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嫦春 高 茹 倪嘯旻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570216)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教育公平,對少數民族地區實現教育質量提升及資源優化,反映黨和國家長期以來對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視與支持[1]。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來到內地高校學習。受語言、學習、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顯突出,已成為困擾少數民族學生成長的一個難題[2]。如何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疏導是當前高校心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根據我校2021年的新生心理篩查結果,我校一級心理問題學生中少數民族學生大約占25%。筆者在隨后的心理約談過程中發現,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區、文化、經濟差異所引發的新生適應問題;二是由語言障礙引起的學業困難;三是由文化背景差異所導致的人際交往障礙;四是由家庭困難引發的自卑心理;五是個人對于大學專業以及未來就業的職業規劃問題。而這些問題中,尤其以新疆、西藏等地方的少數民族同學更為突出,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顯突出。已成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與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心理訪談和咨詢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們的普通話語言表達能力水平有待提升。而這使得他們對于自身的很多感受和情緒,沒有精準地表達出來,從而對心理咨詢的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校心理學教授高老師帶領心理教研團隊自創研發了心理桌游卡片,將該心理桌游卡片運用于少數民族的個體咨詢中,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促進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成長。
該心理桌游卡片的創設以薩提亞冰山理論、互動分析技術和非暴力溝通為理論基礎。
冰山理論由美國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所創建,由約翰-貝曼進行了總結。冰山理論指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外界能夠看到的只是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這只是冰山上露出的很少的一部分,而暗涌在冰山下更大部分則是長期壓抑,并被我們忽略的“內在”。冰山理論包含了七個層次,分別是行為(表現以及應對模式)、應對方式(溝通姿態)、感受以及對感受的感受(行為背后的情緒以及對于情緒繼續產生的情緒)、觀點(想法、信念、思考、認知等)、期待(對自己、對別人或者來自他人的期待)、渴望(人類共有的需求)、自我(我是誰)[3]。因此,冰山理論認為,每個人的行為以及應對方式背后蘊藏著各種各樣復雜微妙的情緒、信念和期待,而這些期待的背后則是人類共同的渴望,只有找到這些渴望,才能真正找到“自我”。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非暴力又稱為“愛的語言”,它主要幫助人們取消分歧和爭議,還彼此看見,用心聯結,相互滿足,從而實現高效溝通。非暴力溝通幫助解決許多世界范圍內的爭端和沖突,目前已廣泛運用在家庭、學校、醫院、職場等情境中,使用于個人成長、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心理咨詢。非暴力溝通不僅是一種有效促進溝通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4]。
非暴力溝通主要由四個要素組成:客觀事實、表達情緒、找到需求、請求行動[5]。客觀事實是指,用客觀的語言描述發生的事情;表達情緒是指,體會彼此的感受,并表達自己或者同理對方的情緒;找到需求是指,人的感受來源于深層次的需要,所有的負面情緒背后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要;請求行動是指,在了解彼此感受和需求的基礎上,為了滿足彼此的需求提出的具體的行動。
薩提亞家庭治療體系是人本主義取向進一步發展的成果[6],而馬歇爾博士早年也師從羅杰斯,兩者有著共同的淵源。薩提亞冰山理論和非暴力溝通首先要從認知上意識到:我們不僅關注了發生的事情,而且也關注事情背后的情緒和需要,圍繞需要為最核心出發點,通過自身有意識地覺察,與他人或者自我對話,找到滿足的行動方向,從而改變不良的應對姿態,通過彼此賦能的方式,發展出真誠一致的溝通姿態。
該心理桌游卡片一共分為四大類卡片,分別是情緒卡、需求卡、策略卡以及主角卡共207張。其中,情緒卡為91張,渴望卡為54張,策略卡為56張,主角卡為6張。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接下來,以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交往困擾為例來說明,在一次個體心理咨詢中,如何運用心理桌游卡片進行咨詢:
第一步:建立關系,澄清事實,介紹心理桌游卡片和操作流程
咨詢師和來訪者進行互相介紹。咨詢師了解來訪者求助的事由,肯定來訪者對心理老師的信任。在來訪者描述事情的時候,咨詢師運用傾聽和內容反應以及具體化技巧,幫助來訪澄清事實,用更加客觀的方式去描述發生的事情。比如,來訪者說“她們總是很晚才睡”“她們真的很自私”,咨詢師可以進一步去確認“很晚才睡”一般是晚到幾點,“自私”具體指的是哪些行為,咨詢師通過這樣的澄清方式,先讓來訪者對事情有一個更加客觀描述后,接下來,引入心理桌游卡片,介紹心理桌游卡片的組成,以及操作流程,征求來訪者是否愿意使用該卡片進行咨詢,然后進一步探索。
第二步:同理自己,探索情緒,找到渴望
同理自己,就是探索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情緒有哪些,并找到自己的情緒背后有哪些渴望。來訪者從情緒卡片中,先自由挑選能代表自己感受的情緒詞匯。該來訪者挑選了“憤怒”“委屈”“無奈”“孤獨”“害怕”“無助”等情緒詞匯,挑選完卡片后,咨詢師將卡片鋪開,邀請來訪者用“我感到……”朗讀三遍所選擇的情緒卡片,邊朗讀邊與自己的身體進行鏈接,覺察身體的反應和感受,進一步篩選情緒卡片,將不太符合的情緒卡片拿出來,也可以再次去尋找更加符合的情緒卡片。
咨詢師將情緒卡片擺好后,讓來訪者描述每一個情緒背后的想法。比如,“憤怒”是覺得舍友在沒有經過她的同意就拿她的日用品用;“委屈”是當她有需要幫助的時候,舍友并沒有像她想象中那么熱情;“孤獨”是覺得自己一個人從新疆過來這么遠的地方讀書,感覺身邊沒有親密的朋友談心。
咨詢師通過來訪者對情緒的進一步解讀,繼續探討情緒背后的需要,來訪者從需要卡中去進行尋找,將尋找到的需要卡片與情緒卡片對應放置,同時也大聲朗讀“我渴望……”,進一步確認渴望卡片。該來訪者通過該環節發現“憤怒”背后的渴望是“尊重”,“委屈”背后的渴望是“關心”,“孤獨”的背后是“陪伴”和“親密”。
第三步:同理他人,他人情緒,他人渴望
同理他人,就是去理解事件中的他人的情緒和情緒背后的渴望。咨詢師通過第二步同理自我的過程,讓來訪者嘗試去理解舍友在上述事件中可能的情緒和需要有哪些,并將這些情緒和需要擺放在自己的情緒和需要旁邊。本次個案中的來訪者找到同舍友的情緒可能有“郁悶”“尷尬”“糾結”“委屈”,而這些情緒背后的渴望有“自由”“空間”“獨立”等。
第四步:冥想放松,建立聯結,尋找策略和行動方向
來訪者再次默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需求,咨詢師則引導來訪者進行冥想放松。咨詢師引導來訪者在冥想中想象當彼此的渴望都得到滿足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冥想結束后,來訪者分享了看到的畫面“宿舍里歡聲笑語”“大家相處輕松有愉悅”“大家互相幫助但是又保持獨立空間”等。
按照彼此滿足彼此需求的目標,來訪者在策略卡中尋找可以滿足需求的策略方向。該案例中,來訪者分別選擇了“誠實表達”“擴大人際圈”“協調關系”“欣賞他人”“求同存異”?!罢\實表達”是指,就彼此的作息時間不一致以及其他舍友未經自己允許去拿私人物品的行為去進行表達,是否可以協商出更加恰達的作息時間安排,提出互相尊重的需求;“協調關系”“欣賞他人”“求同存異”是指,多關注舍友的優點和平時對自己好的地方,同時接納他人做事情不一樣的方式和方法,不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擴大人際圈”是指,為了滿足自己“陪伴”和“親密”的需求要尋求不同的人際關系群體,不只局限在宿舍中,也可以是在班級、社團,以及各類校園活動中遇到的同學和朋友。
第五步:咨詢小結,慶祝和告別
通過以上四個步驟的梳理,來訪者表達了自身的情緒,挖掘了內在的渴望,找到了尋求改變的行動方向,咨詢師與來訪者就此次咨詢過程進行小結。通過此次咨詢,來訪者需要的是:情緒是否得到了緩解,哪些需求得到了滿足,對目前困擾的事件有哪些方面得到了幫助;來訪者需要思考的是:在此次咨詢中,還有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后續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本次心理咨詢通過心理桌游這種可視化的操作方式,通過澄清事實、找到情緒、挖掘需求、請求行動、慶祝和感恩等流程,在同理自己,也同理他人的基礎上,幫助該少數民族學生來訪者快速、精準地表達自身情緒,找到內在的正向需要,讓情緒及時得到了覺察和釋放,在需要的基礎上尋找行動落地的方案,咨詢過程流暢、高效、精準,來訪者反饋自身的心理困擾得到了很好疏導,激發了學生對于美好的大學生活的向往,期待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
在運用心理桌游進行心理咨詢時,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來訪者在同理自己和他人的時候,可能找不到代表自己情緒的詞匯。此時,咨詢師可以找到一張空白紙張讓來訪者自己寫下能夠代表自己當下心情的情緒詞匯。對于某些需求的詞匯不是很理解,咨詢師需要對來訪者進行相應的解釋。來訪者在選擇情緒和需求卡片時,避免幫助對方進行選擇,盡量采用開放式問題提問。比如:在這件事情中,你或者對方還可能有哪些情緒或者需要呢?
第二,在落地行動環節,卡片中的策略卡是指行動的方向,而具體落地的行動咨詢師還需要與來訪者進一步確認和細化,哪些行動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以馬上開始著手實施和改進的。這里也可以運用SMART原則方式幫助來訪者進一步清晰落地行動。
第三,少數民族學生在咨詢的過程中,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因素,對于事情的描述和詞匯的理解會有一些偏差,咨詢師需要耐心地去傾聽、解釋和確認。
總之,將心理卡片式桌游運用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困擾的咨詢中,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強,可以有效地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表達和溝通,疏導學生心理困擾。對于學生具體的咨詢效果,接下來,還需要更多的實證性研究,也可以在不同的學生群體中、不同的咨詢方式(個體、團體)中進行嘗試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