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霞 易曉鵬 劉治國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湖南常德 415000)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為加快發展壯大現代產業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同時,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1]。2019年,湖南省明確提出:大力扶持智能產業、壯大智能企業、研發智能產品、擴大智能應用,培育人工智能及傳感器、智能網聯汽車等新業態,強力推動湖南物聯網產業向前發展,打造“數字湖南”“智慧湖南”作為新工科特色化的新興專業[2]。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認清這一變革需要,重點突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3]。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在推動物聯網工程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融合雙創能力發展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不明朗,產教融合存在形式化,學生專業與創新實際能力弱,專業課程能力拓展空間窄,課程融合綜合能力欠缺等等,沒有從培養內核上有效驅動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培養。
2017 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推進地方院校、民辦院校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促進校企協同創新[4]。目前,國內高校在物聯網工程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上,因為專業分支方向差異性,專業多學科交叉性等多因素,致使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上存在諸多問題。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探索相對滯后。多數民辦高校的物聯網工程專業沿用傳統本科高校的培養模式,缺乏對民辦高校學生特點的審視,缺乏深入的市場調研,對人才培養目標研究不夠深入,實踐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措施也存在很多不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難以適應市場需求,這樣導致民辦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在市場競爭中失去競爭力[5]。文獻調研了解到,目前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有部分開始有力借助企業力量推動培養,有部分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合到專業能力中。然而,大多數高校在推動物聯網工程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不明朗,校企合作走簽合同形式化,學生實際能力弱,專業課程能力拓展空間窄,課程融合綜合能力欠缺等等,沒有從培養內核上有效驅動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培養。
突顯高校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各大高校需要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然而,各大高校在物聯網工程專業工程的課程設計體系,實踐教學體系設置上,課程關聯性不強,實踐課程比例過少,方向課程中的專業方向實踐能力培養不突出,產教融合多在于走形式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掛牌為主,沒有具體落實到校企協同育人實制舉措。在課程體系上,專業課程的課程設計實踐、專業認知實習、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如何設計到相關學期與時段不明朗,實踐教學從第一學期貫穿至第八學期,沒有梯級遞進的實踐教學思路,“產教融合”專業創新實踐教學成為空話、套話,更談不上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共商課程設置、共解技術難題的良性聯動機制實施。
高校在建設物聯網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有必要思考建立“產教融合”的專業雙師資源庫,雙師資源庫的建設能較好地解決民辦高校師資能力培訓不夠全面與系統的問題,能提升學生的崗位實踐能力、行業技術拓展能力,通過校企課程教學開發,能從提升師資實踐能力,并能通過高校教學實踐提升企業工程師進課堂的教學技能與成效性。然而,眾多高校在推進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育人過程中,沒有落實到企業工程師資源如何高效運用到專業實踐教學中去,更沒有推進校內老師走進企業提升個人的專業實踐能力,了解社會發展的專業能力需求現狀,而只是從專業課程的角度,在校內老師無法兼顧課程教學實施的前提下,請工程入校進行課程教學,教學效果甚微。如何有效系統地培養與提高學校雙師資源的數量與質量,需要緊密結合校企雙方的優勢,共同解決困難,建設好優質的“產教融合”雙師資源,是當前高校應該鼎力執行與投入的事情。
高校推進產教融合與雙創能力培育與發展,需要解決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渠道擴展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如何融入實踐教學課程?很多高校采用企業已有的創新案例進行實踐,學生的創新意識僅體現在案例應用層面,沒有對創新進行全面的認知。企業對工程師在創新意識上沒有很高的要求,沒有強調工程項目實施的創新性,不重視工程師的創新思維訓練,從而導致工程師無法展現出項目的創新開發與設計,也沒法引導學生將項目實踐能力應用到實踐中去、科研中去。
重點突出工程能力+雙創能力的核心建設目標,實踐“產教融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注重學生基礎厚+能力強的專業技能培養;注重工程能力+雙創能力實踐,專業科研思維發展;注重教學質量把關,深化校企合作力度,跟蹤就業創業與反饋。實現高校與企業優勢互補,突破畢業與就業之間的最后瓶頸,實現與產業精準對接、同步發展,如圖1所示。
圖1 產教融合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在實踐教學體系制定中,要注重基礎類型專業課程的實踐能力培訓,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要突出對專業基礎課程的能力培養,牢固扎實基礎;專業課程的實踐應用能力要求加強,可結合線上資源開設,結合校企合作的專業課程能力開發資源,引導學生對專業實踐類的案例資源進行學習,定期安排工程師以講座、學習交流沙龍的方式進行雙邊溝通;注重綜合類課程的實踐能力建設,對第五學期之后的相關專業綜合類課程加強信息化資源建設,加強學生的實踐案例庫建設,加強學生自身的訓練,加強實驗室的開放性資源建設,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水平;加強科研創新能力發展,進行學生科研項目建設,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升專業的整體科研發展氛圍。緊密圍繞“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學生基礎厚+能力強的專業技能培養;注重工程+雙創能力實踐,專業科研思維發展;注重教學質量把關,深化校企合作力度,跟蹤就業創業與反饋,將專業課程能力培養、專業雙創培養、專業工程能力培養進行遞進式設計,梯度化地融入教學體系中。注重專業課程能力建設與發展,注重專業工程能力與雙創能力培育,注重校企共建力度縱橫發展,從產、學、研、創等四個層面來細化育人舉措,實現校企雙贏態勢。
為培養學生的協同育人的卓越工程能力,應加強“產教融合”工程創新實踐能力建設與發展,深度結合校內外專業資源,提高學生的課程能力與崗位能力的契合度。在校內,可邀請企業進行專業崗位實踐能力培訓,實現高效實踐能力發展;加強與組織專業能力強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升專業學生的實踐水平,推進校企的橫向項目合作與建設,成立校內企業研究中心,將工程師、教師、學生融合到教、學、練、研的閉環鏈條中去;加強校外企業的實習監管,組織企業與專業團隊進行計劃與設計專業實習的項目,緊貼學生能力發展,提煉學生的企業適應高度。以湖南應用技術學院為例,開展多期線上線下的企業集訓,有142名學生參與至少2期工程實踐項目集訓。學科競賽成績良好,先后獲湖南省第五屆“建行杯”互聯網+大賽三等獎,“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省賽、國家賽一、二等獎;物聯網應用創新設計大賽創意賽、技能賽一、二、三等獎;湖南省“智能導航”一、二、三等獎;在常德市“模科”創新創業競賽中獲獎次數達7次,占全校獲獎的35%。立足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加強專業學生科研能力發展,在立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1項;立項湖南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有30項。幫扶藝術設計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提供學科競賽的技術指導與團隊選手,獲獎成果較好!
精準化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除專業課程體系外,還穩步筑建省級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省級創新創業教育基地、校企共建設研究中心、校企眾創空間、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線上信息化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等。強化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科競賽、科研實踐、科技扶貧;指導學生撰寫專利、申請軟著作、發表論文;指導學生設計企業工程項目,參與教師科研等;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承接校內外技術服務等。
重視雙師雙能師資建設,緊握企業戰略規劃和技術需求的契機,通過行業基礎課程+崗位專項課程,由淺及深地安排實踐教學,提升教師隊伍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結合企業工程項目,定期推進師資“三進(進實驗室、進研究中心、進校外實訓基地)”措施,將企業進修、學科競賽指導、畢業設計指導、科研項目指導、創新創業指導、科技扶貧項目開展等形成閉環型的實踐能力遞進過程。實施校外專家、企業工程師對校內中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幫扶,線上線下開展專業學術講座、沙龍,做到從理論+實踐的角度雙向培養優質雙師隊伍。同時,鼓勵專業教師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加強物聯網通信、網絡、嵌入式開發等相關技術學習,并取得良好成效。
以湖南應用技術學院實證研究為基點,探索“產教融合”的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在原有研究基礎上,提出科研與“產教融合”實踐、多元參與工程創新實踐、分層提升創新實踐的研究觀點,突破傳統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之間內部聯動力不夠,課程案例碎片化,實踐資源支撐資源欠缺等問題,突破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局面窄,創新思維培養與推動力不強的普遍式局面,為今后的專業實踐教學特色化發展研究奠定與牢固依托。從專業整體培養形勢上,強勁推動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發展,以及“產教融合”的物聯網工程專業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形成,明確產教合作下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創新教學模式。既立足行業需求,強化“能力導向”,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又突出專業認知和應用能力,突出問題解決能力,突出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