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石 陳曉雪(廣東:嶺南師范學院計算機與智能教育學院東莞市清溪鎮第一小學)
根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要強化以能力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雖然經過了多年的摸索和實踐,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信息技術對教育改革的初步影響,但是距離新時代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較為普遍的問題之一為,教師雖然在信息技術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對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應用仍不樂觀,且缺乏信息化教學的創新能力。對于小學科學來說,需要大力更新教育觀念、變革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融合的新手段,推動信息技術和小學科學教學的深度融合。
2022年版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對小學科學教學提出新的要求,無論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手段,都要不斷更新。筆者根據文獻分析和對小學科學課程的研究發現,小學科學在教學中需要與信息技術融合,并將其融合策略進行歸納總結。
教師要解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充分認識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科學課堂的重要性,改變小學科學課堂上容易出現的學生倦怠、乏味現象,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以及探索精神。教師要擺脫以往對于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融合的偏見,深刻研究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融合的理論,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養成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真正實現信息課堂的有效化。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要符合小學科學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滿足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需求。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深度融合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學習平臺上傳導學案或者課前檢測,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接收導學案與練習題。學生完成任務后,可以及時提交反饋,便于教師展示與批改。在課中,師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交互。有測驗練習時,學生直接通過移動終端完成提交。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師可以即時了解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在課后,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進行練習,教師可以上傳課后習題以及配套資源給學生在課后復習,且教師可以隨時通過學習平臺答疑。
信息化課堂,不僅要加強學生的信息素養,更應該重視完善在學習過程當中使用的各種必要信息化設備,努力構建一個完備、便捷的信息化教學課堂。在課堂上直接開門見山表明主題,這是傳統教學當中常見的教學方法。但是這一老套的方法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而且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前導入時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運用信息技術,將枯燥的知識可視化與直觀化,播放視頻導入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當中的運用,以達到激活學生興趣的效果。教師可以將重難點知識錄制為微課視頻,將重難點知識的講解轉變為學生根據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并且教師在旁邊及時進行指導,保證重點難點的掌握程度。
各學者對項目式教學的操作流程有不同的見解??死疗婵嗽?999年提出,項目式融合學習包括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問題有預測的解決方案、進行調查、收集調查數據并分析、利用技術或制作成品并分享心得六個步驟。劉景福、鐘志賢在2002年提出基于項目的融合學習步驟有: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制訂操作計劃、進行活動探究、制作項目作品、交流分享作品心得、對活動進行評價。王莉妍在2016年將項目式融合學習分為三個階段:選定項目并啟動、對項目進行探究、項目結題總結心得。
根據小學科學“制作小樂器”的教學內容,筆者結合項目式教學進行了分析,“制作小樂器”項目式教學設計流程如下:
如圖1所示,小學科學“制作小樂器”項目式教學,圍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開展。將“制作小樂器”項目式教學設計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創設教學情境;提出研究問題、確定探究的項目并組建隊伍、進行科學探究;驗證猜想、物化探究成果;總結評價探究過程。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科學探究階段。這是學生進行探索、查找信息的重要環節,在整個項目式學習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圖1 小學科學“制作小樂器”項目式教學設計流程圖
本課選自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認識了聲音,知道聲音是從哪里發出的。本節課主要學習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設計“制作小樂器”這一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項目,在制作小樂器的大項目下有4個小項目,分別為“橡筋琴”“水杯琴”“擊鼓傳花”“吸管豎笛”。通過4個小項目的制作過程,完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課的學習。本節課了解聲音的產生,為后面聲音傳播以及聲音強弱、高低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動手制作感興趣。四年級的學生對科學課有進一步認識,很多學生已學會利用網絡搜集資料和上傳信息,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大部分學生會仔細觀察、主動探究,會制訂探究計劃。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學習也有不錯的反響。但是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在實驗過程當中,會出現實驗無序、邊玩邊做的現象,使教學計劃難以完成。學生在探究的過程當中,學習能力有差異。
1.科學概念目標
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通過在探究過程中,觀察物體在不同狀態下的表現,并進行描述、記錄;能夠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變化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
3.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說出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對動手操作感興趣并意識到同伴之間合作的重要性。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科學技術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通過多個實驗認識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原因;
分組操作實驗的過程。
一面鼓、一個水杯、幾根橡皮筋和木棍、幾根吸管、剪刀、學生平板、學習平臺、多媒體教室。
1.教法
任務驅動法:通過讓學生制作小樂器,布置小組小任務,發散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探究學習。
2.學法
基于任務的學習。學生在不同的小任務制作中,提出問題,自行查找相關的資料,與組員討論;觀察研究記錄小組項目的發聲過程,進一步理解知識;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與小組成員合作,完成小樂器的制作,通過完成探究過程,促進小組成員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
1.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對其他優秀教師課堂活動的學習,設計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準備充足的教學材料輔助課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進行觀察,引進課題;讓信息技術給情境增添色彩。
2.確定任務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平板發布任務,構建交互式多媒體的課堂,讓學生在平臺上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確定團隊。另外,通過信息技術的微課視頻幫助學生動手操作。
3.科學探究
設計意圖:在學生動手制作樂器之后,主動探索樂器是怎樣發出聲音的;進行操作實驗,在實驗的過程當中,學生通過平板寫出自己小組的探究猜想、思路和研究過程,并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通過平臺的記錄可以總結小組學生的想法,得出結論。
4.總結評價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查閱平臺上學生提交的實驗表單,了解學生情況;讓學生展示作品,闡述觀點,并在平臺上對自己和團隊以及優秀作品做出評價,教師通過平臺可以選出優秀的團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課堂。
各小組完成了小樂器的制作,根據自己的實驗表單和結論,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匯報小組在實驗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生的評價和分享,每位學生在學習平臺上查閱各小組上傳的實驗資料,完成學習評價量表,選出優勝小組。
信息技術影響了教學和學習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科學課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深度融合可以帶給學生更好的課堂體驗。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倡導研究性學習,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支持下,主動進行探究學習。通過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