遺文化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5G數字時代,娛樂形式多樣性,花朝戲傳播形式相對落后,其數字化發展勢在必行。因此,研究花朝戲數字經濟發展,有利于花朝戲的傳承發展,在河源非遺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推廣價值。
在現代媒體的沖擊下,花朝戲有一些劇目數字視頻在抖音、騰訊視頻、好看視頻、優酷視頻、西瓜視頻等數字媒介傳播,但關注者寥寥,其發展創新不容樂觀。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民群眾的娛樂方式,快節奏的工作生活讓人民群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都發生了改變,花朝戲的老套故事主題、表現形式已經不能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大多年輕人對花朝戲表演的形式內容、語言都非常陌生,普遍認為其語言太難聽懂,對其沒有興趣。由此可見,花朝戲面臨著欣賞群體“曲高和寡”的囧地。
現為國家級非遺文化的忠信花燈設計獨特,形態多樣,制作工藝復雜,是將竹編、美術書法、對聯、傳統剪紙多種文化藝術融合在一起的民俗工藝品,在河源非遺文化中獨具特色,主要有秀才燈、狀元燈、祝壽燈、才女燈等。河源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多次主辦了忠信花燈工藝大賽,且建有忠信鎮花燈博物館,對加強忠信花燈傳承與保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互聯網數據顯示,廣州日報大洋網、今日頭條、南方網、新華網、CCTV-10科教頻道近幾年都對忠信花燈進行過報道。
為了更好地發揚和傳承客家花燈文化,連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努力將忠信花燈打造成客家第一燈。為此連平縣委、縣政府組織成立專門機構,借鑒其他地區的花燈文化,取長補短,不斷優化客家花燈文化。忠信花燈的發展具體舉措是:第一,其燈文化內涵,忠信花燈文化要與時俱進,使忠信花燈具有弘揚客家文化、反映時代要求、促進社會和諧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連平這個全國文明縣城的一張閃光名片;第二,增加忠信花燈的種類和功能,繼續對忠信花燈的規格、品種等進行改進,增加新忠信花燈品種,改進傳統制作材料,采用防水性能較強的材料制作,可以在室內外懸掛,可以拆疊、包裝、收藏等;第三,發展花燈經濟,加快忠信花燈產業化生產,使忠信花燈成為觀賞性、收藏性強的時尚商品,增加農民收入。忠信花燈的經濟發展必須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可借鑒四川自貢花燈的模式進行數字經濟布局,與一些數字經濟發展較好的彩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進行合作推廣。
河源市連續成功舉辦了十四屆“河源客家文化旅游節”,對河源非遺文化的發展和推廣有著巨大的宣傳推動作用,讓更多人,尤其是大、中、小學生了解了非遺文化。該活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搭建河源非遺文化向外傳播的重要平臺。河源現有花朝戲、忠信花燈、和平泥雞、墩頭藍制作技藝眾多的非遺文化走進了校園、鄉村。在忠信鎮中心小學,花燈是學校一大亮點,墩頭藍在連平縣第一小學也是人盡皆知。利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人民群眾有了閑暇時間了解非遺文化,較多與非遺文化相關的活動、展演也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遺文化相關主管部門在非遺文化推廣方面對中小學教師進行非遺知識及與之對應的技能培訓,使教師熟知非遺文化,意識到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把這些教給學生。據調查,目前多所學校已是非遺文化示范基地,紫金花朝戲已走進河源市各大、中、小學。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將花朝戲引進校園,并開設了公共選修課,讓更多青少年學子了解了非遺文化,感受到花朝戲的文化內涵。深河中學亦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讓花朝戲在校園生根發芽;忠信花燈、客家山歌、木偶戲等影響力較大的非遺文化同樣在深河中學得到傳承并設有專門的傳習班。河源市一些有條件的中小學相繼開展了非遺文化傳授活動,讓更多中小學生了解本地非遺文化。
非遺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大中小學生親身體驗非遺文化內涵,激發其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對河源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與廣州等一些經濟發達城市相比還有待提升。
當前,我國非遺文化產業已在悄然發生變化。2021年,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9623億元,比2020年增長18.9%;兩年平均增長了20.5%,高于文化企業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1]。近兩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傳統文化產業是數字經濟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2021年文化產業取得的成績正是文化企業善于利用新興數字技術努力的結果。由此可見,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河源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相關主管部門對非遺文化的發展規劃已經跟不上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一些地方非遺傳承人和地方文化管理部門前期重視非遺文化的申報,后期發展創新卻缺乏規劃和動力。云直播、VR/AR旅游、云逛展等線上非遺文化創新手段在河源尚未起步,非遺文化產業“數實融合”的發展態勢尚未形成。數字技術源源不斷為文化產業賦能,成為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2]。非遺文化還停留在保護階段,發展略顯疲軟,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方面缺乏人才支撐,非遺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他們雖然認識到數字傳播對非遺文化傳承有重要作用,但非遺文化數字傳播靠傳承人難以實現,非遺傳承人有傳統的技藝,但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又地處農村,對數字技術缺乏了解,更無從談及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無法將非遺文化與數字經濟兩者相結合,更無法實現非遺數字消費新場景、新體驗。各級非遺保護中心數字傳播現狀也不容樂觀,缺乏必要的設備與專業人才,保護手段相對落后,不利于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根據調查,各類數字傳播公司、文化公司大都不愿參與非遺數字經濟開發,相關企業認為非遺文化數字經濟難度大、周期長、利潤不高,而各類非遺文化傳承人大多對數字技能與傳播的認知為零,對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無所適從。當前,全國非遺文化數字經濟剛剛起步,地處粵北山區的河源亦是剛剛起步。
河源非遺文化數字經濟正面臨著嚴峻挑戰,改變這一現狀已迫在眉睫。如何擺脫這一困境,如何將非遺文化與數字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筆者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策研究。
加強非遺文化與數字經濟的實踐研究,最根本的是找到非遺文化與數字經濟的橋梁。作為地方非遺文化,其本身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河源大多非遺文化與其他地方的非遺文化相比,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經濟的發展不能喪失地域文化基因,不能喪失了自身個性,必須與其發源地密切相連。非遺文化貼近生活、來源于生活,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必然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可以最有代表性的國家級非遺文化為突破口,進而延伸到其他非遺文化,找到非遺文化與數字經濟的切入點。此外,非遺文化應從河源文化未來發展的整體性出發,重點突出國家級、省級非遺文化,有針對性地對河源非遺文化現狀、改革創新中凸顯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以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同時,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也可借鑒其他省市在這方面的優點, 著重對非遺文化與數字技術結合與推廣方面的調研考察,才能更好地、有目的性地指導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
4.2.1 緊跟時代步伐,創新非遺經濟發展新手段
近年來,河源少部分非遺文化在結合鄉村旅游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依然存在數量總體偏少、融合度不強的問題。“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涂不可以應萬方。”非遺文化經濟要傳承下去,就離不開經濟發展,必須有創新思維、創新手段,善于利用新技術、新的經濟手段,不斷挖掘其經濟價值。非遺文化在保持其傳承的基礎上,需不斷融入現代技術元素,引入“新文創”理念,充分運用網絡文學、動漫、影視劇、網絡視頻多種數字化手段,推動線下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3]。目前,非遺文化經濟來源單一,可學習借鑒經濟發達省市經驗,將非遺文化融入數字技術,如網絡虛擬非遺文化展示、非遺文化動漫化,拓展其傳播形式,擴大其受眾群體,尤其是樂于享受新興科技帶來生活便捷的年輕人。非遺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非遺文化經濟發展應做到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時關注新時代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深入挖掘非遺文化的經濟價值。
4.2.2 深化校地合作,加強外部交流
從河源各縣區相關文化主管部門了解到,由于河源地處粵西北,受地理環境和經費限制,非遺文化經濟發展情況并不樂觀,非遺文化數字經濟推廣方面更因數字技術人才不足而難以開展。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如果沒有掌握新的數字技術人才,其數字經濟工作將難以開展,必須增加與其他省市非遺文化經濟發展的交流機會,深化與地方高校合作,利用經濟發展最新方式與手段,推動非遺文化經濟發展的改革創新。例如,在與其他省市交流方面,河源非遺文化可利用文化經濟研討會等機會加強外部交流,找到適合自身經濟發展的途徑;在校地合作方面,可借鑒廣州一些高校的成功經驗;在數字技術人才方面可與地方高校合作,通過非遺微視頻、微動漫、微電影等形式與地方高校相對應的專業進行合作,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專業優勢為非遺文化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4.3.1 加強非遺文化產業投入
河源很多非遺文化申遺成功后,政府出臺了一些政策,大多因資金不足難以付諸實踐,因此就需要從非遺文化自身找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數字經濟發展。
4.3.2 爭取企業聯合開發非遺文化產業經濟
目前,非遺文化運作主要靠政府扶持來維持其傳承,極不利于非遺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非遺文化可在政府扶持下,加強與企業合作,爭取更多的企業開發非遺文化經濟。
4.4.1 利用App傳播非遺文化活動
利用傳統節日,政府在文化廣場、客家文化公園等大型戶外場所組織一些非遺文化活動并通過社交App教學傳播推廣,讓更多人參與其中,借此提高關注度。
4.4.2 融入日常生活,打造非遺文化品牌
文化發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與支持,要發展非遺文化經濟,就必須縮短非遺文化與人民群眾的距離, 其文化產業必須與人民群眾生活必須的產品密切相關,將非遺文化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的吃穿住行之中,才能推動非遺文化經濟發展。將一些非遺文化與客家飲食文化相結合,打造非遺文化品牌;亦可將非遺文化制作工藝、故事傳說繪制成系列漫畫、動畫,同時推出動漫衍生產品,以帶動非遺文化發展。
4.4.3 與旅游景區合作實行經濟雙贏
河源市是旅游城市,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與旅游景區合作,在旅游景點增設非遺文化活動區域與商業區。例如,在蘇家圍風景區客家娘酒、客家婚俗表演的基礎上,增加一些非遺文化項目合作,利用本土旅游資源助力非遺文化產業發展。
綜上所述,在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特色的基礎上, 融合時代需求合理開發非遺元素,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4]。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必須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非遺文化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有了經濟支撐,非遺文化才能不斷發展繁榮,反之就會走向沒落。在繼承和創新發展中,非遺文化經濟應結合河源旅游業、餐飲業等地方行業優勢,大力推行發展非遺文化數字經濟。河源非遺文化數字經濟發展受其自身限制,掣肘于傳統傳播方式的根深蒂固,同時非遺文化的特殊性一時難以與數字技術相結合,而5G數字時代崛起的各種網絡平臺、微信、微信公眾號、手機App、數字虛擬展館等,可以很好地與非遺文化相結合,從而普及非遺文化,讓廣大民眾在體驗到非遺文化魅力的同時,拉動非遺文化經濟發展,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將河源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推上一個新臺階。在當今“互聯網+”的數字技術時代,可以將河源非遺文化在保存其精神內涵的同時,以多種形式傳播推廣,還可在其藝術形式中融入時代發展元素,創新非遺文化傳播形式,塑造河源非遺文化多元特征,看清現狀,勇于改革創新,期待河源非遺文化與數字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