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斌 秦文韜 王洪亮通訊作者
(1.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 北京 100193;2.三亞中國農業大學研究院 海南三亞 572024)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夠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因此,全國大學生積極地響應號召,踴躍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已經形成熱潮。然而,大學生參與鄉村社會實踐的行動和效果卻參差不齊,仍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社會實踐對于學生的教育效果[1]。其主要表現為:社會實踐內容單一,存在一定的同質化,大多數活動形式為到鄉村完成調研問卷、與老黨員交談等[2]。這會導致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面變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打折扣[1],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存在形式主義或者功利主義,實踐活動流于擺拍、走過場、做樣子,活動內容與專業結合不緊密,只專注于完成定量的考核任務,達到最終評獎評優的目標[3],沒有精力去完成深入感受鄉村、深入學習等更有意義的活動,導致鄉村社會實踐淪落為以游山玩水為目的的“體驗式”社會實踐;實踐不注重成效,持續性較差。部分學校由于對社會實踐的重視度不夠,導致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考核制度的制定并不完善,只是要求其交照片、寫報告等[4],這使得學生對此漫不經心、敷衍了事,只求完成任務,不重視實踐的總結,也沒有在實踐之后進行深度思考,毫不關心自己是否真正有所收獲,無法享受社會實踐帶來的收益[5]。本論文結合作者多年指導社會實踐的經驗,試圖從簡明實用的大學生鄉村社會實踐任務設計角度,解決大學生參與鄉村社會實踐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鄉村社會實踐的目的,可以簡單概括為,“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三個層次,以受教育為基礎,以長才干為重心,以做貢獻為亮點。
中國社會的根在鄉村,大學生來到鄉村,可以接受到農作物、山水、田園等自然教育,接受到關于鄉村結構、組織、功能、鄉風、民俗和文化傳統等社會教育;接受到關于各行各業的器具、知識、手藝、經驗和操作技能等實踐教育;接受到經濟社會綜合發展的成果、問題、優勢、差距和時代擔當等使命教育。
從參與組織開始,到隊員熟悉、環境探索、題材掌握、分工協作、任務執行、資料搜集、數據分析、資源對接、行動創新、成果總結、宣傳推廣、后期接續等,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有認知、技術、能力和思想上的提升。比如,當好團隊一分子、與老鄉溝通融洽、設計活動、執行活動、拍照片、做記錄、策劃項目、作動員、寫報告,方方面面都可為學生打下日后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基礎。
貢獻有大小。貢獻巨大,影響深遠的,如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打造的深度貧困村脫貧道路樣板“河邊村”,胡躍高教授打造的全域有機農業“車河村”,以及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開創的“太行山道路”,都是典型的大貢獻。但那些小到一家一戶,一言一圖一文,也是實實在在的貢獻。例如,攝影師解海龍給蘇明娟拍出的那張“大眼妹”照片,成了“希望工程”的標志;清華大學二年級學生李強寫的《鄉村八記》,掀起社會對鄉村問題的廣泛討論;李昌平的一句話“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提升了國家決策層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高度。大學生在鄉村社會實踐中的若干小作為,雖惠及一人一戶一村,但也未嘗不可能成為影響時代的大貢獻。
要讓學生能夠做到有體驗、有發現、有作為、有成果。鄉村社會實踐要本著像老鄉一樣生活、像兒童一樣觀察、像村長一樣行動和像學者一樣思考的原則開展。
要想獲得在鄉村的真實體驗,學生就必須轉換角色,改變心態,用老鄉的地道方式生活,以老鄉的身份感受鄉村,站在老鄉的角度思考問題,沉浸式地體驗老鄉的全套生產生活內容;要做一個真正的老鄉,起早貪黑地勞作、精打細算地安排衣食住行、與街坊鄰里平等親密地交流、與公司企業往來、與政府上級嚴肅審慎溝通。當大學生像老鄉一樣的付出過、收獲過、發愁過、喜悅過、憧憬過,認識了過去、展望了未來、結識過三兩個好友、參加過一兩件盛事、謀劃過發展和變革,就會產生第一手認知、真實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鄉村實踐才會變得真切和厚重,才能調動出實踐者全部的動能和潛力,讓鄉村實踐變得更有趣味、更有吸引力。
鄉村中事事都有傳統,有的還是上百年、上千年的傳承。學生如果對鄉村事務見怪不怪,認為這個也正常,那個也合理,就很難有所收獲,甚至也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只有像兒童一樣,有一雙清澈幽深時刻準備認識新事物的眼睛,充滿好奇心、參與熱情以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拗,才可能有新發現。老鄉眼中的這些傳統,是否真正便利、有效,只有親身實踐,才有發言權。在了解這些傳承的基礎上,學生還要考慮有沒有可能做現代化改造。例如,李強的《鄉村八記》,雖然記錄的都是大家熟知的事,但內容卻能吸引人,主要是作者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鄉村實踐中,學生要想有所作為,必須摒棄游客心態,同時也不能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村民,而要像村長那樣行動,有主人翁意識、有踏實的干勁、有開創的精神、有組織協調能力、有經營管理責任。要面向時代發展的方向而不是應激救急的需求,要站在全村的角度,而不是一人一事的角度,要追求可持續的發展成效,而不是一天一月的臨時效果。在改進鄉村生產、改善鄉村民生、打通產品流通渠道、提升產品價值、挖掘鄉村文化、培養鄉村人才、促進鄉村基建、厘清鄉村運行機制等方面,都有可能形成切實有用的貢獻,甚至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鄉村社會實踐不能在離開鄉村時就匆匆結束,實踐過后,學生需通過深入思考,形成理論成果,可以學習的經典案,如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對一個村的觀察、思考和總結,形成了中國鄉村社會學的巨著;要從鄉村社會實踐中獲得更深刻的成果,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運用正確的邏輯方法和恰當的分析工具開展深入研究。實踐前后,學生都要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確定問題、方向和參照系,準備信息采集的圖表,選擇數據分析的方法,制定研究框架。比如,采用參與式鄉村調研方法了解村民對鄉村事務的真實意愿;采用SWOT分析方法確定鄉村發展的方向;采用生態框圖分析方法揭示鄉村物質、能量的轉運規律;采用環境評價方法評估鄉村環境質量;采用各種數字化和模型分析各類具體指標等。在適當的理論指導下,學生還要遵循規律、選對工具,就能像學者一樣,從鄉村社會實踐中,獲得具有科學或應用價值的成果。
針對大學生鄉村社會實踐的目的需求,根據活動原則,分別從觀察學習、調查研究、創新行動和深度挖掘4個層次設計了20個項目任務。
觀察學習任務6項,包括學一句地地道道的方言、唱一首民間傳唱的詩歌、講一個打動自己的故事、拍一張一生跟隨的照片、記一位不應忽視的人物、當一天原汁原味的老鄉。觀察學習的關鍵是角色意識和深度參與,做到體驗老鄉的真實生活、說老鄉的話、唱老鄉的歌、講老鄉的故事,講出土味,并應用攝影技術和文學加工本領,記錄和傳播鄉土、鄉風、鄉情。
調查研究任務6項,包括繪一頁鄉村變遷的草圖、畫一幅鄉村人流的框圖、描一幀鄉村能流的框圖、摹一卷鄉村物流的框圖、追一種產品價值的蹤跡、編一張鄉村環評的簡報。從空間布局圖中,看鄉村歷史變遷;從生態結構圖中,看鄉村人口流動、物質流動和能源流動關系;從產業鏈中,看進出鄉村的產品流動軌跡和價值變化規律;從環境評價簡報中,看鄉村生態品質。這些調查研究要應用各種專業方法和工具,在調研準備階段,學生需要做好功課。鄉村社會實踐調研的專業性可深可淺,在關注基本要素、掌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學生可以自由發揮。例如,鄉村變遷要關注人口統計、土地利用、村落、主導產業、經濟指標等;除人口統計學指標外,人口流動要關注人才培養和輸入輸出;能源流動要關注生產用能、生活用能、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環評要關注水、土、大氣、噪聲、村容、種養殖廢棄物和其他產業排放情況。
創新行動任務6項,包括擔一任記憶深刻的領隊、開一次鄉村振興的腦洞、拉一回資源整合的關系、做一件打動鄉親的事情、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宣傳、交一群肝膽相照的朋友。學生嘗試通過實際行動在團隊組織、鄉親服務和鄉村振興方面做出實際貢獻,同時也為個人能力發展找到提升的契機;工作時間可長可短,行動涉及的面也可寬可窄,可以從為村民、農戶和鄉村服務等任何一個層次開展。
深度挖掘任務2項,包括寫一本民情鄉風的日記和發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這里強調的是寫一本日記,而不是一頁兩頁,內容豐富、有深度是關鍵考核指標;論文要有一定長度,在正式出版的刊物發表,或者在官網、重要公眾號上發表,并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其中,篇幅和質量是關鍵考核指標。
大學生鄉村社會實踐的20項實踐任務總分100分,根據各項實踐任務的難度和價值,分值分配為:觀察學習任務6項,每項2或3分,小計15分;調查研究任務6項,每項5分,小計30分;創新行動任務6項,每項6分,小計36分;深度挖掘任務2項,小計19分,任務清單和評分表見表1所列。
表1 鄉村社會實踐評分表
評分原則:每一項任務只能得0分或滿分,沒有中間分,即不很確定成功的任務不能得分;若同一項任務完成多次得分依次為1,1/2,1/3,……例如,成功舉辦第一場宣傳活動得6分,第二場得3分,第三場得2分,依此類推。
分檔線:60分及格,80分優秀,超過100分(含)為特別優秀。
分別從實踐目標和活動原則兩個維度評估,其中,任務(1)(2)(5)(6)(18)(19)6項是深化受教育的實踐任務,可以增強大學生對鄉村現實的認知和鄉村文化的體驗;(3)(4)(7)(8)(9)(10)(11)(12)(13)9項是強化長才干的實踐任務,可以訓練大學生鄉村調查研究的技巧和動手實踐的能力;(14)(15)(16)(17)(20)5項是落實為鄉村振興做貢獻的實踐任務,既可以為一民一戶、一鄉一村做些具體實在的事情,也可以剖析鄉村萌生的現象、總結鄉村發展的規律、探討鄉村振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